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舞马银壶
2022-01-25李想
李想
名称: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年代:唐
尺寸:通高14.5厘米,口径2.3厘米
出土: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
材质:银质,局部鎏金
造型:壶身扁圆,壶的一端为竖筒状的小口,附一鎏金覆莲瓣形盖帽,壶口后方的提梁如张开的弓;提梁和壶盖之间用银链相连,既有装饰性,又兼具拴系壶盖的实用性。壶身下方为一喇叭形的圈足,与壶身连接的地方还装饰有同心结。
在奥运会赛场上有一种特殊的比赛,需要人与动物一起完成:选手们身穿燕尾服,头戴黑礼帽,在乐曲中驾驭着赛马,完成8字形、蛇形等一个又一个精彩而复杂的动作——这就是盛装舞步。其实,在我国古代史书中早就有类似“马术”的记载,假如把这些古代舞马送上奥运赛场,说不定也会大放异彩。
我国驯养舞马的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时候,宫廷里饲养了许多“御马”,贵族的娱乐活动里可少不了它们。三国时期的大文学家曹植记录过一种大宛马,它不仅能像人一样“拜”,还能踩着鼓点跳舞。有人说曹植的文章属于文学作品,不一定可信,但在记载南朝历史的《宋书》和《陈书》中,也多次出现过“进献舞马”的描写,这就不得不令人信服了。
到了唐代,舞马就更为流行了,连一代女皇武则天都养过舞马。诗人张说所作的“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是生动描绘了舞马匍匐跪地、口衔酒杯为皇帝贺寿的宏大场面。不过,后世很多人都觉得他有点夸大其词了。直到人们看到1970年陕西出土的一件银壶后才知道,原来诗人笔下的舞马绝非杜撰!
这件银壶刚刚被发现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它腹部上的舞马所吸引。只见这两匹舞马体形高大,肌肉线条匀称;柔顺的鬃毛整齐地披在额头和脖颈上,尾巴高高翘起;脖子上还系了一条绾成双结的丝带,末端随风轻轻飘起。舞马的身姿极具动感,它们前蹄伸直,后蹄弯曲伏地,口中衔着一个酒杯,将唐代宫廷的舞马表演完美地、永恒地给定格了下来。
据说在唐代,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庆典,皇室都会安排精彩的舞马表演,唐玄宗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這位帝王酷爱音乐,精通音律,或许是因为爱屋及乌,他十分喜欢能感知音乐的舞马。当时饲养在宫中的舞马有数百匹之多,唐玄宗不仅指派专人驯养和训练,甚至亲自去马场督导排练,为舞马表演编排新式动作。除此以外,他还给每匹马都起了名字,真是一位可爱的皇帝。
每年八月初五这天(唐玄宗生日),皇宫都会举办隆重的庆典来庆贺,舞马表演自然是宴会的压轴大戏。参加表演的舞马们,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颈上戴着精美的璎珞。当乐工们奏起《倾杯乐》时,它们便昂起头颅、扬起尾巴,不停地变换着“舞姿”。难道这就是舞马的真正实力?当然不是,精彩的还在后面。只见舞马师驾驭舞马纵身一跃,跳到三层高的胡床之上,在马背上不停地旋转;然后他们让壮汉抬起胡床,远远望去好像在半空起舞。
唐玄宗训练的舞马,不仅会跳舞,还会衔杯祝寿。在舞马表演即将结束时,舞马衔着斟满美酒的金杯,匍匐在地向唐玄宗敬酒祝寿,一下子将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诗人张说看了表演后啧啧称奇,写下千古名句“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然而,这样的盛况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携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唐玄宗慌忙出逃至四川成都,当时他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思带上心爱的舞马。那些风光无限的舞马被安禄山的大将田承嗣接管,并当作普通战马饲养在军营里。
一天夜里,军营中举行庆祝活动,士兵们敲起军鼓,很久没有听到音乐的舞马听到鼓声立刻精神十足,踏着鼓点舞动起来。田承嗣是一个大老粗,他哪里见过舞马,以为这是妖孽作祟,便命令士兵用笤帚抽打舞马。可怜的舞马还以为是自己跳得不好,便跳得更加卖力,跳得越来越整齐。结果,舞马被士兵们活活抽死,从此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说完舞马的历史和故事,再来聊一聊训练舞马所用的马吧。不管是出土文物还是史书记载,舞马都特别高大威猛,不用猜就知道,它们一定是百里挑一的良马。事实也是这样,舞马都是从西域地区引进的,生活在那里的马身材高大、善于奔跑,战斗力也非常强悍,人们称之为“天马”。
其实,我们国家也有原生马,不过和西域宝马比起来就逊色多了,原生马身材矮小瘦弱,不仅不适合训练舞马,而且作战能力也不行。正是因为自家地盘上的马不行,中原地区的帝王才一直对西域“天马”垂涎不已,从先秦时期开始,就不断引进西域良马。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良马被引入中原,除了用作战马之外,还有一部分被训练成为舞马。
唐朝大诗人李白写过“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为我们描绘出西域骏马的模样:它们脊背的毛色如同虎纹一样漂亮,脊骨如龙翼一样坚韧有力,特别适合训练成为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