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湖相泥页岩夹层特征及测井识别方法

2022-01-31赵笑笑闫建平钟光海胡钦红李志鹏

岩性油气藏 2022年1期
关键词:砂质灰质泥岩

赵笑笑,闫建平,3,王 敏,何 贤,钟光海,王 军,耿 斌,胡钦红,李志鹏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3.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5.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成都 610500;6.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德克萨斯州阿灵顿76019)

0 引言

随着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夹层型页岩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1-2]。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三段湖相泥页岩的岩性有泥岩、页岩、中砂岩、粉砂岩、泥质灰岩、灰岩等,其岩相在纵向上变化快。生产测试资料显示,页岩油在夹层段有可观的油气开采量[3]。页岩油在夹层中富集的现象不是偶然,据统计沾化凹陷渤南洼陷的砂岩夹层中产油量高达62 t/d[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分布的砂岩夹层中产油量达13 t/d[5],美国的落基山脉地区Niobrara 页岩油和墨西哥湾盆地Eagle Ford 页岩油的开采大部分也是在夹层段[1],所以研究泥页岩地层中夹层的特征及识别对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泥页岩夹层的研究目前聚焦在储集空间、物性以及富集条件等方面。宋国奇等[6]分析了页岩油产量的影响因素,明确夹砂岩、碳酸盐岩薄层是页岩油富集可采的有利岩相。朱德顺等[7]探讨了夹层的厚度、物性、地层压力和原油物性与产量的关系,提出夹层型页岩油的富集主要受控于生排烃条件、夹层厚度、夹层物性、地层压力和原油物性等因素。刘雅利等[8]研究了夹层在作为油气储集体、产出通道和利于压裂改造的特征。这些研究工作丰富了对泥页岩夹层的认识,但关于夹层在井剖面中的类型划分及精确识别研究较少,特别是夹层的测井响应分析与测井识别方法还亟待开展深入地研究。

以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段湖相泥页岩为对象,通过取心照片及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夹层分类,明确不同夹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利用电镜照片和压汞资料分析不同夹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孔喉分布情况,利用岩心刻度测井曲线,建立夹层的测井识别方法,实现连续测井剖面上夹层的划分与评价,以期为页岩油精细勘探与开发奠定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

沾化凹陷[图1(a)]是济阳坳陷东北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四周被凸起包围,北邻埕子口凸起,东邻青坨子凸起,南邻陈家庄凸起,西邻义和庄凸起,中部发育小规模的孤岛凸起,四周各凸起之间发育凹陷,面积约为220 km2[9-10]。

沙河街组[图1(b)]自上而下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其中沙三段沉积时期在断陷湖盆发育的鼎盛,气候温暖湿润,处于稳定而持久的深湖—半深湖沉积环境,与下伏沙四段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和灰质泥岩组成,可以看到多组浊积砂岩,底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和层—纹层状灰质泥岩,或夹有少量灰岩[11]。沙三段泥页岩的干酪根以Ⅰ和Ⅱ1型为主,TOC 质量分数高达18.1%,Ro为0.35%~1.70%,主体处于成熟演化阶段,为页岩油的主力储集层[12]。

图1 济阳坳陷构造分区(a)与地层综合柱状图(b)(据文献[13-14]修改)Fig.1 Tectonic division(a)and comprehensive column(b)of Jiyang Depression

2 泥页岩夹层类型及特征

2.1 夹层类型

沾化凹陷沙三段的夹层分为砂质(岩)夹层和灰质(岩)夹层2 种类型(图2—图3)。

(1)砂质夹层。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灰质砂岩、含砾细砂岩和中砂岩,其中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是主要的砂质夹层类型。砂质(岩)夹层为近源扇体同步沉积或经二次搬运后在深水区形成的重力流砂体[8],夹层厚度不一,单夹层厚度10~150 cm,多为测井识别困难的薄夹层[图3(a)],且多和泥岩夹杂,砂体不纯,单砂质夹层自下而上呈现明显的正韵律性[图2(a)]。

