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外资保险机构发展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入世20周年回顾与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展望
2022-01-27上海市保险学会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项目课题组
上海市保险学会、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项目课题组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这20年间,保险业一直走在中国金融开放的最前沿。对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及发展路径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总结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成效与经验得失。本文既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外资保险机构的发展特点和监管政策的演化,也论述了在新发展格局中外资保险机构的定位和发展优势,还通过对部分外资保险机构的调研访谈,分析探究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希望获得的政策支持,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保险乃至金融的国际合作、互利共赢提供借鉴。
一、改革开放、入世与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革开放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改革开放全面启动,从此,中国经济翻开了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让中国保险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保险市场,随着政策的开放,愈发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公司的青睐。1980 年开始,外国保险公司便纷纷来中国设立代表处,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世界上所有知名的保险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代表机构。
2001 年12 月11 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后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开放前锋,率先扩大开放,迎来了整体改革、全面开放的新时期。在入世初期,“改革服务于开放”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改革对象以企业为重心,通过学习借鉴外资保险机构带来的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内控机制,增强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改革步伐,培育中国保险业日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该阶段的重要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公司体制、实行股份制,同时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优化股权结构;二是入世后的中国保险业主张细分国内保险市场,发展专业性保险公司。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郑重宣示了新时代开启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新画卷的坚定信念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随后,我国推出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 年以上的要求,2019 年人身险公司外资股比上限从51%放宽至100%,过渡期提前到2020年;放宽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和总资产不少于2亿美元要求;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股份超过25%;等等。
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和1997年江泽民同志分别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概念至今,我国保险业经历了“引进来”谋求共同进步、“走出去”实施对外发展战略的全过程,中国保险业逐步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设立,到2020 年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成立,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逐渐生根和成长。毫无疑问,对外开放是中国保险业大力发展和走向国际舞台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市场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技术服务,逐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保险业整体实力。
中国对外资保险机构监管的趋势是日渐宽松的,从1992 年起尝试放开中国市场,允许友邦在上海设立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到逐步提高外资股东持股比例,直到2021 年完全放开,外资持股比例可达100%。中国对于外资的态度一直是包容和开放的,希望中国的保险机构可以从外资险企处学到更多的经验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是希望外资险企可以为中国的发展付出一份力量。表1列示了我国1992年以来针对外资保险机构出台的重要政策及主要内容。
▶表1 中国外资保险机构重要监管政策梳理
二、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一)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外国保险公司开始被批准在中国设立代表处,AIG成为首家设立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公司,并与当时的人保合作,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中美保险,主要在纽约和中国香港开展业务。1992年,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经营人身保险业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机构。从此以后,国际上的保险巨头陆续尝试敲开中国的大门,以多种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
(二)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发展规律及路径
入世20 年以来,我国已经对外资开放了全部的区域和绝大部分的保险业务,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新时代。外资保险机构在我国从无到有,保险市场中的外资机构类型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多,为中国保险业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活力。2000年,我国仅有21家外资保险机构,而截至2020年末,外资保险在中国共设立了66家外资保险机构、117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71 万亿元,规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大。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实现和中资保险公司的和谐共存。2004 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仅为84.34 亿元,到2019年末已经增长至2729.82亿元,规模扩大了31.4倍。2019年外资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9.86%,远高于同期中资保险公司12.17%的增幅。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公司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二是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三是外国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保险公司。在产险领域,外资保险多数选择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在寿险领域,除了友邦保险外,其他公司均以合资形式进入。
从上面这些方面来看,外资险企的整体发展趋势呈现出体量和业务规模顺应政策不断扩大、商业模式多样化的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部分外资险企生存艰难的问题。
