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地方性话语环境建构研究
2022-01-27李亚娟欧阳辰星王成琪张希月
李亚娟, 欧阳辰星, 王成琪, 张希月
(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武汉 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北京 1026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为文化链得以延续,因此它是“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念界定并提出相关保护工作的意见,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任务的重要和迫切.
学术界对非遗展开多维度的开发效益研究,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遗,更多被视为一种产品,其开发利用基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之上[1],也可作为文化产业规划的一部分打造产业链[2-3].在文化价值和市场认同方面,更多强调文化价值促使消费的功能[4],借助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开发,延长产业链,开拓传统技艺的市场[5].同时,学者们也关注到了非遗的诞生和传承空间,即地方性的特征,不仅包括地域空间的多样、还有主体自身和独特功能上的多样”[6].非遗是地域文化和情感体验的鲜活载体[7],“地域”主要采用非遗空间核心术语“文化场所”阐释,既包括物理空间,也承载着涵盖历史、经验、情感、意义和符号的认知空间,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相关[8-10].至此地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尺度或地域特点和主体的地方情感和认同.前者研究大多以宏观视角并基于各尺度空间的非遗项目等基础数据,获取社会、经济等多维属性,但局限于非遗的空间形态、形式变迁和地理环境[11-14],以体现地方的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特点[15].而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如果没有人的涉入,其意义就不可能存在[9].至此学界对“主体”地方情感与认同加以重视,主要探讨人与社会关系[16-18],强调非遗文化不再局限于特定群体,而是作为大众认同的公共文化演进和重塑[19],这种认同倾向于群体的文化自觉和集体归属感[20].特别是手工技艺,手工技艺者无需经过复杂的思考便可完成手工技艺的制作,并实现自我控制,构建出自己的“地方”[21]与认同感.
综上,已有研究多从开发视角探究非遗传承与开发路径,对非遗空间有所关注,但忽视了地方内非遗主体的感知态度与话语环境特点.对于以传统技艺类为代表的非遗,其传承与发展首先离不开其技艺的传承者和产品的使用者,更无法与技艺传承空间和使用空间相隔离,空间传承者和使用者拥有的话语权以及对非遗技艺的感知态度、认同感等等均影响其传承发展.故而,基于非遗传承空间,关注特定地方空间下非遗主体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对非遗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围绕非遗传承群体的研究表明,主体是地方性建构的重要角色,往往指地方文化的直接传承人和原住民,其自身意义直接影响着地方性话语环境的建构[22].非遗地方认同研究中,认同因素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方面给予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建议[23].社区认同和感知的相关关系认为居民感知公平对地方认同是积极正面的[24].地方环境是居民感知系统的关键部分,可包括地方感、交通长度、当地居民的价值观等内在变量[25],也可根据社区依恋、社区关心以及地方形象等研究指标讨论居民感知与态度因素[26-30].此外,传承人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主体,话语权有所掌握.在充满话语权的同时,非遗文化得以延续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传承人和培养新的传承者.基于以人为本的角度衡量传承人在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31-32],和建档机制保护均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33].总之传承主体在生产实践中不可替代,但主体是否在文化认知和构建过程中以可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标强调文化的物质性和原真性还值得思考[34].如今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研究对话语环境探讨较少,且现有研究鲜少关注到如何实施话语行为,真正从一个原生环境了解到本地非遗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研究将传统技艺类非遗主体界定为技艺的传承者、非遗地方空间产品的使用者以及普通居民三类群体,最能直观体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情感认同和联系.
而地方性话语环境则围绕非遗主体强调主体的话语权以及主体间的对话、互动关系和联动机制,进而在不同尺度的地域空间以其异质性的话语权塑造不同特征的认知空间,为对话的各种实践活动开展提供重要的条件,从而得到实践结果.地方性话语环境概念的提出,不仅关注非遗主体个体,更强调在特定地方空间下非遗主体的话语特点、互动关系、传承方式和传承效果等,以及由此塑造出的非遗地方性话语环境.
