APP下载

《中国音乐大典总目·文论编》的编撰与认识

2022-02-02张伯瑜

中国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总目音乐学文论

○ 张伯瑜

一、目 标

在清高宗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下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由360多位高官和大学问家参与,历经了十几年的编撰才得以完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凝固。发展和弘扬中国文化,《四库全书》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纪昀的主持下还修编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每部书著一提要,共计1万多个提要,成为规模宏大的解题书目。如果说人的一生很难“破万卷书”的话,阅读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可了解万卷书的基本内容。

“大典”“全书”“文献”“经典”,这些概念对于今天的学术建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音乐学院王黎光院长为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发展,为了中国音乐学学科的建设,也为了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他提出编撰《中国音乐大典》的设想,其中包含“文论编”“音像编”“乐谱编”和“图像编”,并把此工作作为中国音乐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成为“中国乐派”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中国音乐文献经典索引,掌握中国音乐研究现状与成果,为今后建立中国音乐文献数据库奠定基础。项目规划者认为,“《中国音乐大典总目》是建立‘中国乐派’的理论基石。该项目将梳理中国音乐历史文化脉络,囊括古今中国音乐发展的经典艺术事项和经典艺术形式,以严谨、科学、经典、规范为标准原则,将其建设成为中国音乐集大成者,努力打造成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四库全书》,全方位展现中国音乐的理论、思想、作品、器物、表演、图片、音像等各方面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成就,完成一次中国音乐的普查工作,展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成就、发展现状与整体水平。”如果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面对的是1万多部著作的话,《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面对的是近万部著作和数万篇文章,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中了当时的全国精英,进行了十余年才得以完成,而《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主要是由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们来完成的,而且限定在三年内完成。由此可以看出,此项目不能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提并论,但,却是一项大胆而为的工作,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精神的延续。其目的并非要打造出一部类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那样的经典之作,但却可以建立起一个基本框架,在未来的使用中可以不断修订和完善,最终成为一项可以利用的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数据库,成为产、学、研一体的成果服务于社会。

二、方 法

《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的总体设计及目标上除了受到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激发之外,还参考了目前国内的“知网”和国际上非常重要的音乐文献数据库Re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erature Musicale(RILM,国际音乐文献数据库)。知网是目前音乐学界常用的文献引擎,但其中所含材料不包含书籍类文献,在分类上并非完全符合音乐学学科的性质与需要,在相关文献信息和提要上并不完整。而Re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erature Musicale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音乐文献进行信息索引,但是,该数据库是以英文为主,元数据结构并非针对中国国内的学术需求而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两个数据库为我们提供的基本认识是,无论是中国古代在文献的处理上,还是当代国际上对文献所采用的常规做法,索引及提要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此工作不仅有利于对文献进行检索,而且在文献的分类、对已有成果的掌握、查询和使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所包含的文献有期刊文章、书籍和学位论文,目前已出版的只是其中的期刊文章部分,其余成果尚待出版。期刊文章按照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社会学等14大类进行编目,文献跨越的时间是从古代(指古代书籍,此次出版的期刊文献所含期刊从各刊建刊始)至2016年底,原计划完成的数量为期刊文章80,000篇,古今书籍10,000部,学位论文1,000篇。计划完成的内容包括文献的基本信息(篇名、作者、所属学科、专业方向、关键词等)、出版/发表信息(刊名、刊号、主办单位、页码等;或出版社、出版年代、ISBN等),以及文献摘要。目前已出版的只是文献的基本信息部分,共60,000余条,分24卷。文献摘要亦未纳入此次出版系列之中。

由于此项目属于文献数据库建设,质和量是检验此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所限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地完成工作是工作中掌握的两个重要原则。应该说,第一阶段的工作在“量”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而第二阶段工作在“质”上严格把关,对信息逐条核对,不仅纠正了第一阶段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某类期刊文献的缺失、某些信息上的错误、各类符号和标点在用法上的统一,等等,而且还发现了在文献源上所存在的问题(即知网或出版物上所存在的问题)。工作中大量研究生的参与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生们的稳定性和工作时间的保证也遇到不小的困难,摘要撰写上的质量问题也被质疑。比如书籍摘要的撰写,阅读一本书需要较长时间,这使得进度非常缓慢。在书籍的获取上也会遇到困难,从读秀上只能阅读部分内容。所有这些使得此项工作困难重重,一项简单的工作,其中包含着众多不被人知的艰辛。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亲自动员,责任编辑们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撰写了提取摘要的方法和模板,并对研究生们进行培训。至今,虽未能把摘要部分的成果呈现出来,60,000余条的摘要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过 程

