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科黄水加地塞米松治疗药物外渗性损伤的疗效观察

2022-02-02吴慧慧

北方药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伤科黄水外渗

吴慧慧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药物外渗,轻者可引起静脉炎、局部疼痛及肿胀,重者可导致神经损伤、皮肤坏死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报道显示,我国老年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输液治疗率高达95%,其中药物外渗发生率可达6%[2]。既往临床药物外渗性损伤多采用硫酸镁外敷治疗,可一定程度地减轻疼痛,消除肿胀,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无法得到有效缓解,甚至经久不愈,不仅增加痛苦,还加重经济负担。药物外渗性损伤病机为血淤气滞,在中医学领域可归纳于“热证”等范畴,治疗原则在于祛瘀活血、消肿止痛。伤科黄水外用具有清热凉血、行气止痛及活血化瘀等作用,而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感染等作用,在炎症早期使用可避免炎症扩散,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外渗性损伤治疗。由此,伤科黄水加入地塞米松可为药物外渗性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次选取我科2019年3月-2022年3月发生药物外渗性损伤的40例患者,研究药物外渗性损伤应用伤科黄水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科2019年3月-2022年3月发生药物外渗性损伤的40例患者,纳入标准:(1)静脉输入高危药物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性损伤;(2)年龄>18岁;(3)患者知情同意;(4)患者病历等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输液前局部皮肤已有皮疹、损伤、静脉炎或外伤史者;(2)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3)交流、意识障碍者;(4)存在周围血管病史者;(5)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6)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0例)男、女分别为12例、8例,年龄34岁~82岁,平均(51.16±2.45)岁;静脉炎程度分级:I级5例,Ⅱ级11例,Ⅲ级4例;渗漏面积6×5.5cm~7×10cm,平均(58.87±2.76)cm2。实验组(20例)男、女分别为15例、5例,年龄32岁~75岁,平均(51.96±2.15)岁;静脉炎程度分级:I级8例,Ⅱ级10例,Ⅲ级2例;渗漏面积6×5cm~7×9cm,平均(58.15±2.36)cm2。

渗漏液体包括康莱特、脂肪乳、华蟾素、甘露醇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注射过程中一旦发现局部出现药物外渗,立即用注射器在原针头上回抽外渗液,并拔针更换注射部位。对照组行伤科黄水(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粤药制字:Z20070924)外敷治疗,药物外渗面积为5×6cm≤5×10cm,剂量为10mL,面积为5×10cm~7×10cm,剂量为20mL;将伤科黄水倒入纱块中,纱块浸透后湿敷于药物外渗处,采用胶布固定,连续外敷4h~6h,每日更换3次。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药物外渗面积为5×6cm≤5×10cm,伤科黄水剂量为10mL,地塞米松剂量为5mg;面积为5×10cm~7×10cm,伤科黄水剂量为20mL,地塞米松剂量为10mg;将伤科黄水加地塞米松倒入纱块中,纱块浸透后湿敷于药物外渗处,采用胶布固定,连续外敷4h~6h,每日更换3次。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价指标

参照《静脉输液质量控制指南(2015版)》[3]评估静脉炎程度:①0级:无症状;②I级:穿刺点疼痛、红或(和)肿,静脉未见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③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和)肿,静脉可见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④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和)肿,静脉呈条索状,可触及硬结。

1.3.2 疼痛度

治疗2d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度:(1)无疼痛:无痛;(2)轻度疼痛:1~3分;(3)中度疼痛:4~7分;(4)重度疼痛:8~10分。疼痛率=(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例数/样本数×100%。

1.3.3 疗效评估

治疗2d后参照《实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学》[4]结合静脉炎程度评估患者临床疗效:24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静脉管壁弹性恢复,静脉炎程度减轻2级为显效;24h~72h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静脉管壁变软,静脉炎程度减轻1级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样本数×100%。

记录药物外渗面积、疼痛消失时间、敷料更换次数、治愈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疼痛度对比

实验组治疗后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n(%)]

2.3 两组恢复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药物外渗面积更小,敷料更换次数更少,疼痛消失时间、治愈时间均更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药物外渗性损伤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静脉发生穿刺损伤对局部脉络产生影响,血液运行不畅导致液体静脉输注不循行,积蕴于局部而导致的局部损伤[5-6]。既往临床药物外渗性损伤多采用硫酸镁湿敷治疗,但治疗效果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湿度、药物浓度等,且对水温要求较高,浓度难以掌握,进而对疗效产生不利影响。地塞米松可对细胞膜稳定产生促进作用,并减少炎性物质释放,有利于防止致痛、致炎及致敏等物质释放,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外渗性损伤治疗[7]。伤科黄水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通络、清热凉血等功效,在关节肿胀、疼痛及骨折等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伤科黄水和地塞米松可联合用药治疗药物外渗性损伤。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疼痛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药物外渗面积更小,敷料更换次数更少,疼痛消失时间、治愈时间均更短;提示伤科黄水加地塞米松治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可缩小药物外渗面积,减轻患者疼痛度,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并促进疗效提高。分析原因,地塞米松可对炎性细胞聚集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对前列腺素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可发挥出抗炎特性及膜稳定作用,以减少炎症扩散,并对炎性细胞肽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阻滞磷酸酯酶活性作用,终端产生疼痛的持续神经冲动,从而发挥出镇痛作用。将地塞米松加入伤科黄水纱块中,保持纱块湿透不外滴连续湿敷,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避免细胞破裂,并阻止组织炎性反应,以达到消除肿胀、减轻疼痛等目的,有利于局部组织恢复。中医学理论认为,药物外渗性损伤可导致气血外溢、筋脉断离等,使得气血运行失常,瘀血积而不散,发为肿痛,给予中药湿敷可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有效成分渗入体表经络,可发挥活血化瘀、清热消肿等功效[8]。本研究所用伤科黄水是佛山市中医院自制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剂,主要由栀子、黄柏、黄连、虎杖及紫草等药物组成,其中黄柏与黄连配伍可起到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作用,栀子归心、肺、肝、胃及三焦经,可消肿止痛、凉血解毒,而虎杖可活血祛瘀,丹参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薄荷、紫草配伍可起到收敛止血、凉血活血等功效,可减少疼痛物质释放而达到镇痛效果;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可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有利于淋巴液回流,达到消除组织水肿功效,不仅具有消炎、消肿等功效,还具有镇痛效果[9-11]。此外,伤科黄水可对炎性细胞浸润产生抑制作用,以调节炎症介质合成及释放,发挥出抗炎作用。本研究将伤科黄水加地塞米松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并采用湿敷方式用药,可让药物更好覆盖损伤部位,增加接触面积,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并减轻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栀子、黄岑不仅可抗炎消肿,还具有止痛等功效,有利于减轻水肿,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由此,伤科黄水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对炎症介质渗出、浸润等产生抑制作用,促进淋巴回流,发挥止痛、抗炎等作用。

综上所述,伤科黄水加地塞米松用于药物外渗性损伤治疗,可促进疗效提高,减轻患者疼痛度。

猜你喜欢

伤科黄水外渗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伤科黄水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蒙医温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黄水病
蒙医药治疗关节黄水病临床疗效观察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