(2)灰质夹层。岩性为泥质灰岩和灰岩,是咸化水体环境的产物,在沾化凹陷主要集中发育在沙三段下亚段沉积初期和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期[15]。灰质夹层厚度大小不均,单灰质夹层厚度15~210 cm,其中厚度大于60 cm 的夹层在测井上有较明显的响应特征[图3(b)]。岩心中灰质夹层多呈灰白色,多与深色泥岩混杂,并表现出一定层状、纹层状层理构造[图2(b)]。

图2 沾化凹陷砂质夹层、灰质夹层岩心照片(a)粉砂岩中的砂质夹层,JX1 井,3 368.10~3 368.55 m;(b)泥质灰岩中的灰质夹层,JX1 井,3 586.18~3 586.63 mFig.2 Core photos of sandy and limestone interlayers in Zhanhua Sag

图3 沾化凹陷JX1 井不同类型夹层测井响应Fig.3 Logging response graphs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layers in well JX1 in Zhanhua Sag

2.2 夹层的岩石学特征

沾化凹陷沙三段为强还原性深湖—半深湖沉积的泥页岩[16],方解石、石英脆性矿物富集奠定了夹层发育的基础[17]。通过202块岩心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薄片鉴定可以看出,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其多数质量分数大于40%,且方解石含量由浅到深不断增高,其次是石英,而黏土含量相对较低。(1)砂质夹层。其石英含量相对较高,长石含量相对较低,其质量分数分别为35.5%和11.2%(图4)。岩石类型以粗、粉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在砂质夹层中的占比分别为56.0%和34.5%。岩石粒度以粉砂级为主,占比为56%,细砂级和中砂级占比分别为34%和10%。夹层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也低。砂岩分选差,砂泥混杂,磨圆度主要为次棱角状,胶接类型以基底式为主,方解石和铁白云石是主要的胶结物,颗粒接触关系主要为点接触。(2)灰质夹层。方解石含量较高,白云石含量相对较低,其质量分数分别为46.9%和11.05%。石英和黏土矿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7%和16.9%。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伊蒙混层。灰质夹层为隐晶结构,生物种类以介形虫为主。

图4 沾化凹陷砂质夹层、灰质夹层与泥页岩矿物分布Fig.4 Mineral distribution of sandy interlayers,limestone interlayers and shale in Zhanhua Sag

2.3 夹层的物性特征

沙三段孔隙较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取心段孔隙度为3.6%~9.3%,平均为6.28%。样品中有9 块含有裂缝,其平均渗透率值为7.59 mD,是无裂缝样品渗透率平均值的30 倍。将发育裂缝的样本剔除之后,渗透率为0.045~0.671 mD,平均为0.304 mD(图5)。

图5 沾化凹陷夹层与泥页岩孔渗关系图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interlayers and shale in Zhanhua Sag

有裂缝的样本均在夹层段,这是因为夹层的脆性较强,在地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天然裂缝,具有良好的可压性,夹层对油气的运移有重要作用[18]。泥岩和页岩的平均渗透率较低,不宜于油气的传输,反映出泥岩、页岩物性略差于砂质夹层、灰质夹层物性的特征。

2.4 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特征

2.4.1 储集空间

沾化凹陷沙三段泥页岩夹层的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表1),其中裂缝分为4 类:异常压力缝、矿物收缩缝、层间缝和构造缝。构造缝在砂质夹层中偶有发育。①异常压力缝因局部高压形成,在岩心上的特征表现为缝面不规则、纹层有错断但没有错位,长度较短[图6(a)—(c)];②矿物收缩缝产生在成岩过程中,因黏土矿物转化脱水或有机质排烃形成[19],主要分布在黏土矿物中或沿颗粒边界处,开度为0.5~2.0 μm,发育规模较小[图7(a)—(b)];③构造缝出现在砂质夹层中,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缝面较平直,以剪性构造缝为主,高、中、低角度裂缝均可见,通常会有纹层的错断和错位,部分裂缝中充填方解石[图6(d)];④层间缝是灰质夹层最发育的裂缝类型,纹层状泥质灰岩在垂向上矿物成分和力学性质均存在较大差异,灰质夹层的碳酸盐岩矿物含量高,对纹层结构的支撑作用明显,使得纹层界面是潜在的层间微缝[20]。层间缝连续且较平直,开度为微米级到毫米级,在岩心及电镜照片中均可见[图6(e)—(f)]。层间缝沿缝面溶蚀且少被充填,在与斜交的构造裂缝连通时可以形成良好的连通裂缝网,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得到改善[21-22]。

