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嵊泗列岛的往事钩沉

2022-01-25董强

百科知识 2022年2期
关键词:嵊泗列岛鉴真

董强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散落着一串美丽的珍珠,它就是闻名遐迩的“东海明珠”嵊泗列岛。嵊泗列岛常年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渥,是最佳的海滨休闲胜地,贴有“离岛、微城、慢生活”的城市标签。嵊泗列岛位于中国贸易及远洋运输最繁忙的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枢纽之上,这里不仅是长江黄金水道,连通外海的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也是中国1.8万千米海岸线的中心,素有“黄金海岸”的美誉。

嵊泗是中国大陆离公海最近的海岛县,位于舟山群岛东北部的最外围,中国海疆的最东端。嵊泗全县有大小岛屿404个,总面积8824平方千米,陆域面积8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738平方千米,是典型的海洋大县、陆域小县。嵊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东海门户所在,也是东南的海防要地。境内最东面的童岛离日本九州岛最近,距离长崎港仅百余海里。

“嵊泗”之名缘于嵊山岛与泗礁岛的合称,这是嵊泗列岛中较大的两座岛屿。“嵊泗”最初名叫“乘四”,取自“一乘四马”,意指岛屿众多的列岛。历史上,嵊泗一带有北界、马迹、马鞍等诸多名称。清中期以后,嵊泗隶属江苏省崇明县(今上海崇明区)管辖。1932年8月7日,崇明县官方报《新崇明》第四版上刊登了《开发泗礁、嵊山之商榷》一文,其云“盖定海、嵊泗间交通,实较与本邑(崇明)为便”,这是有史稽考以来最早使用的“嵊泗”地名。1934年3月,崇明县颁发了嵊泗设治的官方文书,嵊泗成为江苏省崇明县的第五区。1949年10月,正式定名嵊泗县。此后,“嵊泗”一名沿袭至今。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688——763年)曾数次冒险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原籍扬州,14岁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龙兴寺)出家,曾游学长安、洛阳等地,主要研究律宗及天台宗,此后便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人们尊其为授戒大师。当时,佛教兴盛,日本僧人入唐学佛者甚多。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就师从鉴真,并力邀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为了弘扬佛法,鉴真亲率弟子六次东渡,历尽艰险,虽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抵达日本,日本人尊称其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话说鉴真船队从扬州港出发,在海上遭遇大风大浪,屡次渡海失败。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时,就被海浪吹至嵊泗。无奈之下,鉴真在嵊泗暂住休整。第四次渡海时,也因同样原因滞留嵊泗,鉴真登临泗礁岛大悲山,远眺日本。鉴真六次东渡,两次在嵊泗停泊休憩,与嵊泗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今日,在泗礁岛大悲山附近,还留存有鉴真东渡泊舟处遗址。嵊泗当地居民多虔诚供奉观音菩萨和天后娘娘两位神灵。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是位于泗礁岛大悲山的灵音禅寺,天后娘娘则在各岛均有供奉。

嵊泗,旧志记载为蓬莱乡,其行政建置始于宋朝。今天的嵊泗列岛,唐宋时被称为北界,南宋时在此设立三姑都巡检寨。为了拱卫临安海防,南宋朝廷在嵊泗的八座岛屿设置有烽火台用于示警,是著名的“海上十二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编纂的《四明续志》一书,记述了明州(今浙江宁波)知府吴潜“朝夕思惟”后创设“海上十二铺”这一军事设施的全过程。“海上十二铺”从宁波招宝山开始,经由沥港(烈港山),自嵊泗的大洋山(三姑山)、徐公岛、绿华岛(络华山)、花鸟岛(石衕山)再南下壁下岛,是宋军海上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递铺,南宋时称之为“斥堠铺”。斥堠是北宋在边境设立的侦察哨所,南宋时将其与通信和传递等合并,主要以传报军事紧急文书为主。据史料记载,斥堠铺最早建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嵊泗距日本西海岸较近,自古以来就是中日海上贸易与交通的重要节点。隋唐时期,中日两国间主要有两条航线,一条是从山东登州、莱州一带,经朝鲜半岛,横渡对马岛,抵达日本九州北部的松浦半岛;还有一条就是从浙东及苏南沿海一带出发,经嵊泗,抵达日本九州的长崎、福冈等地。宋元之际,往来宁波、舟山的船只大多经嵊泗前往日本。

明初,倭乱日渐猖獗,明廷开始重视海防。据明代《观海指掌图》记载:“陈钱(今嵊山岛壁下山和陈钱山一带),中国海山之尽处,孤岛突出极东大洋,水深不可下碇。海贼击空明而来,风浪无际,望见陈钱,则喜中国之将近。盖海贼侵扰中国,首经之途也。”

陳钱,被世人誉为“中国山海尽处”。在嵊山岛到处可以感受到山尽、海尽的意味,嵊山镇中心的广场叫“尽山广场”,周围店家也将自己的商铺称为“尽海”。在嵊山,还有个声名远播的绝美景点——后头湾村。20世纪80年代,这个小渔村十分繁荣,渔船鳞次栉比,其繁华景象号称嵊山的“小台湾”。但因交通不便、生活区域局促,村民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陆续搬迁。如今整个村落铺满了爬山虎,面朝大海,却人去楼空,仿佛被世界遗忘。2002年,后头湾正式撤村。后无意之间,一位摄影师来到后头湾村,将此处美景公布于网络,被网友称为“鬼村”,现已成为爆火的网红打卡地。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嵊泗黄龙岛的北港与江苏关系较为密切,南港与浙江关系较为密切。清光绪元年(1875)年,黄龙岛实行南、北港分治。清廷以黄龙岛山顶为界,将嵊泗一分为二,峙岙、黄沙岙和大岙的北港区域划归江苏省崇明县管辖,南港和东咀头的南港区域划归浙江省定海县管辖。小大黄龙岛陆域面积仅5.12平方千米,却造就出“小小黄龙,脚踏江浙两省”的奇观。清末文人赋诗曰:“护龙港上护龙宫,划分两省为江浙。”