铜乐器是欧营村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形式,其发展历程和传承形式与当地环境息息相关.2021年7月,欧营村铜乐器被评为省级非遗,作为地理空间性质上的地方“小遗产”,与国家级省级非遗的保护工作相比,其主体意义上的话语环境阐述尤为重要.那么,这些话语环境由什么因素构成?话语环境下非遗主体有哪些表征?这些表征与话语环境中其他组成因素之间的逻辑点又在哪里?要素相互作用下欧营村铜乐器经历了怎么样的话语体系构建以及构建过程中对非遗的保护开发有何启示或建议?为了探讨以上问题,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欧营村传承团体(含铜乐器制造者及使用者)和村内普通村民调研的访谈文本进行语义分类、筛选优化和编码构建“主体-支撑条件-结果”的路径模型,同时配合问卷调查结果的有效分析,获取当地不同样本的居民对非遗的感知与态度,了解其话语环境的构建现状与特征,并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话语环境建构路径提供了参考和方向指导.
1 研究设计
1.1 案例地选取
本文选取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欧营村为案例地,该村自宋代起便以铜乐器为主要产业之一.全村人口3 290人,其中直接参与铜乐器制作和铜乐器活动的村民有70人.襄城县欧营民族乐器有限公司,位于襄城县东南部的欧营村内,是新培育的一个创税5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成为全镇经济的支撑点之一.该公司由欧阳修第123世孙欧阳廷如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创办,其产销遍及国内外.不仅制作铜乐器,还扩展到鼓乐器、打击乐器等生产链,展示和宣传形式由表演逐渐延伸到众多文博类、音乐类展会,吸引更多东南亚、欧美等海外消费者.在政府和公司对铜乐器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视下,2021年7月,欧营村铜乐器制作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
1.2 数据来源
调研工作于2020年2月19日至2月25日,3月11日至3月22日两个时段展开,重点掌握欧营村村民对本地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的态度与感知信息,主要访谈对象涵盖了铜乐器制造者、铜乐器使用者以及村内居民,详细信息见表1.访谈内容基于话语环境,重点围绕受访者对铜乐器的感知与态度,村内铜乐器制造和使用的支撑环境,以及当前铜乐器的保护与开发效果开展.并于2020年3月11日至16日完成线上问卷搜集.为了保证问卷的信效度,尽量采取一个家庭两个代表成员的参与方式.经过初步判读,删除无效及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有效样本共50份,样本结构达到统计学标准.分析可知,问卷的α信度系数为0.856,表明量表信度可以接受,符合问卷调查要求,且问卷KMO-Bartlett’s检验后KMO值为0.702,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表1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2 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构
2.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结合了定性分析中的扎根理论方法与定量分析中的问卷调查法,其中定性方法扎根理论实质上以经验资料为基础自上而下建立理论[35],基本分为资料搜集与分析、编码、理论生成与检验三个步骤[36],编码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37].本文依循理论方法对欧营村村民代表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逐步归纳获取概念、范畴与主范畴.开放性编码是访谈文本的概念化、概念分类和范畴化[38],对原始数据逐层编码,整理出初始范畴.首先编码7位村民代表的访谈文本,如把评价音质的话语作为A01,依此将通俗话语提炼出文化程度、员工关怀等57个基本概念.其次根据基本概念的语义将其分类集合为同一属性的范畴,最后对同一范畴的概念群命名,共获取传承人基本情况、管理理念等17个初始范畴;主轴编码目的是提取主范畴.首先按照不同的范畴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和逻辑,从而对初始范畴的进一步分析和属性汇集.本文主要面向获取到的17个初始范畴综合分析,归纳出保护与传承、非遗认知、地方认同和发展前景4个主范畴;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获取更核心的范畴,探讨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以及下位范畴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各范畴深入分析,结合原始资料提取出“话语环境”这一核心范畴.因此,本文形成了在“话语环境”这一核心范畴下以“主体-支撑-结果”为逻辑关系的欧营村非遗传承群体表述概念模型.
定量方法基于扎根理论对欧营村非遗话语环境维度的判读,开发同维度且适于非遗话语环境的量表和其他题项,经过问卷测试确定问卷结构,从而对欧营村村民非遗感知与态度开展问卷调查及分析.基于问卷数据的效度和信度基础,检验并确认欧营村非遗话语环境的维度结构—主体、支撑和结果,其中主体指居民特征差异,支撑系统包括保护与传承、非遗认知、地方认同,结果主要针对发展前景展开讨论.定量分析主要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具体探讨样本背景与17个题项的关系,找寻居民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态度差异,为非遗话语环境的逻辑分析做铺垫.