(三)外资保险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历年《中国保险年鉴》,相比于中资保险公司来说,外资保险公司在财险和寿险上的市场占有率和保费规模都远远低于前者,但在同比增长率上有明显优势,一定程度可以说明在政策愈加宽松的中国大环境下,外资公司在经营经验、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显露。
在挑战方面,首先是外资保险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存在差异。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外设立和经营多年,有着适应国外社会经济背景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这就导致部分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时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如果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则可能在经营时不能正确认知和处理同中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监管规则国内外存在差异。对于外资保险机构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规则和政策方针都各不相同,中国市场地域广、多元化、复杂程度高,想要进一步提高市场规模,获得自身的发展,外资险企就必须要时刻跟随中国政府的脚步,快速适应市场和规则的变化。
▶表2 外资险企在中国的关键事件梳理
最后是相关人才不足。中国保险市场日息万变、发展迅速,新设立的保险机构日益增多,不管是中资还是外资保险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很高,对于外资保险机构来说,其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熟悉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更需要熟悉中国的市场环境、熟悉中国的文化,能够用中国人的思维来引导公司进行活动经营,而这种人才往往是稀缺的。
三、“十四五”时期保险业的新发展格局与外资保险机构
回顾我国保险行业在“十三五”期间走过的征程,快速而全面的市场化进程使得保险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市场影响力方面,我国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2019年占比9.81%,对全球保险市场增长贡献达29.61%,稳居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
站在承上启下的历史交汇点,承接的是“十三五”时期保险的高速发展,开启的是“十四五”时期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如何统筹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展速度方面,我国保险行业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市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几年为全球寿险和非寿险增长做出最大贡献,预计2029 年时保费占比将达到20%,并有望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然而,目前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国民保险意识还有待提高,相较全球平均水平尚有不及,在追赶发达国家和地区时差距更大。
发展质量方面,要将保险业放在新发展格局中思考。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加速变化,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在国内循环的主题中进一步开放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也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通过对“十四五”规划解读,我们可以得知,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家对于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如下要求:第一,加强保险的社会治理功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二,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保险除基本的保障功能外,解决农民“看天吃饭”的问题,提供风险缓释的机会。第三,参与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十四五”规划直接提及保险的15处中,10处出自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涵盖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众多险种,充分表明国家对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重要定位的肯定。第四,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创新发展保险科技。处于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时期,做到保险高质量发展应实现保险科技率先创新开发与实际应用,以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助力整体赶超。
▶图1 2001—2020年我国保费收入及增速
▶图2 2011—2020年全球和我国保险深度对比
▶图3 2011—2019年全球和我国保险密度对比
在新发展格局中,外资保险机构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深度地参与我国保险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首先,坚持高水平开放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题中应有之义,外资保险在新发展格局中应发挥联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作用。其次,外资保险机构的进入能发挥“鲶鱼效应”,丰富保险市场主体的同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解放“国内大循环”保险需求的束缚。由于外资保险机构在股权结构、业务范围、投资渠道等方面的限制逐步放开,中资保险机构的危机感进一步加强,促使其更加注重产品设计创新、服务质量、经营效率和投资收益,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最后,外资保险的发展经验推动中国保险市场与国际接轨,实现高质量发展。例如,在我国的外资保险公司需要受到其母公司所在国和我国法律的双重监管约束,因此其经营往往更加审慎,通常设有直接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的稽查部门,同时,在其业务部和管理部实行双向监督的制衡机制,可有效降低公司的系统违规风险。
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保险市场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保险市场概况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战略,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就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2009年,为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将“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阶段性目标明确提出。
保险机构方面,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省级保险分支机构128 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60 家,人寿保险公司61 家,再保险公司7家。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上海共有保险中介法人机构379家,其中保险经纪公司152家,保险代理公司149家,保险公估公司78家。此外,还有保险资产管理法人机构9家,各种保险行业机构齐聚一堂为上海保险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实体保障。
(二)上海保险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形势
1.外汇管制
纵观几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货币国际化和外汇管制的放开都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加速助推作用,我国香港在1983年11月实现了港币自由兑换,适应了资本市场发展的黄金阶段。成熟的国际保险中心比如伦敦、百慕大也实行货币自由兑换政策,资本的自由流动好比保险市场血液流动畅通,外资的进入和内资的输出给这个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我国外汇管制逐步放开,货币对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制约效果将逐步解除。
▶表3 2020年部分地区原保费收入占全国原保费收入比例
2.税制