《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工作组于2017年初开始工作。编撰工作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7—2018年,工作组在“文论编”首席专家的组织下,首先建立了工作团队。该团队包括两组人群,其一,由音乐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副教授(副编审)以上职称的五位人员组成责任编辑团队,其主要职责是修改其所带领的撰写人员完成的条目;其二,五位责任编辑各带领7名硕、博研究生及年轻学者撰写文献条目。工作量是根据总体方案中所规定的总量,按照年份规划,并分到每周每人应完成的数量。撰写者需要每周按时完成所规定完成的条目并上交到本组的责任编辑,由责任编辑负责修改,之后交于首席专家,经首席专家认可,按时上交于大典总编辑部。工作团队中另设一人负责文献的下载与整理,由他打包发放于每位责任编辑。至2018年底,第一阶段共完成50,000余条文献信息的录入和摘要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2019—2020年,《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总编辑部建立了《中国音乐大典总目》复核团队,对前期已经完成的条目进行全面的复核,并对遗漏的部分期刊进行补录。同时,对纸质期刊和中国知网上明显存在的编校错误,对“文论编”的文论分类问题、关键词提取问题、条目格式问题等进行修改和完善。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接续,是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整合出部分较完善的成果,并予以修订。两阶段在人员编制上并无交叉。

在以上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音乐大典总目》编辑部聘请了7位资深专家对所完成的条目进行了多轮审核,最终呈现出了今天可见的出版物中的样貌。由此可知,这个看似简单的成果融汇了众多不同层面人员的心血。从中国音乐学院的领导层面,到《中国音乐大典总目》编辑部的组织者;从两个阶段的工作人员,到7位审核专家,其间无数次的会议、讨论甚至争论,在多层面的相互监督、协调与妥协之中完成了这一成果。工作中,7位专家们的监督和审核对质量的把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文献来源与分类

《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以音乐为中心,把中国出版的文学艺术类期刊分成三类:核心、一般和边缘。其中核心期刊包括九大音乐学院学报、七大艺术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近20种;一般期刊包括《音乐教育》《歌唱艺术》《钢琴艺术》《音乐创作》等音乐专业期刊近30种;边缘期刊包含各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版)以及含有音乐内容的其他类型期刊。

本次出版的成果所含的期刊包括: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音乐艺术》《音乐探索》《乐府新声》《黄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交响》《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音乐创作》《音乐与表演》《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解放军音乐学院学报》《艺术百家》《文艺研究》《艺术探索》《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评论》《音乐爱好者》《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共计29种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采用三层分类,包括:

第一层,期刊文献(相对书籍和学位论文而言);

第二层,文献所属学科类别,含:

音乐学学科理论、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作曲与分析、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科技、音乐评论、音乐文献翻译、音乐杂谈、会议综述、人物传记与访谈,共14类;

第三层,每类学科中所含的专业方向,含:

(1.1.①“1.1.”“1.2.”等序号中的“1”特指期刊文献,书籍文献为“2”,学位论文为“3”。)音乐学学科理论,又含:

(1.1.1.)音乐学理论

(1.1.2.)论文写作

(1.1.3.)音乐编辑学

(1.1.4.)音乐与姊妹学科(例如: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

(1.2.)音乐史学,又含:

(1.2.1.)音乐史学理论

(1.2.2.)中国音乐通史

(1.2.3.)中国古代音乐史

(1.2.4.)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2.5.)中国当代音乐研究

(1.2.6.)西方音乐史

(1.3.)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又含:

(1.3.1.)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

(1.3.2.)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1.3.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1.3.4.)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1.3.5.)乐器文化②乐器文化属民族音乐学,乐器制作属音乐科技。

(1.4.)音乐美学,又含:

(1.4.1.)音乐美学理论

(1.4.2.)中国音乐美学

(1.4.3.)西方音乐美学

(1.4.4.)多元音乐美学

(1.4.5.)音乐思潮与争鸣

(1.4.6.)音乐心理学

(1.5.)音乐社会学,又含:

(1.5.1.)音乐社会学理论

(1.5.2.)音乐传播

(1.5.3.)音乐政治

(1.5.4.)音乐生活(含音乐节的报道和评述等)

(1.5.5.)音乐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

(1.5.6.)音乐资源与服务(含音乐图书馆、数据库等)

(1.5.7.)流行音乐

(1.6.)作曲与分析,又含:

(1.6.1.)作曲与技术理论

(1.6.2.)中国音乐作品分析

(1.6.3.)西方音乐作品分析

(1.6.4.)多元音乐作品分析

(1.6.5.)电脑音乐作曲

(1.7.)音乐表演,又含:

(1.7.1.)音乐表演理论

(1.7.2.)中外声乐表演

(1.7.3.)中外器乐表演

(1.7.4.)其他音乐表演(例如:合唱、指挥、歌剧、音乐剧)

(1.8.)音乐教育,其中又含:

(1.8.1.)音乐教育理论

(1.8.2.)专业音乐教育

(1.8.3.)社会音乐教育

(1.8.4.)音乐鉴赏

(1.9.)音乐科技,又含:

(1.9.1.)音乐声学

(1.9.2.)律学③中国古代乐律学属中国古代音乐史。

(1.9.3.)乐器制作

(1.9.4.)电子音乐制作

(1.9.5.)音乐治疗

(1.10.)音乐评论:又含:

