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工艺美术教育中的培育路径研究
——以钧瓷为例
2022-01-26郭君健
郭君健
许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西方设计教育体系,现代设计教育规模扩张迅速,其办学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等软硬件方面建设进度与教育扩张的进度不匹配,促使设计类专业“大跃进”式地发展,出现了“多而散”“浮而躁”“粗而弱”的教育现象,忽略了工艺美术教育领域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灵魂。呈现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缺失。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1]
一、现状分析
钧瓷位居我国古代北方“五大名瓷”之首,属北方青瓷系,钧瓷烧制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止到2021年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17名,市级传承人61名,县级传承人110名。许昌学院作为该瓷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2007年学院与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合作设立陶瓷专业,学院利用钧瓷文化深化转型发展,打造内涵提升,以“互联网+”、“文化+”与“环境+”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成立许昌中国钧瓷研究院进行钧瓷文化艺术专题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许昌学院学报》专门开设钧瓷专栏为其提供学术的平台,这些专业建设和举措对推动钧瓷瓷区的工匠精神的设计教育有其重大的意义。
二、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钧瓷设计专业的原则
在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文化视野下,传统文化与新媒介领域的道德文化标准差异较为明显,设计师和新型工匠人才的工匠精神面临更多的挑战,首先通过环境、制度和观念的外部因素影响,使其对钧瓷教学中的设计实践、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产生内部的互相影响。其次,根据实践内容、评价模式、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等传统工匠精神的美德教育,同时,还需要通过现代教育体制和创新教育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技艺美学的信仰和传承“道”的价值认同教育,重塑产品设计教育新模式的德育文化路径研究。
通过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工匠精神和德育文化相融合,将传统造物的文化传承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不断探讨、继承传统工匠的造物理念和对“技”的造物精神追求,才能让学生和青年工匠人才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通过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学生不断吸收和转化古人对造物精神的精华和营养,继而实现工匠精神与现代设计的与时俱进。[2](P69-75)同时跨界创新不仅适合于专业领域,同时也可以打破不同学科的专业壁垒,最终梳理出工匠精神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德育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工匠精神在工艺美术教育中的培育路径研究
通过对工匠精神核心和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大致可以将工匠精神人文德育精神在课程教育体系中概括为“技”、“艺”、“道”三个部分。[3]这三个体系呈现出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工匠精神。传统陶瓷匠人大多通过对陶瓷工艺“技”的不断积累和市场的历练,从而达到相对审美高的艺术形式的“艺匠”大师层次,最后形成对人文隐喻方面的的哲学思考,进而达到“道”的境界,在这一层次我们通常称之为“哲匠”。因此,工匠精神在融入工艺美术教育中,必须要建立符合科学逻辑的“技”、“艺”、“道”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育举措(如图1)。
1.建立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结合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大纲进行,并依据学生专业优点进行相对应的专业分组。其次,根据课程引入的项目进行实操,并对项目进行分解成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计划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最后,学生在师徒制教学模式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工,并完成观摩学习、实践训练、项目驱动和自主管理等环节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评价。同时,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形成真正意义的“言传身教”,进而提升产学研究项目的多样性和师徒制教学手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搭配传统课堂制的教学限制,对传统的工匠精神模式中有益的成分进行汲取,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提倡个性化创新。
2.以传统文化递进的教学课程模块设计
根据钧瓷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归纳四个层级:形式的设计教育、功能的设计教育、需求的设计教育、文化的设计教育,通过设计教育的层级递进关系来展开对形式感、功能性、需求化、文化性的课程内容的递进关系。按照应用型教学模式可以分为技能教育和意识教育,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造型的构成基础和形式美法则,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三大构成、专业手绘教学和模型建构教学充分掌握形式的设计教育,同时给予工艺实现行和功能实现性学习人机工程学及材料工艺教学。意识教育使学生通过用户的行为研究和潜在的需求开发,进行开展思维导图教学、调查研究教学和设计研究教学工作,进而完成需求的设计教育。通过需求进而引发文化的设计教育,通过人文哲理、文献文物、工艺实践和民间考察等课程知识模块,来培养设计师的个性、造物理念、审美熏染和文脉传承,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文化”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需要“物”的承载,从而实现教育熏染。
3.树立职业榜样和营造崇德尚义的文化空间
在工艺美术教育中树立职业榜样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形成“灯塔”效应的榜样力量,通过榜样的“口传心授”激励学生的求知热情,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营造崇德尚义的文化空间对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具有“隐性”作用,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品德,构建“宣扬和践行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文化空间,[4](P134-141)多渠道、多手段、多视角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空间相结合,从而形成崇德尚义的校园文化空间。
4.提升工匠精神的“哲匠”意识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止于技能的培训,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设计出感化人心和创新意识的文化形态,继而达到“道技相生”的最高境界。通过传统“技艺”的引导,并创造出高于“技艺”的文化熏染,实现从“工匠”到“哲匠”的转换,是一种由低层次物质形态的“技”到高层次意识形态的“道”的递进,同时,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多的是工作态度和人生价值信仰的塑造。
四、结语
通过建立书院制、导师制教学模式,强化就业理念,通过设立适合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和多元化课程评价系统,形成完善的教学机制之“器”、健全教学人才之“器”和创造成果孵化之“器”,注重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知行合一,实现工艺美术“工匠精神”实境化人才培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