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第一奇观”古丈红石林
2022-01-25狄沐瞳
狄沐瞳
红石林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境内,距古丈县城26千米,正好处在张家界至凤凰这条旅游黄金走廊的中间位置。它东与沅陵县接壤,南与泸溪、吉首两县市毗邻,北和永顺县以酉水河为界,与著名的“芙蓉镇”隔河相望。
古丈红石林景区面积达20平方千米,这里的石林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属于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观,由红色石林岩溶地貌和峡谷地貌组成,包括石林、峰丛、瀑布、洞穴、岩溶洼地、标准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处于寒武系古丈阶“金钉子”剖面范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之一。最珍贵的是,古丈红石林很好地保持了原生态,在发现以前从没被人打扰过。石林中的峡谷、溪流、清泉、如织毯样的草坪、古老的紫藤花与红石林相得益彰,秀丽清雅,宛如天然园林。那禇红色的石峰有的如红莲初绽,有的如驼峰突起,有的如骏马奔腾,更有各种石墙、石洞、飞来石、天生桥等,惟妙惟肖,让人目不暇接。整个景区融红、秀、峻、奇、绝、古于一身,被世人誉为“隐藏在绿野间的传奇”。
据考证,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我国云、贵两省分布较多,但都以灰色石林为主,像古丈红石林这样的“红皮肤”,全国只此一处。更为可贵的是,它比云南石林还要早3亿年,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在寒武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
地質专家表示,红石林岩石形成的历史约有4.5亿年。那时的红石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史上称其为扬子古海,海底沉积了大量混合了泥沙的碳酸盐物质,经地壳运动和侵蚀、溶蚀作用,最终形成了这片美丽的地质奇观。因此,游人在红石林的石头上可以看见许多化石,它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些化石的前生就是角石,又被称为“宝塔石”或“中华角石”,是研究海洋环境和划分地层时代的标准化石之一,具有很高的科研、观赏和收藏价值。
乘车来到古丈县红石林景区,大片红色的石林映入眼帘;山脊上,红石、绿植混杂在一起,相得益彰。
走进红石林,如同走进梦幻世界,视觉受到强烈冲击,一排排一座座十几米高、在阳光下呈现出褐红色的山石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像总统头像、巨人屹立,有的如神龟探海、鹰击长空,有的像紫荆花怒放、海洋冰床,有的如城堡峰塔、大厦高楼,有的像楼兰古城、驼队悠悠,有的如乳燕待哺、蜗牛搬家,有的像七彩迷宫、利剑刺空,有的如航母巡游、石兵列阵,有的像棕熊迎客、天狗吠日……尤以“大地剧场”“巨人园”“古城故宫”为奇石绝景中的最佳。
穿过狭窄的石阶小道,进入三角形的石缝,里面是一条长长的石下通道,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走出便豁然开朗,竟是一山间小盆地,盆地四周全是形态各异的层层山石,中间则是一泓碧水,数个突兀直立的巨石立在水边,状若含苞欲放的荷花,故此处唤作荷花池。盆地一侧靠山的地方是两根直立的大石柱,其中一根拦腰折断,倒靠在另一根石柱上,形成天然的大门。穿过“门”往上走,便来到化石集中分布区,许多化石都叫不出名字,其中一条鱼化石,身体各部位清晰可见,鱼尾也呈摆动的状态,像是还在游动时被突然凝固,由此成为永恒。
来到小山顶,景物更是多姿多彩,各种形态的山石比比皆是。在一块高高的巨石上,趴着一只“刺猬”,这只“刺猬”有一个长而尖的嘴,仰望着天空。不远处,两块石头犹如一对正在嬉戏的乌龟,背上的龟纹清晰可辨。在一个相对开阔的空间里,附近有几座石峰,它们就像佛手,掌纹清晰,手指关节突出。回望小盆地,绿树、红石与碧水相映相衬,美不胜收。
行走在红石林中,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里的每块红石上都有一层细细的纹路,像被人用现代技艺雕刻在石头上,远观又似平静水面荡起的涟漪。这些皱纹确实是由海浪引起的:海浪拍打着海岸,咆哮着,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岸边的岩石。日积月累,岩石最终被冲出层层皱纹。
难以想象这些红色的石头在4.5亿年前的海底会是什么模样,可能是游鱼,也可能是植物,大自然的奇妙总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想要一探古生代时期的生物模样,只要在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里走一走,逛上一圈,便能看到沉睡的化石,它们记录着地球的历史,记载着地质的重大演变。细心的你,也许还能在红石林的青石板上,看到树影斑驳间的小化石。
弄清了红石林的前世今生,有人不免生出新的疑问,红石林的“红皮”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碳酸盐一般呈灰色,就像云南、贵州等地的石林一样。古丈县的石林却独树一帜,呈现出红色。起初,人们认为古丈县的石林是丹霞地貌。然而,专家们调查后,很快否认了这一观点,因为他们发现石林的矿物成分是碳酸盐岩,而丹霞地貌的山体是红色砂砾岩,其硬度远不如碳酸盐岩。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专家们认为,红石林的红皮是由于岩石材质差异造成的:泥质较重的一般为灰色和灰绿色,它们大多含有碳酸盐,一般呈灰白色;含铁较多的则在铁氧化后形成红色。古丈石林的岩石因含铁量大而呈鲜红色。
古丈县的红石林不仅美丽,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会“变脸”:石林的颜色会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和阴晴雨雪的变化而变化,晴红雨黑、阴转褐红、晨昏有别,精彩纷呈,变“画”多端。