图6 沾化凹陷JX1 井夹层的裂缝岩心照片(a)异常压力缝,3 358.11 m,砂质夹层;(b)异常压力缝,3 576.89 m,灰质夹层;(c)异常压力缝,3 580.13 m,灰质夹层;(d)构造缝,3 573.98 m,砂质夹层;(e)层间缝,3 361.41 m,砂质夹层;(f)层间缝,3 568.31 m,灰质夹层Fig.6 Photographs of fractures in the interlayers of well JX1 in Zhanhua Sag

图7 沾化凹陷L69 井夹层的裂缝扫描电镜照片(a)矿物收缩缝,3 123.05 m,砂质夹层;(b)矿物收缩缝,3 006.55 m,灰质夹层Fig.7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EM)of fractures in the interlayers of well L69 in Zhanhua Sag

表1 沾化凹陷沙三段夹层储集空间分类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reservoir space in the interlayer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Zhanhua Sag

泥页岩夹层发育微—纳米级孔隙,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溶蚀孔和晶间孔。①粒间孔。主要发育于砂质夹层中,长英质矿物颗粒间最为常见。粒间孔是由于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的力学差异或机械压实过程中矿物的相互作用力而发育在矿物颗粒之间的孔隙[23],形态多种多样,多呈三角形、多边形和狭缝形,连通性较好,为页岩油开采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图8(a)]。②溶蚀孔。在灰质夹层中常发育方解石溶蚀孔,通常与有机质生烃过程有关,呈蜂窝状或星散状分布于碳酸盐岩矿物表面以及黏土矿物之间,孔径一般较大且孔隙边缘不规则[图8(b)]。溶蚀孔在常规开发条件下对页岩油流通贡献小,可以采取水平钻井与分级压裂等方式改进。③晶间孔。草莓状黄铁矿晶间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在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中都有发育,另外砂质夹层中还发育有石英矿物晶间孔,灰质夹层中在方解石晶粒间、方解石与黏土之间发育晶间孔,此类孔隙决定岩石内部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影响岩石对油气的吸附作用,是夹层中最典型的有效储集空间类型[图8(c)—(f)]。

图8 沾化凹陷夹层不同孔隙类型与特征的扫描电镜照片(a)碎屑粒间孔,JX1 井,3 370.80 m,砂质夹层;(b)方解石溶蚀孔,L69 井,2 912.08 m,灰质夹层;(c)黄铁矿晶间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JX1 井,3 370.51 m,砂质夹层;(d)黄铁矿晶间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JX1 井,3 486.06 m,灰质夹层;(e)石英晶间孔,JX1,3 375.72 m,砂质夹层;(f)方解石晶间孔,L69,2 975.38 m,灰质夹层Fig.8 SEM photos of por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layers in Zhanhua Sag

2.4.2 孔喉结构特征

图9 是部分泥岩样品和夹层样品的高压压汞毛管力曲线,砂质夹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上符合6 种典型毛管力曲线[24]中的c 类,表示砂质夹层分选好,孔隙均匀细歪度;灰质夹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与d 类相似,分选不好,孔隙不均匀略粗歪度;泥岩的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多符合e 类,分选不好,孔隙不均匀略细歪度。

图9 沾化凹陷夹层与泥岩高压压汞毛管力曲线Fig.9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curves of interlayers and mudstone in Zhanhua Sag

砂质夹层岩样毛管压力曲线中间段平缓,分选性好,整体上压汞曲线特征呈现2 段式特点,当压力较低(小于10 MPa)时,曲线形态很陡,压力增大没有导致大量的进汞量,说明大孔隙发育很少;当压力大于10 MPa时,曲线形态平缓,进汞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的速度较快,这一压力主要发育孔径小于0.1 μm 的孔隙,表明砂质夹层中存在大量中等尺度的孔隙与喉道。