根据2021 年3 月发布的第29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9),上海在营商环境和声誉及综合两个维度排名都处于第六位,相对纽约、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具有较大差距,税收政策是影响两个维度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税收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是否在该区域进行经营活动,税收激励政策是吸引企业投资和专业人才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保险专业人才个人所得税税率较高可能会劝退高端人才,同时也会打击其工作积极性,潜在地影响公司经营质量。
3.监管
有效的监管能够减少腐败、提高市场透明度,同时又不扼杀创新和发展。伦敦、纽约、百慕大等国际保险中心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审慎监管”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在可控的市场风险下保证其国内保险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强国外公司进入市场的信心。在我国,立法方面,虽然建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但在更多保险特别法上还应具体细化,争取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执法上,上海在监管理念、监管手段方面相较于更自由、强调开放的发达市场更严格,在监管相对严格的环境下如何保持支持创新和加强监管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外资保险在上海发展的优势分析
1.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保险购买意愿强
相对于其他城市地区,上海居民具有较高的保险意识,更愿意在资产配置中提高保险的占比。同时,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上海作为第一批允许非寿险公司提供服务的五个区域之一,居民对外资保险公司和创新型保险产品接纳度更高,外资险企可以充分发挥母公司的特色优势,利用创新险种打开市场。
2.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营商环境优越
上海拥有业态丰富的金融机构,国际性、功能性组织齐聚一堂,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保险交易所等组织落户上海;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仲裁院、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成立保障了金融环境的安全稳定;同时,上海聚集了优秀的金融人才,在沪金融从业人员达47万,“陆家嘴论坛”等交流机会催生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成果,构建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3.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区位优势显著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地带,区域经济一体化使保险效能更快更好地辐射到周边城市,吸收周边城市业务,在更广阔的地方打造口碑。同时,上海显著区位优势带来的区域数据信息共享、跨区域联合授信也能大大减少信息不对称给外资险企产品定价、市场定位等带来的不便。
4.聚集较多外资企业,广开业务来源
入世早期,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外资险企只能以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开展业务,且外资股权占比不得超过50%,部分公司选择与石油、地产等实力雄厚的中资背景企业成为合作伙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中方股东的资源作为业务来源。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友邦等外方独资公司也参与进来,但由于缺乏中方客户市场,故而选择在外资企业聚集地的上海开展业务,一方面减少经营成本,获取较大客源;另一方面许多外资企业也是其外资股东的重要客户,起到维护客户关系的作用。
五、从上海到全国:联合外资推动行业转型发展
(一)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上海外资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20 年,上海保险机构数共128 家,其中中资险企85 家、外资险企43家。相比于中资险企产、寿、再45∶37∶3的类型分布,外资险企中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机构数分别是16、23和4,寿险比例更高。
2020 年,上海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852.03 亿元,在沪中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58.30亿元,在沪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87.88亿元。中、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比例为79∶21。综观2016—2020 年上海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不同资本类型的占比情况(见图4),在沪外资险企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细分不同保险公司类别,2020年在沪外资财险公司和外资寿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占整体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12.15%和87.85%。其中,在沪外资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占上海财险公司的8.20%,在沪外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占上海寿险公司的27.26%。由此可见,外资保险公司发展业务以人寿保险为主,且相比于外资财险,外资寿险占上海对应保险市场份额更高。
2.上海外资险企发展的情况分析
课题组向上海130家保险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02 份,分别是66 家中资险企和36 家外资险企。填写问卷的外资险企数占上海所有外资险企(43家)的83.7%,且填写人员的身份皆为高层管理人员,因此问卷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2018 年国家推出新突破的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境内外资保险法人机构增加了10 家,外资保险省级分公司增加了74 家。外资保险机构的获批建立为保费增长提供了平台基础。数据显示,2020 年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524.44 亿元,所占市场份额7.79%,较上年上升0.62%,同比增速15.28%。
综合问卷统计数据,中国入世20年来,上海外资险企作为开放政策持续推进的亲历者和受益者,明显感受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产品、风控等体系越来越完善。在监管方面,也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法制体系不断完善。上海外资险企始终积极追求稳健经营的发展目标,致力于风险保障、运营服务、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提升,通过战略管理与公司治理以及业务能力的创新转型等不断提升企业的生命力。
(二)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与诉求
1.外资险企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情况
▶图4 2016—2020年上海中外资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占比
▶图5 外资险企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情况
面对仍处开放转型期的中国保险市场,外资险企的发展依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根据问卷统计结果(见图5),有很高一部分比例的外资险企认为外资方最明显的情况在于和中资险企的竞争弱势。尽管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上海外资保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市场份额已达21.26%,但相比于本土成长的中资险企,外资险企在沪的竞争力依然较弱。
外资险企在中国其他区域的拓展,仍受许多区域性监管要求的制约,在多省市业务布局上需要付出不小的成本代价。问卷结果显示,相较于成熟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中尚未健全的销售服务、代理人制度,以及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居民投保意识,都成为外资险企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此外,由于行业的发展转型,过去多年积累的风险也面临集中释放的可能。
