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旅游人才的类型、特点及其培养路径
——以山东为例

2022-01-25姜绍华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业服务业

姜绍华

(山东财经大学 经济社会研究所,济南 250014)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时期以来,基于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到来以及旅游业态的变化,旅游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十四五”我国业已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从单一景区旅游转向全域旅游,从单一休闲旅游转向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多形式旅游,从“小众旅游”转向“大众旅游”。这一切,在对旅游人才施展才华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新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在旅游人才方面,有特殊的建设之道、激励之道、使用之道和成才之道。

旅游业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随形而至。大众旅游,主要是指旅游群体的大众化,过去旅游的群体主要是城镇居民,现在城乡居民都是旅游群体的组成部分,都是旅游消费重要的一员,都是旅游重要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全域旅游,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有人认为,它不局限于地域,也“并不局限于景区,而是以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统一规划,让交通建设、区域规划、环境治理、餐饮服务等都为旅游产业服务,形成一体化的旅游”[1]。有的专家则从旅游的功能特点来解读“全域旅游”,把全域旅游看作是,对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等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有机整合,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通过旅游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我们认为,全域旅游应当是指旅游资源的“泛化”,旅游资源具有全过程、全时空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在空间上是并存的。旅游资源不再限于原有的包括自然景点和文化景点在内的各种景观。与过去传统旅游模式比较,它有全局性、整合性和共享性特点。全域旅游不是单一的“景点式”发展,也不是单一的产业发展,而是区域内旅游服务业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联动发展。因此,全域旅游的开发,需要对标区域内旅游发展的各种现实要素和潜在要素,如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需要对标区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里有工业、有农业、也有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对标区域内的制度政策、机制等管理资源。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的,其发展成果理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域旅游的出现,客观上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人才着眼于多产业集结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组合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旅游人才需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精干的业务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

二、新型旅游人才的分类及其特点

关于旅游人才,《国家“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有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指“旅游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具有一定旅游专业知识、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高质量服务,并对旅游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2]。关于新型旅游人才的类型特征,目前还没有统一权威的说法。理论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第一种是,新型旅游人才主要指通识性人才和专业技术性人才。第二种是,新型旅游人才是指高质量旅游人才,包括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跨界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服务型人才等。第三种是,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着旅游人才的建设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在人才类别上,有旅游行政领导方面人才、旅游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旅游专业技术方面人才等类别人才和队伍,还包括非旅游领域人才的建设。第四种是,旅游产业本身是复杂的综合体,新型旅游人才实质上是适应全域旅游发展应运而生的人才体系,体现在多功能性、跨行业性、复合型和专业度,体现在一专多能,体现技术技能的精准化。第五种是,新型旅游人才主要是指复合型和创新型一类人才。

综上所述,根据新时代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以及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把新型旅游人才归纳为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跨界型人才,这种分类更符合人才规律和实际情况。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旅游+”和“+旅游”策划运营人才,旅游产品开发人才,旅游项目管理人才,旅游新业态经营人才,旅游跨界融合人才等等,应当都包括在这一归纳体系之内。

根据我们的研究,三类新型旅游人才,虽然有一些相同点,但也有许多内在的不同特点(见表1)。

表1 三类新型旅游人才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创新型人才。突出“创新”“创造”和“创能”特点,富有冒险和担当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

复合型人才。突出多能力“复合”特点。从知识和能力看,至少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学科)的技能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专业交叉的复合,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能力交叉的复合。复合型人才是对应专业型人才而言的。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也是专家型高级人才,具备更高的技能,是精通相关领域的“高才”和“通才”。

跨界型人才。突出在“跨界”、“跨领域”上。至少精通两个以上行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跨界型职业能力的人。从定义看,跨界型人才本身也属于复合型人才。它意味着当事人是拥有交叉思维的“领军人才”,有协调关系、整合资源和胜任多角色的能力。

综上分析,对新型旅游人才还应当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新型旅游人才是具有大视野和大格局的人才,具有获取旅游发展最新知识的能力,能与时俱进掌握最新旅游前沿知识,有明显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自学提升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有强烈的开拓创造精神。

第二,新型旅游人才是具备全能型特质的人才。新型旅游人才不等同于精英人才和高端人才。新型旅游人才既包括精英人才和高端人才,也包括一线技能型服务人才,应当是懂新型旅游管理、会新型旅游经营、能胜任新型旅游事业的各种旅游人才。从根本上说,他们既是旅游业的行家里手,也应当是精通多领域、多方面的“通才”,能够熟练掌握多种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和应对多种专业技能岗位要求。