灰质夹层岩样毛管压力曲线没有平缓段,分选不好,当压力很低(小于0.1 MPa)时,与其它岩样相比进汞量最大,说明灰质夹层中发育相对大尺度的孔喉;当压力大于0.1 MPa 时,曲线形态变陡,进汞困难,这一压力段发育孔径小于7.5 μm 的孔隙,表明灰质夹层中等尺度的孔隙不发育。

泥岩岩样毛管压力曲线没有平缓段,分选差,当毛管压力小于10 MPa 时,曲线形态较陡,压力增大但进汞量少,表明泥岩样品中的大孔隙发育少,当毛管压力超过10 MPa 后,曲线形态稍有平缓,进汞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的速度变快,说明泥岩中孔径小于0.1 μm 的中等尺度孔隙占比较多。

均值系数反映孔喉的分选程度,最大孔喉半径和孔喉半径中值反映孔喉的大小[25],排驱压力、退汞效率和最大进汞饱和度反映的是孔喉的连通性。表2 反映的是上述图9 中不同岩样的孔喉特征参数。从表中可以看出,2 种夹层的孔喉分选程度比泥岩好,灰质夹层中的大尺度孔喉较多,排驱压力较低,但中等尺度的孔喉较砂质夹层少,且进汞饱和度较砂质夹层也低一些,而泥岩的孔喉大小较小,压汞测试数据显示2 种夹层的最大进汞饱和度都比泥岩要高很多,表明夹层的连通性好,渗流能力较泥岩高,有益于页岩油的输导和开发。因此,砂质、灰质夹层的准确划分与识别对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意义很大。

表2 沾化凹陷夹层与泥岩高压压汞孔喉特征参数Table 2 Pore throa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interlayers and mudstone in Zhanhua Sag

3 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

泥页岩中发育不同厚度的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其非均质性增强。本文通过岩心资料刻度测井曲线[26],结合交会图、曲线形态分析夹层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基于敏感曲线提出“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可提高测井曲线的分辨率,实现连续测井剖面上夹层的精细识别。

3.1 夹层交会图及曲线形态特征分析

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受岩石组构的影响。基于JX1 井岩心描述的不同岩性资料,进行岩心归位与刻度测井曲线,选取沙三段夹层较为发育的3 358.40~3 596.18 m 层段的73 个取心岩样资料,统计了不同岩性的测井曲线响应的范围(表3)。图10(a)显示不同岩性的测井平均值有一定的趋势规律,进而选取对夹层岩性较敏感的自然伽马(GR)和声波时差(AC)、中子孔隙度(CNL)和铀(U)、密度(DEN)和深侧向电阻率(RLLD)进行交会图分析[图10(b)—(d)]显示,砂质夹层的岩性点整体在低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低铀、相对较高中子孔隙度、低密度、高电阻率区域,灰质夹层的岩性点整体分布在低声波时差、较低自然伽马、低中子孔隙度、较高铀含量、高密度、较高电阻率区域。交会图也反映出夹层的测井值范围存在一定的规律,且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的分布区域重叠小,但2 种夹层和泥岩的界限不明显。

表3 沾化凹陷夹层发育段不同岩性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值Table 3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logging curves with different lithologies in interlayers in Zhanhua Sag

图10 沾化凹陷不同夹层、泥岩岩性的测井响应及交会分析Fig.10 Cross plots of logging response of interlayers and mudstone in Zhanhua Sag

观察测井曲线,砂质夹层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表现为自然伽马在高背景下低回返、三孔隙度曲线向右偏移、深侧向电阻率在低背景下高回返的特征[参见图3(a)]。灰质夹层具有“两高三低”的测井响应特征,即电阻率和密度值高,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中子孔隙度值低,并且三孔隙度曲线呈现明显向右“靠拢”的特征[参见图3(b)],灰质夹层上下围岩多发育灰质泥岩,灰质泥岩呈现典型的较低GR、较高电阻率特征,有助于区分灰质夹层。

3.2 测井识别夹层方法优化

实际利用上述交会图得到的响应规律与曲线形态特征识别夹层的过程中,对部分(薄)夹层、泥岩不便于精确划分其位置及边界,也因为上下围岩的影响和薄夹层的特殊性,往往会漏判或错判夹层。本节基于测井曲线特征,提出“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提高曲线纵向分辨率、拾取夹层和围岩的细微差异,以优化测井识别夹层的方法。

