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在中国的发展
2022-02-02许从洁
许从洁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和社会建设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同时是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生理念的继承、对新中国历届领导集体民生理念的发扬和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理念的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建设的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形成的。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形成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念、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民生理念以及中国古代朴素的民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包容万家、合而为一的发展规律。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充分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发展以及矛盾的观点。它的民生理念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唯物史观,而它的民生理念中对关于人与生态的辩证关系方面的重要论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准确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生理念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人类的需要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根据实践实现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整体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离不开多层次的需求激励。人类见证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占主体地位,并且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也应该是财富的受益者。关注民生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研究和宣传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程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就农民“捡树枝是偷窃木林的行为”进行反驳,指出:“农民为了生存而去捡树枝,是生活所需,如果这样的行为被视为犯法,那么法律就是撒谎,而穷人就会成为合法谎言的牺牲品了”[1]。恩格斯为了更深层次了解穷苦工人的生活现状。通过实地调研,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著作中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本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里无不体现着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生理念。
列宁关于民生理念的基本观点。列宁曾说:“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这表明列宁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更强调个人只有与人民群体团结在一起才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指出:“俄国革命之所以是伟大的革命,正是因为它发动了极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于历史的创造。”[3]尤其是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及其在社会革命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列宁认为,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容忽视,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这个力量依靠的是什么呢?依靠的是人民群众。这就是这个新政权同过去一切旧政权的旧机关的基本区别。”[4]从列宁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团结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极为重视。他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这与列宁强调的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的重大论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供的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只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基本方向。在不断前进的进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是泛指天下的黎民百姓,其与当今的民生理念具有一定的区别。传统“民本”思想更多的是站在维护统治者的立场上,但是其价值导向还是在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等方面,这对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学说上。
儒家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济世救民的现实人文关怀。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都崇尚以道德限制王权,主张君王要重视民生、造福百姓。作为儒家第一人,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7],目的就是让君王懂得爱惜民力、不夺农时,多关心百姓生活状态。孟子在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轻刑薄税”、“听政与民”、“与民同乐”等主张,更是将民众的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孟子认为施政者视百姓如子、爱戴百姓,就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孟子与梁惠王曰:“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8],将“民乐”与“王天下”联系在一起,可见“与民同乐”的政治意义有多大。生活在战国末年的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儒家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9]。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民生理念,以期借用百姓的力量来规范君主的思想和行为,也希望统治阶级能够爱民恤民重民,富民利民养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他借用“人视水见行,视民知治不。”[10]这一典故,告诫干部执政好坏不是干部自己说的算,而是要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与儒家的济世救民的现实人文关怀不谋而合。
道家民本思想:与百姓心连心,上善若水。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推崇上善若水,他提出百姓秉性如水,是社会的最底层、最弱小的群体,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生活在战乱动荡的春秋时期,他深切的感受到黎民百姓的苛捐杂税繁多、生活的艰苦。他主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1]希望百姓按着自身的意愿做事,君主不要抑制百姓的正常需求。同时,他反对统治者的暴政及发动连年的战争,“夫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11]倡导统治者治理国家要顺应民心、不要随意发动战争。道家以超然与世无争的态度处事,持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繁荣昌盛,即“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自富。”[11]正所谓国泰民安,社会大同。其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1]以此来告诫统治者应该尊重事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施政之时有所收敛,不妄为,采取“以无事取天下”[11]的治国之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无事”,才能取得天下。
墨家民本思想:兼爱、非攻、节用。墨家思想中“兼爱”、“非攻”、“节用”充分体现着其民本思想。第一、墨家的“兼爱”思想即爱民。墨子提出:“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12]这说明墨家学说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博爱,爱自己更要爱别人。这种学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今都是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如墨子曰:“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12]这充分体现了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即民生平等观。同时墨家强调“兼爱”并非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付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兼相爱”即交相利,提倡互利共赢的民生关怀。“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12],这样才能构建人人都充满爱的理想人间。第二、墨家的“非攻”思想即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是平民出身,所以对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深有感触。墨子指出:“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12]由此看出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强调要想给老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就必须减少甚至避免战斗。这充分体现了人道精神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民生的关怀。第三,墨家的“节用”思想即要靠节约去扩大生产。节用就是减少铺张浪费。特别是君主日常奢华的开销都是来自老百姓辛辛苦苦的劳作,而统治者靠收取老百姓的苛捐杂税来满足自己享乐欲望的生活就是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因此,墨子倡议:“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12]
中国共产党批判性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这一理念是我们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3]来提醒党员干部要时刻关心人民,为人民谋福祉。这与儒家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道家提出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墨家提出的“兼爱”等惠民利民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为我国民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耀眼的一笔。
二、中国共产党对民生理念的探索历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民生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理念与他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民生理念。
(一)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民生理念的探索历程
毛泽东同志的民生理念是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虽然毛泽东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过“民生”这一词,但是在毛泽东同志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民生理念,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民生理念的重要内容。前者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鲜明的特点;后者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积极开展民生建设这一伟大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4]毛泽东同志甚至将是否坚持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党的事业成败的最高标准和是否坚持真理的评判标准,同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革命夺取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和关键。毛泽东同志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使人民自身权益切实得到保障,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的关怀,这也是我们党能够永葆青春并得到拥护的原因所在。毛泽东同志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5]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14]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16]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民生理念的宗旨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这是邓小平同志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17]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并归纳出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在国家经济发展几乎停滞、民生生计面临崩溃边缘的情形下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7]的改革思想。在改革开放建设实践中,他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利用人民的实践经验进行发展与创新。同时做到改革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高度统一,最终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是正确的、科学的,同时证明了他始终尊重实践的开拓精神。当然,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离不开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并做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始终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以及对党和人民群众的绝对忠诚上。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这充分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当代中国的特征,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明确表示:要想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人民的想法和需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这就将人民群众和党的优良作风联系在了一起,这不仅表明我们党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且强调只有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党和政府才能切实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个代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蕴含着实现人民需求和利益的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民生理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提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特别关注民生问题,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关注民生问题,其发展理念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它回答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即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在发展的进程中紧紧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就确保了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利益和权益,从而更加稳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始终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社会利益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胡锦涛民生理念集中体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民生;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为内容,以“四位一体”为蓝图,改善和发展民生。
(二)继往开来 开启民生理念新篇章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分配、生态环境等方面,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共享理念和建设健康中国等民生理念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提出的民生理念一脉相承,都强调一个“实”字,让人民群众切实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感受到实惠。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民生理念在思想上高度契合,同时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创新。
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纵观古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新中国历届中央领导人深谙此理,邓小平同志把人民群众对中国执政党的态度作为评判民生工作做的到不到位的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把人心向背作为政党先进性的判断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以民为本作为我们党一切执政成效的检验标准,将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是否真正得到实惠,在改革成果共享中是否真正感觉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考量标准。以民为本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容,更是贯穿于习近平民生理念的全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带来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我们党的初衷和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造福人民作为伟大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道路,将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第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将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并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首要任务还是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否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无从谈起。再者我国执政党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要将蛋糕做大,还要将蛋糕分好。正所谓“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19]人民群众只有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才会充满激情和斗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0]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在抓发展的同时兼顾共享这一理念,共享的理念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我们要立足国情,整体把握,将共享理念融会贯通,立足国情,整体把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对困难人群实行“精准扶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