第三,新型旅游人才渗透在多个层面,具有系统分布特点。囊括旅游行政领导、旅游经营管理、旅游专业技术等多个层面、多个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层面和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在原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打造旅游人才五支队伍,即行政管理队伍、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服务技能队伍和乡村旅游实用队伍中都存在着。同时,应当看到,新型旅游人才所包括的三类人才,不是旅游行业独有的,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意义。创新型人才不必多说,跨界型、复合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刚需人才。对复合型人才,也是新发展阶段的稀缺人才,有人断言,“复合型人才是未来人才发展的大趋势”[3]。

三、新型旅游人才建设的价值意蕴

旅游服务业从1.0转向2.0,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靠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支撑,靠新型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说,旅游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人才,加快新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对新时代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山东省的情势分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新型旅游人才建设是推动“人才强旅”和旅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旅游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层次的新型旅游人才。人才强国,人才强省,国之强、省之强源自人才。同理,旅游强也源自人才。同其他领域一样,旅游服务业厚植人才优势,不但要体现在人才总体优势,更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优势上,特别是“高水平人才”优势、战略人才优势。新型旅游人才在成就新时代旅游服务业发展方面,在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新体验,在满足人们旅游需求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新型旅游人才作为旅游行业的领军人才,是推动旅游服务业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旅游服务业重要的助推器,是旅游服务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强化新型旅游人才建设,对新发展格局下旅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新型旅游人才建设是缓解高层次人才结构瓶颈的根本途径

从根本上说,旅游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旅游“硬件”和“软件”建设的提高,包括旅游公共服务种类的增多、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新型旅游人才的涌现和新型旅游人才的成长。从山东省旅游人才队伍现状看,现阶段的核心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才”的问题。从旅游2.0的发展看,原有的旅游人才结构和素质已不适应新时代旅游服务业发展要求,主要是高层次人才、战略性人才不足。加快包括创新型、跨界型、复合型人才在内的新型旅游人才建设,可以基于新型旅游人才结构的优化,提高旅游人才的层次和水平,满足新时代旅游服务业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更高旅游消费需求。

(三)强化新型旅游人才建设是新发展格局下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迫切要求

旅游业发展告诉我们,一流的人才才能带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服务才能带来消费者一流的旅游分享和价值体验,“升级版”的旅游需求有待于“升级版”的旅游供给,这也是客观规律的使然。有关材料介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时,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消费需求。出游高频化、需求品质化及旅游休闲化是新时代大众旅游、全域旅游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它代表的是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客观上会提高旅游消费的比重,提升旅游消费的层次。现在居民旅游的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不断深化,方式呈现多样化,除常规的休闲型和观光型旅游外,度假放松型旅游、体验型旅游、提升型旅游的趋势非常明显。此外,新型旅游人才带来更高质量的新旅游,还可以对旅游参与者带来不一样的分享和体验,包括心灵的满足和智慧的启迪,无形中给人以更多的正能量。

(四)强化新型旅游人才建设是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有效抓手

“好客山东”是山东文化的一张“金字招牌”,打造这一品牌,旅游业首当其冲,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这一切又重点表现在旅游人才的开拓能力和影响力上。“好客山东”作为一个整体文化品牌,是由一个一个小的品牌、小的要素来簇成的,包括旅游文化设计、旅游项目设计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复合、跨界能力的新型旅游人才,无疑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特有的创意语言、景点语言、设计语言,展示我们的“好客”文化,更好地助力山东文化品牌建设。可以说,旅游业不仅仅是“收入产业”“增加值产业”,而且也是提升民众素养和提高区域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打响“好客山东”文化品牌,离不开新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四、山东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总体情况

这些年,许多人经常用“井喷”一词来形容山东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发展变化看,山东旅游消费总额2013年是5 183.9亿元,到2019年就达到1.1万亿元,伴随着旺盛的消费势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2%以上(见表2)。游客总量持续增长,2019年全省共接待游客9.3亿人次,增速保持在8.6%。从横向比较看,2019年,山东旅游总收入位列全国第3位,仅次于旅游强省广东和江苏。

表2 山东旅游消费发展情况

事实上,山东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全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扑面而来,是旅游服务业更快融入国民经济,向新的领域、新的业态、新的能级扩展。旅游不再限于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要素和功能,也会有“商、养、学、闲、情、奇”加入其中,成为新旅游的拓展要素和功能。休闲旅游、考察旅游、研学旅行、工业旅游、温泉滑雪、游艇帆船、节会旅游、旅游演艺、养生旅游、海洋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会展旅游、遗产旅游、科技旅游、康健旅游、体育旅游、专项旅游等,各种“特点旅游”都在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应运而生。

在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重视。有关方面专门出台过山东省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旅游人才建设提出过明确要求。从发展看,山东旅游从业队伍不断扩大,2018年已达800万人以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升,据我们在青岛、烟台、泰安、济宁四个市,对旅游治理部门以及一些重点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饭店从业者的调查,与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目标的2008年对标,2019年旅游业者的学历结构变化明显,特别是大学本科以上从业人员提升较快,原来这些“社点店”多数不到10%,现在多数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这一切,说明旅游业就业门槛提高的同时,对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趋向与结论

