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2-02-02吴涛涛
吴涛涛
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更新变化。为满足现代中学生教育需求,教师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参加小组讨论,对课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注重自主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学模式,采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格、思维和能力等方面展开综合培养。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参加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内容,进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转变教育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历史老师首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科核心素养要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形成。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史料,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摒弃错误的价值理念,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时空观念的理解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模式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化成为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目标的要求下,采用归纳、分析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在完全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下,对史料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战国时期,秦国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成功消灭了六国,最早完成中国统一。但是在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后,迅速走向没落,从统一走向灭亡只用了十几年。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灭亡?
3.加强合作,共同探究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进行小组合作教学,选取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研究主题,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例如,在讲解国共合作内容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查询有关历史资料,整理国民党和共产党关系的内容,小组内进行整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持续较漫长的工作,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同学生一起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