为什么红石林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脸”?专家分析,这是由红石林的结构特征决定的。红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当碳酸盐与水相遇时,会发生轻微的化学反应,使岩石表面颜色变浅、变暗。晴天,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不多,碳酸盐与之反应轻微,红色石林色泽鲜艳;阴雨天,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多,尤其是雨天,当雨水浸入石缝时,大量的水与碳酸盐发生反应,红色石林颜色变得暗淡。
除了前面提到的红石林外,坐龙峡谷同样属于地质史上所称的扬子古海。坐龙峡风景区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与湘西名镇王村(芙蓉镇)隔水相望,是由300万年的地壳变化加之风蚀、水蚀长期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群。峡谷内,瀑布与深潭遍布其间,夏季阴湿凉爽,有湘西“天然空调”的美誉,是一处惊险刺激的攀爬探秘之地。
峡谷全长约6500米,最大高差达300余米,宽处不足丈余,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景区集俏、隐、幽、旷、奇、险、古、拙于一体,谷内绝壁纵叠,溪瀑横悬,崖树斜逸,異草遍坡,有“中南第一奇峡”的美誉。
多年来,坐龙峡一直隐逸于茫茫武陵山脉中,从未有人穿越,直至1993年才被一位采药人发现。它拥有我国第一条特种游道——所有游道均设于悬崖绝壁之间,它们依山取势,无论是木头搭成的窄道还是绝壁侧面的台阶都是悬空的。行走在这样的游道上,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可以走完,慢的话需三四个小时左右。穿行于峡谷,考验的不仅是游客的体力,还有胆识。
在坐龙峡谷景区腹地,还有一个村落名叫坐龙峡村。该村是一个由12个自然寨组成的土家族村寨。湘西母亲河——酉水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村内坐拥国家森林公园,与千年古镇芙蓉镇一衣带水隔河守望。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曾伴着这个古寨的松涛在山脚下沉睡了几亿年。
在绵延的青山间,参天的古木群为土家儿女支撑起一方繁衍生息的家园。山寨内,华盖般的树冠掩映间,青瓦木屋错落有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该村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落,全村90%以上的房子为木质青瓦传统民居,较好地保留和继承了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木屋及吊脚楼依山势而建,辅以青石条围砌,大多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风格各异。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路面均以青石板铺就。
漫步在坐龙峡村内,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被吊脚楼精致而古老的工艺所吸引,那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坐在吊脚楼里赏花观景,别有一番情趣。
坐龙峡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最能体现村寨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莫过于遍布于村内外的300余株古树。据权威部门认证,这里的古树主要有榉木、枫树、楠木、松柏等,树龄大多已有500多年,它们伴随村寨走过数百年风风雨雨、朝代更迭,村里人对这些古树有着特殊的情感。
站在山上,向东眺望栖凤湖,渔家美景尽收眼底;向北俯瞰芙蓉镇,古镇风情动人心扉。坐龙峡村的自然景色与这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幽山高岭藏古树,白云深处有人家。烈日静心听风语,寻者无意恋繁华”的唯美画面。
坐龙峡村让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同时,还能让人们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土家文化。红石林地区至今完整保留着以毛古斯、摆手舞、傩戏和花灯为代表的土家戏剧,以哭嫁、跳马、赶年为代表的土家民俗,还有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土家民居,以腊味酸菜为代表的土家饮食等。
土家族摆手舞是在社巴日活动中所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后来经过发展,由祭祀性向民俗性转化成为一种庆丰收、贺新喜的民俗歌舞形式。摆手舞已于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土家族哭嫁歌又叫土家族婚嫁歌,整体结构严谨,篇幅浩繁,内容丰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歌者情真意切、虽喜亦悲,凸显出土家族婚俗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现象。2010年,古丈县土家族“哭嫁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古斯,是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毛古斯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蕴含着洪荒时的原始艺术之美,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正月,古丈红石林地区的土家人都要举行传统的跳马节。此时,土家族后生骑着扎制的战马跃进马场跳起热情洋溢的舞蹈,非常热闹。
看罢表演,如果再尝尝湘西腊肉、土匪鸭、苗家酸鱼、血粑鸭、米豆腐、湘西米粉、蒿子粑粑等以腊味酸菜为代表的土家饮食,游客更能感受到湘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