3.2.1 反褶积方法提高曲线分辨率

考虑到多数夹层厚度往往较薄,测井值受围岩影响较大,测井曲线对夹层岩性的反映变得不灵敏,有必要对测井曲线进行高分辨率处理[27-28]。从信号分析的角度考虑,可以将测井曲线理解为仪器探测的地层内整体综合响应的信号叠加,以自然伽马响应为例,认为仪器测得的某一深度点的自然伽马值不是该深度的真实值,而是该点和围岩的加权平均值,忽略噪音的影响,仪器所测得的自然伽马测井响应值GR表示为

式中:H是仪器响应函数;GRR代表测量点的自然伽马真值,通过正则化最小乘方反褶积方法反演可得该深度的测井真值。

反褶积的过程是将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的误差值构建线性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得到的反褶积因子与测井响应值进行褶积处理得到自然伽马真值。仪器响应函数和反褶积因子的确定是反褶积技术的关键,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选取合适的曲线形态常数α和反褶积窗长m及m0。

选取JX1 井目的层段(3 369.3~3 380.6 m)实测的自然伽马曲线,以正则化最小乘方反褶积方法理论为指导[29],曲线形态常数α是厚泥岩层层面附近曲线的斜率,在实际数据处理过程中可取多个厚泥岩层层面附近曲线的斜率平均值作为α值。因为响应函数H是偶函数,所以反褶积因子也是偶函数,故m=2m0,m0的取值越小,区间[-m0,m0]越能包括反褶积因子的主要能量,分层能力越好。通过MATLAB 软件实现GR曲线反褶积处理,观察反褶积处理前后曲线(图11)形态特征,在拐点处出现了明显的“放大”效应。这种现象在薄夹层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反褶积处理前的GR曲线由于围岩的干扰,单层厚度小于0.6 m 的夹层S1 段、S2 段和泥岩N1 段响应幅度很小,通过反褶积处理后的GRR曲线响应幅度更大、边界更清楚。同理,其它测井曲线也可以通过该正则化最小乘方反褶积方法提高纵向分辨率。

图11 沾化凹陷反褶积处理前后GR 曲线对比Fig.11 Comparison of GR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deconvolution in Zhanhua Sag

3.2.2 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识别夹层

针对交会图和常规测井曲线形态的局限性,采用“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可高效、准确地识别夹层。自然伽马测井和深侧向电阻率是对泥页岩及其夹层岩性反映相对灵敏的变量,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依据反褶积方法对测井曲线GR和RLLD进行高分辨率处理得到曲线GRR和RLLDR,再将这2条曲线叠合,通过观察GRR和RLLDR曲线叠合后的综合形态辨别夹层和泥页岩,该方法可捕捉测井对薄夹层的“微弱”响应特征且充分反映2 条曲线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识别夹层的准确度。

依据常规测井曲线形态识别和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识别夹层的效果来看,可将识别后的夹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Ⅰ类夹层(厚度大于0.6 m)指能通过曲线形态特征初步识别位置,依据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可识别出夹层与泥岩的界面;Ⅱ类夹层(厚度为0.3~0.6 m)不能通过常规测井曲线形态进行判识,但经过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能较直观且准确地识别;Ⅲ类夹层为薄夹层(厚度小于0.3 m),表现为常规测井曲线无特征,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后有微弱的响应特征,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识别Ⅲ类夹层的精度不高。

识别过程以JX1 井需要夹层识别层段的测井曲线为例。通过正则化最小乘方反褶积方法反演出曲线GRR和RLLDR,具体处理过程中,曲线形态常数α取5.0,反褶积窗长m及m0分别取8 和4,获得的反褶积曲线GRR和RLLDR高分辨率效果最好,将GRR和RLLDR刻度在同一记录道内,由于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的自然伽马值低、深侧向电阻率值高,泥岩的自然伽马值高、深侧向电阻率值低,人机交互的以标准层为参考进行多次尝试后确定左右刻度,在图12(a)—(b)右起第2 道中,2 条曲线在夹层段和泥岩段呈现不同的曲线形态,即在夹层段重叠或靠近,在泥岩段背离。