2.2 理论建构
由上可知,本文将访谈过程中的通俗话语提炼为57个基本概念,又归纳为17个居民认知初始范畴,由于篇幅有限,部分开放性编码见表2.基于对17个初始范畴的综合分析,获取保护与传承、非遗认知、地方认同和发展前景4个主范畴.具体的主轴编码过程见表3.最后提取核心范畴“话语环境”.因此本文将话语环境作为核心构建概念模型,如图1.
表2 开放性编码实例
续表2
表3 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
图1 话语环境概念模型Fig.1 Conceptual model of discourse environment
3 话语环境下非遗主体的感知与态度分析
非遗主体的感知与态度分析围绕“保护与传承、非遗认知、地方认同和非遗发展前景”内容,揭示不同样本背景下居民对非遗的感知与态度差异,从而找到引起差异的原因,为支撑系统以及结果分析反映出的问题提供基础依据.
3.1 不同性别的居民对非遗文化感知差异
由表4可知,男性与女性在“一般”的了解程度上差异最明显,女性占72.73%,男性仅占27.27%.男性虽然“很了解”占比凸显优势,但数量少于女性.结果表明,居民性别在0.043和0.044的置信水平上分别与非遗基本了解程度、关注度呈正相关.所以性别可能导致居民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存在差异.
表4 性别与居民非遗文化感知的卡方分析
3.2 不同职业的居民对非遗文化感知差异
由表5可知,不同职业仅在“该非遗给您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1项上显著(p<0.05),即不同职业在“该非遗给您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上存在差异.其中“农民”对本地非遗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表现比较强烈,但其他职业由于缺乏对非遗的了解而稍弱一些.经访谈,传承团体也表现出一致且强烈的自豪感.
表5 职业与居民非遗文化感知的卡方分析
3.3 不同学历的居民对非遗文化感知差异
由表6可知,不同学历仅对“本地非遗的了解程度”1项显著(p<0.1),意味着不同学历会导致“本地非遗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初中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了解程度明显更高,其中“很了解”占87.5%,故而,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会导致对非遗不同的了解程度,且了解非遗的群体集中于初中学历.
表6 学历与居民非遗文化感知的卡方分析
3.4 不同收入的居民对非遗文化感知差异
由表7中可知,不同层次的收入仅对“主动参与本地非遗的相关活动的活跃度”共1项显著(p<0.05),即不同收入会导致“主动参与本地非遗的相关活动的活跃度”1项的差异.2 000元以下收入的居民中46.15%表示会积极参与非遗活动,2 000~4 500元收入的居民中仅有30.77%,可知收入越低的居民反而有更强烈的意愿参与.至此,个人月收入是影响居民参与非遗活动的重要因素.
表7 收入与居民非遗文化感知的卡方分析
综上,不同性别导致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也不同,主要与男女性参与的休闲娱乐活动有关;不同职业在自豪感和满足感上也产生不同的态度,“农民”对本地非遗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源于居家时长,助于了解非遗;不同文化水平导致“对本地非遗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受众群体集中于初中学历,与人口外出结构有关;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参与非遗相关活动的意愿不同,收入较高人群主要为外出青年,受到时空限制无法积极参与到非遗活动.而大部分消极态度与外出青年相联系,就此在各感知题项上形成差异.
至此,话语环境下非遗主体的感知态度通过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均表现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外出青年等年轻群体引起的文化认同与行为之间的差异.
4 非遗话语环境的支撑与结果分析
非遗话语环境建构还亟需支撑系统的支持以及对未来非遗文化保护的前景分析.以下主要从非遗认知、保护与传承、地方认同检验支撑系统的重要性,以发展影响、技艺流失原因以及发展建议综合探讨发展前景,以构建完整的非遗话语环境体系.
4.1 支撑分析
支撑条件给予主体足够的保障力度以顺利开展活动,抓牢遗产归属,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针对非遗认知,主要对非遗技艺价值等情况的了解程度、关注度和兴趣程度为指标展开测量,发现44%的居民对以上内容的了解程度“一般”,“很了解”的居民仅占样本的16%;44%的居民对非遗的兴趣程度“最高”.经访谈,仅5位村民真正参与到铜乐器制作和活动中.R4外出打工者与R5大学生均提到参与度低的原因,“平时都比较忙,也不在家,很少时间关注村里事情,只是偶尔听家里老人提到铜乐器.”