1.全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到来,对山东旅游人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新型旅游人才不只着眼于旅游服务本身的发展,而是要通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使和带动区域内外多产业的组合发展,要求新型旅游人才不同于以往,应当有更厚实的知识储备、更精干的业务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从实际情况看,虽然我们不断重视对各类旅游管理、经营、技术人才的培训,策划建设了一批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如全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乡村旅游培训基地等;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各类旅游业态的针对性短期培训,但在新型旅游人才建设方面仍然是“短板”,无法适应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山东看,明显存在“四少”现象,即:富有企业家精神和领导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少,富有开拓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少,富有通识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少,富有技术特长的技能型人才少。具体说,就是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跨界型人才不足。

2.新型旅游人才不足是制约山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从旅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向看,制约山东旅游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不是单纯的人才数量问题,而是人才质量、层次和水平问题,它的直观表现是创新型、复合型、跨界型旅游人才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虽然旅游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客观存在着,但“量”的问题已不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的根本在“质”不在“量”。亦即旅游服务业的开拓和高质量发展,最稀缺的是业界“高人”“能人”,特别是“领军性人才”。

3.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实践表明,哪个地方抓住了新型旅游人才,哪个地方就抓住了旅游业的未来。高质量的旅游是高层次的人干出来的,新型旅游人才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显示了战略视角下人力资本的“硬核”作用。

4.新型旅游人才要突出能力建设。培养新型旅游人才,建设新型旅游人才队伍,不是对标普通从业者,不是对标旅游治理者,更不是要建设“网红”,而是要着力提升旅游“关键岗位”从业者的能力,使其有更强的开拓创新能力、策划设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

五、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新型旅游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新发展格局的特点要求,对新型旅游人才建设做出明确规划,对创新型、复合型、跨界型旅游人才提出数量匹配、结构匹配、素质匹配的建设安排,包括制定新型旅游人才建设指导意见,做到旅游服务业发展到哪里,新型人才建设工程就跟进到哪里。强化政策引领,探索建立新型旅游人才“政策特区”,对新型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第二,实行精准“实战化”培养。实行课堂授课与现实对接,解决教材存在的“老旧”“不全”“空洞”现象。像旅行社业务运作,应当贴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与更有针对性的互联网的应用结合起来,更多的讲网企、电商的线上线下运作;更多的增加新热点、新业态、新领域方面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复合型人才成长必需的一些“灵动”和“智慧”的东西,因为“复合型人才不能靠知识堆砌”[4]。

第三,强化培养机制建设。包括新型旅游人才发现机制、引进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注重从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干事创业中识别人才。注重柔性旅游人才机制建设,弱化人才的隶属关系限制,让兼职制、聘任制、项目合作制等人才活化使用机制大行其道。这其中,要特别注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之间架起人才流动的桥梁,鼓励旅游人才在一线锻炼成长,切实把旅游人才优势转化为旅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和成效。

第四,组织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型旅游人才建设的新要求,实行文化旅游部门与教育、发展改革、工信、商务、农业、海洋、体育以及高校等,跨部门、跨领域联合培养。这种跨部门、跨领域培养方式,更有利于开阔人才视野,接触跨界的新知识,有利于提高新型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五,重视人才数据库建设。构建数据库的目的,就是发现潜在的新型旅游人才,掌握这些特殊人才的信息,以便更好挖掘、培养和使用。可以考虑由综合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专门建立面向全省动态管理的新型旅游人才信息数据库,将大数据运用到新型旅游人才建设、管理和评价中去,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第六,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层级。积极打造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高地。高素质的新型旅游人才需要一流的高校、一流的学习环境来保证。对于大学来说,一级有一级的层级水平,一级有一级的底蕴特点,培养一流新型旅游人才,必须要有高层次的大学。要积极组织引领有条件的高层次大学组建旅游学院和旅游专业。目前,北京、天津一些高等院校如北京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都设有旅游学院或旅游系,可为我们借鉴和效仿。

第七,积极开展对外人才交流合作。这里包括:对标国际旅游组织需求,输送旅游专门人才到国际旅游机构任职,诸如联合国所属的旅游组织、世界性旅游业理事会以及区域性旅游协会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人才开发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教育机构开展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到海外联合办学,为旅游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海外留学、进修和实习的机会。

第八,加强新型旅游人才规律研究。应当重视新发展阶段旅游业和新型旅游人才的跟踪研究,掌握当代全球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发展动态,了解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征及成长规律,探寻旅游人才建设模式。要培养一批专注于我们国家和山东本土旅游基础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加强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新业态以及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等新时代旅游发展理论和旅游人才建设规律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业服务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