图12 沾化凹陷JX1 井泥页岩夹层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结果Fig.12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shale interlayers of well JX1 in Zhanhua Sag

图12(a)中c 层、(b)中c 层和e 层等Ⅰ类夹层相应深度的GR曲线高背景下低回返,RLLD曲线低背景下高回返,三孔隙度曲线向右偏移,通过曲线形态特征能初步识别这类夹层,再经过反褶积处理-曲线重叠法能识别I类夹层的具体位置和边界。

图12(a)中b,d,e 层和(b)中a,b 层等Ⅱ类夹层对应的GR,RLLD曲线响应微弱,三孔隙度曲线无响应特征,因此,通过常规曲线形态难以识别。经反褶积处理后的曲线在这些夹层段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即GRR左偏、RLLDR右偏,将GRR,RLLDR刻度在同一道后,2 条曲线在Ⅱ类夹层段重叠。

对于厚度小于0.3 m 的Ⅲ类夹层,如图12(a)中a 层和(b)中d,f 层,由于层太薄,受围岩影响常规曲线无明显夹层响应的特征,经过反褶积处理曲线有微弱回返,曲线重叠后2 条曲线有相互靠近或者重叠,但无法完全达到准确识别。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厚度比较薄的Ⅲ类夹层物性往往较差,对“夹层”型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意义较小。

综上所述,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能进行Ⅰ类夹层的识别,但不能完全准确地识别出Ⅰ类夹层与泥岩的界面,而Ⅱ类夹层不能通过常规测井曲线形态进行判识,因此还需要提高曲线的分辨率。经过反褶积处理的测井曲线GRR,RLLDR的形态特征被“放大”,再将曲线GRR,RLLDR经过重叠刻度在同一道下,综合反映2 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变化,能够较直观且准确地识别出厚度大于0.6 m 的Ⅰ类夹层、厚度介于0.3~0.6 m 的Ⅱ类夹层,对薄夹层(厚度小于0.3 m)即Ⅲ类夹层仅有微弱响应。

4 结论

(1)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湖相泥页岩发育砂质夹层、灰质夹层2 种夹层类型,砂质夹层石英、长石矿物质量分数达46.7%,灰质夹层碳酸盐岩矿物质量分数达57.95%,夹层表现为脆性较好,异常压力缝、矿物收缩缝、层间缝在2 种夹层中都有发育,砂质夹层中还发育少量构造缝,层间缝主要发育于灰质夹层,出现裂缝的夹层渗透性好,渗透率是泥页岩的30 倍。

(2)夹层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隙组成,粒间孔常见在砂质夹层中,溶蚀孔在灰质夹层中较发育。灰质夹层中的大尺度孔喉要多,排驱压力要低,但中等尺度的孔喉较砂质夹层要少,且进汞饱和度较砂质夹层也低一些,而泥页岩的孔喉大小较小,2 种夹层的最大进汞饱和度都比泥页岩要高很多,表明夹层的连通性好,渗流能力较泥页岩高,有益于页岩油的输导和开发。

(3)夹层的测井特征与泥岩不同,交会图反映了夹层的响应趋势,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都具有低自然伽马、深高电阻率特征,砂质夹层的自然伽马在高背景下低回返、三孔隙度曲线向右偏移,灰质夹层的三孔隙度曲线呈现向右“靠拢”特征。

(4)测井曲线对部分(薄)夹层不便于精确划分其位置及边界,反褶积方法可以“放大”夹层和围岩在测井曲线上的细微差异,经过反褶积处理后的GR曲线与RLLD曲线叠合,使得不易识别的夹层呈现出“GRR-RLLDR”重叠或靠近的明显特征,能更好地识别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为湖相“夹层”型页岩油精细评价与甜点预测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砂质灰质泥岩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不同pH条件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研究
砂质潮土施用改良剂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不同成因砂质黄土物理力学特性和湿陷性评价研究
河北省砂质岸线修复现状及思考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影响
浙江杭州地铁砂质地层深基坑土压力分析研究
“发福”影响脑容量
胜利油田垦119区块塑性泥岩钻井模式研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