针对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认知态度,主要从传承人基本情况、管理理念、责任认知等概念归纳出传承形式、传承保护工作以及政府地位等题项,指标测量发现“认同”本地非遗保护形式的居民占比46%;“认同”当地非遗工作的样本比例为42%;超过40%的样本选择“认可政府在非遗保护的主体地位”.活动参与者R3认同对非遗的保护形式,“刚解放时铜乐器由个人手工经营,但手工效率低,如今以冲压机械化,效率高了,大小质量也规整.作为商品输出,也能让顾客感受到铜乐器的独特性”.工作人员J1同样对当前机械化工序表示认可.
针对居民的地方认同分析,主要从文化认同、意愿认知和主动认知设计关于当地非遗活动参与度、自豪感与满足感等8个题项,指标测量发现,受访者“很少参加”非遗活动的比例高达40%,32%的样本表示“参与机会不多”.非遗活动策划者R1提出部分原因,“以前大部分村民都会参与演出活动.如今活动表演落在老年人身上,很少激起人们对铜乐器的兴趣.村里外出人数多,村民也没有时间举办演出活动,没有以前热闹了.如今的铜乐器的传承和保护主要依靠市场发展,和普通村民也没有多少联系”.但受访者和调查对象均认可铜乐器带来了自豪感和满足感;“赞同”政府参与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居民占40%,无否定态度样本,如传承人介绍,“政府为欧营村铜乐器提供平台,自2016年欧营村铜乐器被评为市非遗,陆续有记者来欧营村参观,为铜乐器打开知名度,但是支持力度没有那么大.‘乡村旅游项目’以及‘以铜乐器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都备受期待,但现在仍是困难重重,无法建成”.除以上题项外,对当地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主动关注本地非遗以及相关政策、主动支持宣传和参与本地传统技艺非遗的表态中“一般”态度均为最高占比.
综上,居民在非遗基本认知、保护与传承和地方认同中均表现出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一定程度的正面态度,而这些态度是话语环境主体进行传承和保护的前提,但其中也存在居民对非遗活动的参与度与主动性等问题.至此综合发展影响、技艺流失原因以及发展建议探讨话语环境中的发展前景,即结果分析.
4.2 结果分析
话语环境中“结果”基于主体与支撑条件存在,主要从发展前景与影响态度、技艺流失原因出发,最终落脚于发展建议以探讨欧营村非遗未来发展前景.问卷题项包括发展前景态度、影响维度、流失原因等,发展建议多与访谈内容相结合.经过指标测量发现,受访者对本地非遗发展前景持“满意”态度较多,比例占40%,“很满意”样本比例为32%;非遗影响结果上36%“很赞同”非遗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30%“很赞同”非遗对文化传承意识的提高作用,总之居民较认可非遗对本村的影响;手工艺流失原因中“年轻人不愿意继承”比例最高,为68%,其次是“保护意识不强”54%.外出者R4也提到,“能吸收点年轻人传承下去是未来的一个期待,如果还持续现在的状况,将会出现一个更严重的‘断节带’.铜乐器不仅有文化价值,对历史考究也会有帮助,如今作为产品出售来开展传承工作,对村里、社会的经济都有用”.综上,居民对发展前景和发展影响认可基础上表示传承和保护瓶颈问题在于年轻群体和全民保护意识.
经访谈补充和获取到其他发展问题,公司员工J1提到,“铜乐器厂里最年轻的员工也都47岁左右,基本上到55岁就干不动了,所以这个流动性还是挺快,但就是续不上人.这个核心技术没有个三年是学不会的,如果不是为了生计,可能也不会在厂里”.而大学生R5针对发展现状提出建议,“第一是信息化,网络化宣传,展示它的渊源、意义,现在估计村很多人都不知道铜乐器申遗.第二是铜乐器顺应时代的变化,学会创新.打击铜乐器没有古筝、笛子曲调好听,就一个调,很少能吸引人.第三就是走出去,像演唱会一样可以以巡演的方式让大众了解我们”.总之,如今欧营村非遗铜乐器发展问题主要集中于年轻群体、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宣传方面.
至此,结合发展现状剖析欧营村非遗发展空间,为话语环境的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框架和内容.发展前景分析主要基于发展影响、流失原因等因素归纳出的阻碍因素,是非遗文化持续发展的依据.