(1.10.1.)音乐批评理论

(1.10.2.)作品评论④如果以作曲家展开的论述,根据文章所侧重的内容,可属音乐创作与分析,或属中国当代音乐研究。

(1.10.3.)书评

(1.10.4.)表演评论

(1.11.)音乐文献翻译:又含:

(1.11.1.)文献翻译理论

(1.11.2.)译文⑤译文后加注所属学科。如:译文(音乐史学)、译文(音乐美学)、译文(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加注部分用括号。由于采用加注形式,而非进一步分类,此类型只有二个层次。

(1.12.)音乐杂谈⑥杂谈在“学科方向”中可根据文章内容设“通讯”“感想”“议论”等类别。

(1.13.)会议综述⑦会议综述下根据各学科方向分类,如“音乐史学”“音乐表演”等。

(1.14.)人物传记与访谈

(1.14.1.)人物传记

(1.14.2.)访谈录

以上分类作为本课题的一个元数据体现出了课题组成员对中国音乐文献的基本认识,对中国音乐文献的类型划分提出了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文献学的性质。

对文献类别的划分是一个对文献逐渐认识和决策的过程。开始所设定的文献分类在工作中不断被否定,某些文献在学科归属上不清晰,文献所叙述的内容和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对学科的理解和专业方向的划分上在工作团队和7位专家之间也不所不同。其间,无论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的名称上,还是文献的类别设立上均进行了多次调整。每年度的数次专家论证和审核会,文献分类是其中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每一次的变动均需要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单就工作中所采用的表格,因文献分类的变化曾进行过四次调整。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作为一类文献,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持不同观点的调和,所以,14类别的分类方法是各方人员取得最大公约数的结果。由于此分类是边了解文献边分类的,而非事先设定类别再套用文献的,使其与文献的契合度非常高,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了中国音乐文献的概貌,也体现出了工作团队和7位专家对中国音乐文献类别的总体认识。

五、凡例与说明

1.期刊类文献所含信息包括:期刊类别(即注明为“期刊文献”)、篇名、作者、关键词(三个)、期刊名、ISSN、期刊主办单位、刊号和页码、文献所属学科类别、文献所属学科方向、摘要(此次出版未包含)、编撰者、修订者等信息和内容。

2.出版的纸质版是按照文献的“学科”层进行分卷安排。

3.工作中所使用的Excel表格,在“文献类别”“学科”“专业方向”三栏为选拉项。

4.有些文献,在“学科”和“专业方向”栏有两到三个选项,中间用顿号分开,说明此文献在学科和专业方向上有跨学科性质。在纸质版中,文献信息只出现在第一选项的学科卷中。

5.在辨别某文献的学科和专业方向时,除了文章标题和内容外,亦采用了作者的专业方向作为参照。

6.除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说明两类学科列属在同一类别中,中间采用中圆点“·”符号;其余并列项均用顿号“、”分开。

7.期刊号和页码用逗号“,”隔开,页码用一字线“——”连接。若作者为外国人用六角括号“〔〕”标记国籍简称,如:澳大利亚,标写为〔澳〕。多位作者名中间用顿号“、”隔开;不同著作方式的作者(作者、译者等)用分号“;”隔开。

8.期刊文献中“音乐编辑学”文献放在“音乐学学科理论”中。

9.有关西方记谱法的文献属西方音乐史;有关中国记谱法属中国音乐史或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现代作曲记谱法属于作曲与分析;有关记谱法的一般功能属于音乐传播学。

10.由于期刊文献发表的年代不同,原文献中有繁体字的均改为简体字。

11.某些期刊曾更名,本系列中采用文章发表时的期刊名。

12.对原文献上出现的错别字有些予以修改,有些因检索需要予以保留,但以注释形式标注。

13.对原文献上出现的标点符号错误均予以修正。

14.对知网上的错误,经查阅原印刷文献后,根据印刷文献予以修正。

15.对所发现的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现象,只录入最先发表的稿件。

16.由于出版社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社名,如: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等,本系列中一律采用“常规”称谓,即“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

结 语

《中国音乐大典总目·文论编》从开始接受任务,到总体方案设计、建立工作团队、进入撰写工作、专家检验、实施方案的修订和调整、文献的复核、最后的出版,中间经历了众多锤炼,共识与矛盾并存,使所有参加本工作的人员经受了学术的严格训练与洗礼。我们能为如此有创意和价值的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感到高兴。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到有些恐慌,课题任务艰巨,希望我们工作中的失误不至于对本成果的质量和价值造成太大影响;希望其余的成果能够逐渐面世;希望计划完成的部分能够全部完成;更希望该成果在未来能够发挥作用,为中国音乐学院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为中国音乐教育和音乐学术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⑧本文是在已出版的《中国音乐大典总目·文论编》的前言和凡例基础上修改而成。感谢李小平老师对本文内容的核对。

猜你喜欢

总目音乐学文论
音乐学人
总目次
第36 卷总目次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