民国初年,废府、州而存省、县。1912年以后,嵊泗列岛统一划归江苏省崇明县管辖。然而,随着东南沿海渔业的日渐繁荣,沿海各省之间的渔业纠纷显著增多,因此对于海岛行政管辖权的博弈也日渐凸显。浙籍渔民跨界捕鱼现象时有发生,江、浙两省渔民因渔利之争频频发生纠纷。有鉴于此,浙江省先后于1932年和1935年两次提出将嵊泗列岛改隶浙江省定海县管辖,从而引发江苏、浙江两省关于嵊泗列岛的隶属权之争,两省函电交驰,互不相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很快,小小的嵊泗列岛改隶之争已超出两省范围,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沪上新闻报公开发表社论认为,嵊泗划治的最终目的并非归属何省,而应当出于政府对岛上居民管理的便利,并提议该岛不论属苏属浙,必须在岛上设立专员管理,并常年派警监驻扎,筹款辟路兴学,从而造福于民。1936年6月20日,在国民政府的再三催促下,江、浙两省委派专员赴嵊泗列岛勘查江、浙省界。最终,面对江苏全省民情激愤,江、浙会勘又无成效的结果,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0月13日发布训令:“关于嵊泗列岛划界问题一案……应维持现状,归苏省管辖。”至此,嵊泗改隶风波暂告平息。

1937年“八一三”淞沪事变爆发后,嵊泗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嵊泗仍属江苏省崇明县。建国初期,设嵊泗特区,隶属苏南行署松江专区(今上海市松江区)管辖。此后又历经变更,直到1962年4月,嵊泗才正式由上海市划归浙江舟山管辖,一直延续至今。

嵊泗的渔业源远流长,自古就十分发达,栖息于此的先民很早就开发并利用渔业资源,浅海滩涂养殖也颇为兴盛。唐代时,史料记载嵊泗渔民养泥蚶“役万人,运至京城,供室族会用”,明清时期嵊泗已成为著名的渔场。清末,随着上海、宁波等地陆续开埠通商,海洋贸易逐步兴盛。嵊泗渔民改变既往各自为阵的局面,开始组建渔行,将嵊泗的水产品贩卖至上海、宁波等地。

光绪十六年(1890年),嵊泗黄龙岛上开设的“施顺兴”渔行,就是嵊泗最早的渔行之一。此后,宁波、舟山一带的商人瞄准了嵊泗渔业资源,纷纷在嵊泗开设渔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宁波人胡宝泉在青沙滩开设“胡源森”渔行。同年,鱼商江阿惠在嵊山岛开办“江建隆”渔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近代实业家、南通人张謇创办江浙渔业公司,开创了近代渔业的先河。

据1934年上海出版的《水产月刊》统计,当时嵊山有常驻渔行12家,渔行经营业务除了以水产品交易为主外,还包括渔业加工和副产品生产、渔民生活物资的运销以及与渔业相关的金融业务。截至抗战前夕,嵊泗共有渔行67家,其中泗礁山21家,黄龙岛6家,嵊山岛40 家。

丰沛的渔业资源一直以来就是日本所觊觎的对象。倭寇及海匪肆意捕捞嵊泗丰富的渔业资源,以致商船渔舟不敢靠岸,海鱼网罗殆尽。明嘉靖年间,朝廷开始委派水师巡海督汛,目的就是要护渔。为了保护渔业发展,明廷还将当地渔民编为保甲,平时从事渔业生产,操练海战技能,战时可以辅助水师抗击倭寇。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在历次海战中节节失利,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渔民擅自非法越界捕鱼者甚众,东海渔权和海洋主权遭到破坏。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作为战败国,其主权被美国所操纵。战后日本民生凋敝,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盟军司令部怂恿日本渔船出海捕鱼,先后四次组织非法入侵中国东海、黄海,肆意扩展日本渔区,并划定了所谓的“麦克阿瑟线”(中国政府从未承认),严重侵犯中国海洋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朝鲜战争停战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侵渔活动逐步减少。本着中日两国友好的原则,中国渔业协会和日本渔业协会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就东海、黄海的渔业问题展开谈判,并于 1954年4月15日签订了关于黄海东海渔业的协定,基本上将日本渔轮限制在禁止捕渔线外。

嵊泗列岛灯塔众多,不仅是渔民们出海捕鱼的指明灯,更是航线上重要的导航标志。

清同治九年(1870年),海关总税务司署委令海务科人员在东南沿海建造一批灯塔,以维护航道运输安全。嵊泗的花鸟灯塔就是首批建造的灯塔之一,这座灯塔主要由英国人设计而成。灯塔呈圆柱形,通高16.5米,由砖石和铁板筑成。灯塔周围相关建筑布局完整,设施齐全。该灯塔是拱卫长江口的三大灯塔之一,享有“远东第一灯塔之称”。花鸟灯塔于1997年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2002年5月,花鸟灯塔被国家邮政局列入《中国历史文物灯塔特种发行邮票》,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众多的灯塔中,位于白节山岛的白节山灯塔属于国际级灯塔。1949年,“太平轮”就在白节山灯塔附近2海里处沉没。“太平轮”上有超过900人罹难,只有38人被经过的澳大利亚军舰“华尔蒙哥号”救起。

2010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经过一周的打捞,终于在白节山海域水深55米的海底发现了“太平轮”的踪迹,这艘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才最终浮出水面。

猜你喜欢

嵊泗列岛鉴真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NOWHERE LAND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脚印
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