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壶“高石瓢”的传统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

2022-01-2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创作

高 强

紫砂艺术传承到至今是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们的传统与进步,不仅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紫砂技艺和紫砂艺人的共同进步,所以几百年来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喜爱紫砂艺术多变的风格,也喜爱紫砂艺术不拘泥于形式的自由度,所以当代紫砂匠人不仅仅要学习制作传统紫砂技艺,同时也要饱读诗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让紫砂艺术德艺双馨,更好地推广紫砂艺术,从而让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紫砂艺术和紫砂文化。紫砂艺术的创作本就有着自己的规律,随着社会与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让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冲击,随着西方主流文化的不断吸引,传统文化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许多人不再愿意传承古法,传承中华传统,但是紫砂文化与紫砂艺术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紫砂艺术有着极强的包容性,现代社会的紫砂艺术充满创新,中西集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更加新颖的艺术审美,让紫砂艺术的受众面更加广泛,一次又一次更新着紫砂艺术的创作历史,将传统的壶型以全新的设计思路让紫砂艺术变得更加丰富精彩,紫砂造型也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精彩纷呈。

今天欣赏的这件紫砂壶“高石瓢”就是一件以传统造型为基础再创作的紫砂作品。说到石瓢壶就必然要说到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他将石瓢壶的造型做到了巅峰,时至今日他制作的壶型依旧有许多紫砂匠人争相模仿,有的匠人是完全照着样子简单重复的造型复刻出来,丝毫没有作品本身的艺术之美,想要将作品创作得更加精彩,有新的生命力,就不能完全模仿,要迸发出艺术的火花,融入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文化知识,才能将作品做出自己的风格特点。顾景舟大师创作的石瓢壶不但融入了美学艺术的理念,还融入了很多文化知识,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结构造型非常严谨,所以后人在复刻顾老作品时,虽然是相同的造型,但却很难达到他的境界,所以对于创作出与顾老完全不同的石瓢作品,就要追溯到这件作品的根源,从头开始了解。

石瓢在最早的时候是被称之为“石铫”,“铫”在《辞海》的解释为一种有柄有流的小型金属烹茶器。在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这首诗中就写到过:“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先生将金属的铫改成了石铫,这与当时北宋时期的茶道发展和茶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步发展才有了顾老的传世经典之作。那今天这件紫砂壶“高石瓢”顾名思义就是在“石瓢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传统石瓢壶的造型是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整体壶身的中心位于整壶的底部,直流壶嘴,三角形壶把与三角形壶身互相对应,所以这件紫砂壶“高石瓢”在这些基础之上都进行了相对应的改良,让整件作品与其他石瓢壶更显大气豁达,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仔细观察这件紫砂作品可以看出这件“高石瓢”造型高挺耸立,线条明快利落,点线面搭配恰到好处,整体架子骨肉匀亭,丝毫没有拖沓感。壶盖采用平盖桥钮,厚薄大小都恰到好处,与整壶的比例协调,直流嘴出水爽利,不堵茶渣;壶把也是三角形与壶身互相呼应,造型高耸挺立;壶底三足鼎立。整器端庄大气,干脆利落,精气神韵都令人赞叹,肃然起敬,更显韵味。

这件紫砂壶“高石瓢”是一件集传统自然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作品,融入了现代美学,让作品更具灵动又不失古韵,这虽然是一件传统器型,但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经典的挑战,深受广大爱壶人士的喜爱,展现出层次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极具浓厚的文化韵味,将这件紫砂壶“高石瓢”独特的魅力与内外兼修的艺术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创作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一墙之隔》创作谈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