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2022-02-02蔡燕兰
蔡燕兰,李 慧
(南昌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一、引言
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意识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并把价值观引领摆在重要的位置”[1]。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的必修课,具有课时多、时间跨度长、教学对象广等特征,且课文中的大部分文章来自国外报刊、杂志的节选,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的同时易受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语言是思想的传播路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又可以将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传统的教学中,开展全方位育人。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由胡塞尔首创,经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等人发展,其影响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主体间性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面对共同的客体(例如:教育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交往对话关系[2]。21世纪初期,中国的教育界就将“主体间性”理论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一种新的理念,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主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防止学生对思政教育出现排斥和抵触情绪,从而为课程提供新的教学策略。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兼工具性及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个层面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现阶段,我国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实施对策和培养方法。但梳理其文献,发现相关研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实证研究不够,很多学者注重宏观层面的讨论,如课程思政是什么,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但在结合大学英语现有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缺乏详细的教学方案和策略。2.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诊断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内容不适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的检验。另外,以往把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也不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突显,“课程思政”是一种主体性要求很强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受教育者应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客体进行训练。纵观以“主体间性”为关键字的文献,发现用其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师生关系的文章较多,但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结合的实践寥寥无几。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以及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对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和所有系部学生随机抽样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其中教师问卷共32份,收回31份。学生问卷共250份,收回244份。问卷主要围绕师生关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评价方式三方面展开。以下针对各个主题中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关系
为了解大学英语课程中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关系和地位,笔者分别在双方的问卷中发布了这个问题——“你认为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自己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根据调查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近83.9%的老师认为自己应该处于课程的引导地位,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并未完全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应该互为“主体间性”关系;而在学生问卷中却有39.8%的同学希望自己处于主体地位,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双主体”的交互协同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为了调查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研究在学生问卷发布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你希望教师重点讲解哪些部分?”在教师问卷中以多选题的形式进行同样提问:“您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侧重哪些方面?”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老师对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语言应用,价值观的引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观点基本一致,达到数值77%,这肯定了在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本身之外还要侧重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和传授。从学生问卷来,68.9%的学生都认为除文章知识点之外还应该讲解背景文化知识和培养思辨能力。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得出,大学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师问卷中:“您认为一堂优秀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成功‘标准’在于什么?”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10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应该在课程中得到培养。
(三)大学英语课程评价
根据图1,当学生问卷中问到“你最喜欢怎样的评价方式”时,“自评”占14.3%;“学生间互评”为8.6%;“教师评价”仅占6.6%;而“三种评价相结合”占比高达70.5%。从中可看出,传统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符合当今受教育者和教育目标的评价需求了。学生更需要多元的评价体系。自评和学生互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三种评价的结合也可避免教师在评价时由于主观因素的介入而影响评价的公平性。
图1 学生问卷评价方式调查结果
三、主体间性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启示
(一)改变教学模式
要将大学英语的语言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相结合,实现两种目标双赢的效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要顺应这一改革进行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学习,但是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不能让思政教育愉快地进入受教育者的意识体系。主体间性理论倡导下的多主体交互参与课程的理念对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程带来了巨大挑战,从而影响教学模式。“互联+”时代下,微课、慕课的盛行也为教学模式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走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如一些思政的教学内容可以视频的形式在线上展开,这样即可以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由他们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教师又可以通过线上数据的反馈和学生疑点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沟通讨论,这样不但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言;在线上线下的双重交往过程中,师生间可以加强交流,增进共识。
(二)给予学生话语权
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展开平等对话、主动参与,通过交流互动和理解沟通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3]。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增加学生话语输出的比例,使课堂的话语状态由“独白”走向“对话”。课前,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融入相关主题活动和思政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让他们有“备”而来。课中,教师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吸引学生主动分享讨论,在师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从思想上认同到内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了,思考了,表达了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将思政教育化被动为主动。首先,营造一种积极的情绪氛围非常重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其次,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穿插交互的环节,尤其是关于思政内容的探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互相承认和尊重,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式、研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互沟通,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充分交流,实现师生关系的相互交往。
四、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拓宽教学思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试图创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多元评价融合的主体间性课堂模式,为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提供理论基础。
(一)创建“双主体”的课堂模式
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认真听讲、接受教育,教师是课程的主体,教育被看作是一种主体影响客体的活动,双方的关系也体现为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客体。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间实现有效沟通是以每个主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基础的[4]。“双主体”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承认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课程思政的顺利展开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课程思政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应认识到自己和教师都是这项教育活动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双主体”间应相互配合、包容和尊重,共同实现大学英语的语言技能目标与思政的“育人”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任务,他们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教育活动更能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更容易实现从思想上无抵触,乐于接受到思想内化的过程。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与沟通[5]。要让大学英语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主体间性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教育模式,需要教育双方的有效交流。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与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基础上的双向交往[6]。在这样氛围下的交流沟通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前期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是价值观的塑造和文化思想的交流沟通,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是缓解师生交往矛盾的减震器,对课程思政的思想内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的多元融合课堂模式需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获得多种反馈,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它还可以帮助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既要实现评价主体和过程的多元化,又要在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体现多元化,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多元评价体系图
多元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生生互评。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加深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掌握,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改善学习计划,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判断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进行横向比较,又能在互评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行纵向比较。此外,要把课程思政纳入评价考核,充分发挥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的协同作用。这样,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辩证的看待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进一步塑造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人生观。最后,评价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多方面获取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反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五、结论
为配合我国“育人”的总体目标,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两种语言碰撞下辩证地对待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还为师生营造了一种“双主体”、和谐的思想交流氛围,从而避免了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