1) 基于年轻群体对非遗传承的态度可知目前铜乐器非遗传承在该群体中并无优势,特别是大学生在内的外出青年.就此以文化融合维系群体价值观,与家乡其他主流文化构成旅游资源,以不同的生计方式视角提升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39].经济因素是劳动力流动中最重要的拉力因素,在外收入与回流后收入之间的差异让劳动力更倾向于收入较高的一方,所以工作待遇等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条件备受重视.如今欧营村历史文化资源独特,挖掘潜力较大,但需要当地居民、政府和企业共同致力于旅游发展,年轻群体的回流对铜乐器的保护和传承起着关键性作用,以此来看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保护意识方面,可从身份认同入手,强调传承责任以及需求满足来激励居民,身份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前提,现有保护更多倾向于生产性的物质认同而忽略精神层面的认同,所以群体对精神层面的认同,是在打造文化认同的同时对物质产品认同的延续.贴近群众才能增强非遗生命力,普通村民可通过参观制作流程或参与活动强化地域认同.与村委协商成立学习班,让普通村民借助培训机会输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智力资源,培训期结束为工厂输入有质量的技术人员,不仅能解决人才问题,交流学习中也能汲取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经验以及提高地方归属感.
3) 商业化与创新方面,强调品牌文化,有效利用商业化,倾向于注入文化元素.利用互联网推出新形态非遗传承模式,更有效地推出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创新产品,欧营村铜乐器的表现形式虽然受限,但仍然可以从整体形态与实用性出发,推出“铜乐器小闹钟、挂坠配件”等与大众视野相衔接的产品,以衬托铜乐器真正的文化价值.在不打破商业化趋势的同时,注入强烈的文化气息,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工作中,正视遗产归属.
4) 非遗文化的宣传上,虽然传承人D1认为:“工厂受到政府的扶持,同时也会带领团队到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参与展会活动.”R2、R3都谈到“2016年8月,欧营村铜乐器被评为许昌市非遗.11月,央视农村频道专门以铜乐器和历史文化为主线对欧营村美丽乡村建设做了报道”.但这些宣传机会仍较稀少,可主动抓住旅游节活动、网络活动等大型活动的观众优势机会为本地非遗产品积累口碑,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营销媒体记录和讲述非遗,特别是以非遗为主题的短视频平台,铺设非遗传承人以及手工艺者们展示制作技艺的过程、成品或者演绎活动等专栏,向更多的人展示本地铜乐器,以民俗叙事方式制造出趣味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话题.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综上非遗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构建过程,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也不同,主要体现在由外出青年等年轻群体引起的文化认同与行为之间的差异问题,特别在了解程度、自豪感和满足感、参与非遗相关活动的意愿等问题上较突出.总之,以上大部分消极态度与外出青年有关.
其次,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以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三部分设计问卷题项分析支撑条件,发现居民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均持一定的正向态度,但仍不足以驱动居民积极参与非遗活动.至此综合发展影响、技艺流失原因和发展建议探讨其发展前景.
最后,话语环境的“结果”结合支撑条件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与影响态度、技艺流失原因,归纳发展问题和建议以探讨欧营村非遗未来发展前景.该部分主要通过发展前景态度、流失原因等问卷题项,结合访谈总结出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商业化以及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建议,且发展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2 讨论
综上分析,非遗文化话语环境的建构研究过程中造成文化认同与主动行为的差异源于生计方式和身份认同外,利益也是引起差异的原因.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通常依托产品形式获取经济效益.商品化背景下,遗产成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中介,功利性促使传承主体受制于利益空间,致使话语权占优势的传承人角色脱离普通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剥夺普通居民的话语权,此时会引起文化认同与主动行为的差异.故而,话语环境中对主体性挖掘,不论是文化认同还是主动行为,缺少任何一项就会造成失衡.
再次,追溯非遗文化流失原因,普通居民与传承人、传承人与政府等不同角色之间缺乏沟通而形成的消极循环不容忽视.相比国家级、世界级遗产,小遗产在实践上互动的积极性低,宣传渠道较少.同时不同主体对非遗文化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渗入为非遗的保护工作迎来挑战.综上,不同立场的理念差异使双方基于同一目标开展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围绕“遗产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这一核心构建话语环境,不仅只有本文从居民视角归纳出的概念范畴,政府、专业人士以及顾客都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角色,也可以将其加入话语环境内容讨论外部话语环境.第二,传统技艺类非遗多以个体经营形式传承,与市场联系密切,所以今后研究可从非遗的市场环境体系这个核心主题开展;最后,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不同类别非遗均有独特性,而本文只选取河南省的其中一项非遗,其代表性相比国家级非遗来说要弱,今后研究可选取多项传统技艺类非遗开展对比研究,探讨其传承保护的话语系统,实现科学保护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