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外资险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也将面临不小的困境。问卷结果显示(见图6),外资险企认为市场份额低、总体竞争有限为在中国发展的最大不足,规模和竞争方面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外资险企的发展。而且,作为外来者进入本土市场,外资险企需要在业务、渠道、销售等各方面布局,此些建设都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在不断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阶段,外资险企如何定位转型、如何在中国市场立稳脚跟并占据一席之地,将成为外资险企在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外资险企对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政策诉求
(1)开放新时期的金融政策
自2017 年政府提出大幅度放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政策,2018 年在博鳌论坛中作出金融对外开放的承诺后,中国保险业开放进入加速期,银保监会先后发布的34 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中,涉及保险业的措施有14 条。保险业对外开放政策的持续推出与落实,促进了外资保险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融合国外成熟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使得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成熟。
(2)对于开放举措对企业发展影响的认知
在国家金融持续开放的趋势下,调查上海外资险企对此开放举措将对企业发展带来影响的看法。问卷结果显示(见图7),外资险企排序选择将“利于完善发展战略,实施长期发展计划”作为最可能的影响。其次,在金融新开放的政策影响下,外资险企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市场份额也会进一步提高。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在中国的准入和设立门槛被降低,将来会有更多的外资保险机构进入。外资险企问卷选出的第三大影响是,对外开放政策将“有利于外资险企拓宽渠道和产品业务,充分发掘国内市场空间和机会”。为此,结合当前的政策环境,外资险企表示未来五年战略调整的重心主要在于运营服务的转型、科技赋能的创新、风险管控的提升、产品本土化的打造和大健康战略的响应。
▶图6 外资险企在中国发展遇到的困难
▶图7 新金融开放政策可能对外资保险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对金融开放新时期的政策诉求
在金融开放政策新推出的时期,外资险企一方面在经历新政策所带来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在此转型时期对已面临或将面临的机遇挑战作出调整和回应。问卷结果显示(见图8),有77.14%的外资险企表示希望“加快制度创新,对不同类型险企实行差异化分类/分级监管,整体实现一致与公平”。中资与外资、产险与寿险、大型与中小型,在市场主体类型越发多元的趋势下,针对各主体的处境与发展需要进行差异化监管,从整体上实现一致与公平,更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成熟化发展。其次,有60%的外资险企希望得到政策上对中小险企的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其竞争优势。除此之外,针对外资险企来华发展的政策支持,有45.71%的外资险企表示希望政策可以给予高度成熟的外资险企在市场准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的优待。也有企业期待政府可以加强产品创新和专利保护方面的规范。
▶图8 外资险企在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还需要的政策支持
(三)政策建议
1.提升开放水平,完善保险行业体系
鼓励开放,为外资险企的进入创造条件。2016年11月,上海市政府将保险业纳入全面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试点工作中,推动上海保险业对标国际规则,参与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开放的负面清单,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扩大开放。在行业规则与鼓励开放上类似相关的试点探索,为随后的金融开放提供了一定发展基础。在“十四五”对外开放重要的机遇期,全国各地政府可根据自身经济以及保险业发展状况,调整行业制度规则,简化外资保险机构的准入规则,在机构开设及业务开展方面提供便利,从政策上鼓励外资险企及其分支机构的进入。
2.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
推动经济发展,为外资险企的发展创造环境。通过政策鼓励的方式,推动保险业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市场定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参与创新生态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外资险企的业务拓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各地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重点领域,探索与保险业的结合,推进保险公司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在发展保险业的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吸引外资保险机构。鼓励外资险企发挥境外母公司的优势,创新业务模式,引入新产品新服务,深度参与内地市场的经济建设,丰富社会民生领域的产品供给。
3.创新科技发展,加强科技与保险的深层次融合
强化科技,为外资险企的转型提供支撑。为了鼓励科技与保险业的融合发展,上海银保监局着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指导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该举措也在2019年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创新科技的发展可以为外资险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路径与业务拓展渠道。各地政府也可以在金融科技方面推出更多的鼓励措施,为外资险企的科技转型发展提供沃土。
4.加强监管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消费者保护能力
完善监管,为外资险企的持续发展护航。上海乃至国家层面都在深化市场乱象的整治,推进监管法治,促进监管权力行使更加规范。同时,推进简政放权,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做细做深分类监管,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中小、外资险企向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型发展。另外,各地也要持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深化全流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推行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制度,及时纠正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违规行为。在消费者方面,政府可以协同保险行业协会与学会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消费者教育,帮助金融消费者树立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监管体系的完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为保险全行业的稳定发展与有效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对外资险企的持续发展也能提供很好的支持。
六、总结与展望
在当前中国保险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外资话语权不断提升、外资资本和业务限制逐渐放宽的大环境下,对于外资保险机构来说,坚持且有力地开发中国保险市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相比于中资险企,外资险企具有创新和专业上的优势,具有先进成熟的管理体系和风控制度,创新的险种设计理念和定价手段,这些都是未来外资险企实施业务转型、打造本土化品牌等计划时最重要的推手。同时,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和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持续走在中国金融开放前沿,拥有相对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高端金融人才,因此,立足于上海,紧跟上海金融开放和发展的步伐,也是外资保险发展的趋势。当然,现阶段存在外资险企规模较小、中资压力和本土化程度不足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可以在有利于外资险企的大环境下短期内得到解决,但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可通过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推行相关支持政策等方式来提供动力,使得外资险企可以更快地立足以及更好地发展。此外,外资保险机构也需要明确自身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定位与目标,在未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