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爬行类首次记录灰腹绿锦蛇
2022-01-26杨泽鹏魏平凡饶静秋刘春雨史兴惠袁智勇段玉宝
杨泽鹏, 魏平凡, 饶静秋, 刘春雨, 史兴惠, 袁智勇*, 段玉宝*
(1.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高校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2.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屏边管护分局,云南屏边661200)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谭艳等,2021)进行分类,确定该蛇为游蛇科Colubridae树栖锦蛇属灰腹绿锦蛇。经查阅《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2008),确定该蛇为云南省爬行类新记录。
灰腹绿锦蛇是Gray在1853年依据Hookeri博士采于印度阿萨姆卡西亚(今梅加拉亚Meghalaya邦卡西丘陵)的标本发表的物种,原名,1934年Pope将其归入锦蛇属(赵尔宓,2006),Burbrink和Lawson(2007)把原锦蛇属中的灰腹绿锦蛇归入绿蛇属,称为灰腹绿蛇。Chen等(2014)通过分子系统学研究将灰腹绿锦蛇归入树栖锦蛇属,王剀等(2020)整理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后也认可归入树栖锦蛇属,种名由灰腹绿蛇恢复为灰腹绿锦蛇。灰腹绿锦蛇目前国内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南、四川、浙江(赵尔宓,2006)、江西(程松林等,2009)、重庆(罗键,2012)、湖北(崔继法等,2018)、陕西(黄汝怡等,2019),国外分布于越南、印度(赵尔宓,2006)。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拍摄到的灰腹绿锦蛇头略大、明显与颈部区分,眼较大,瞳孔圆形,体尾均较细长,尾长约占全长的2/5;体尾背面绿色,头侧黑纵线始自鼻鳞后端,经眼至颌角,此黑线以下的上唇浅黄色。头部无颊鳞,前额鳞向头侧延伸与上唇鳞相接,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3(1+2式);前额鳞2;额鳞3;顶鳞2;鼻鳞为完整的1片,没有被鼻孔裂缝分开;上唇鳞8(2-3-3式),鳞片特征与《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中灰腹绿锦蛇鳞片的描述相同。
灰腹绿锦蛇栖息于山地、丘陵,常见于树木茂盛的森林中,具攀援能力,食鼠、蛙、蜥蜴、鸟和鸟卵等(赵尔宓,2006)。本次发现地点位于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植被类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树种以壳斗科Fag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茶科Theaceae种类为主,此外还有杜英科Elaeocarpaceae、五加科Araliaceae、竹类伴生。发现点位附近植被茂盛,郁闭度较高(图2),为灰腹绿锦蛇生存繁衍提供了隐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
灰腹绿锦蛇在水围城的发现,增加了云南省爬行类的物种多样性,同时增加了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爬行动物资源种类,由原来的62种(税玉明等,2018)增加到63种。之前记录该种的分布点海拔为200~1 600 m,此次发现位置的海拔为2 109 m,说明灰腹绿锦蛇分布海拔有扩大。灰腹绿锦蛇在中国分布较广泛且连续,此次发现位于滇南边境,云南中北部区域还存在该物种地理分布的空缺,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 灰腹绿锦蛇Gonyosoma frenatus (杨泽鹏、魏平凡 摄)
a, b. 灰腹绿锦蛇活体, c. 灰腹绿锦蛇头部特征(侧面), d. 灰腹绿锦蛇头部特征(正面)
图2 灰腹绿锦蛇Gonyosoma frenatus生境照(杨泽鹏 摄)
a. 发现位置 (红色箭头为目击位置), b. 周边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