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

2022-01-25于春洋

探索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共同体中华民族

于春洋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随着党和国家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不断推进,学界相关研究也广泛深入开展。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探讨、基础认知、理论源流、关系解析和铸牢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也出现诸多涉及“中华民族”话语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历时性梳理来把握中华民族话语演进。如有学者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的百年演进历史[4],有学者从话语、成就和经验三个维度回顾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历程[5]。第二类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中华民族话语构建问题的研究。如有学者就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构建[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建构[7]问题进行研究。第三类是围绕中华民族话语本身进行规范分析。如有学者研究新时代中华民族话语的内在逻辑[8],有学者关注中华民族话语能力构建的价值原则与实践策略[9]。上述成果虽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选题启发和研究借鉴,但目前学界尚未出现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梳理该政策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政策文本的定量词频统计与定性语句分析,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形成对该政策话语构建逻辑的基本认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研究提供政策文本数据支持与文本分析方法增量,也为相关问题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贡献绵薄之力。

1 话语理论回溯与政策文本选取

本文尝试在对“话语”“话语分析”进行理论回溯的基础上,形成对本文研究对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本进行筛选,形成本文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话语分析的政策文本研究样本。

1.1 话语理论与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所谓话语(Discourse),是建构某种特定话题知识的方式及其结果,一般是指通过观念、形象和实践的一系列型构,为人们提供谈论该话题和参与相关社会活动的引导[10]6。“话语”本身成为研究对象,以及“话语分析”成为一种研究方法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与西方哲学思想领域出现的两次“话语转向”密不可分。可以把第一次转向理解为一种语言学的转向,即从世界是什么(本体论)、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论)转向用怎样的话语来描述世界;第二次转向则是从语言学转向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突破语言学的学科范畴而进入广阔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与社会变迁场景。在第二次转向中,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他是第一个彻底突破语言学的学科边界,从社会学的新视角重新观照和界定话语的人。”[11]福柯指出:“话语虽由符号组成,但话语所做的要比这些符号去指物来得更多。正是这个更多使得我们不能把话语归结为语言和言语,而我们正是要揭示和描述这个更多。”[12]49从这个认识论起点出发,他将来源、间断性和离散性视为话语的主要原则,关注话语的实践性及其陈述的整体性。福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深刻揭示话语与权力的同质性,进而把话语理论上升为权力话语理论。由此,话语也就突破语言学的边界而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直接促生政治话语分析的兴起。

谈及话语分析,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提供的话语分析框架有重要价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在于把话语和相关的政治思想联结起来,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话语进行分析。文本维度的分析主要是从词汇、语法、文本结构等方面展开,构成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话语实践维度的分析主要涉及文本生产、分配与消费过程,着重观察这一过程的性质与社会场景的关系,以及社会场景对不同话语类型的影响。显然,这一维度的分析已经超出语言学范畴,进入社会文化领域。社会实践维度的分析则把话语放置在权力关系之中,着重考察话语与意识形态的互嵌与分殊。费尔克拉夫指出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文本分析部分可以称为“描述”,而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分析部分可以称为“解释”[13]67。

有研究表明,中华民族话语既是中国共产党用来表达其对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客观认知而使用的语言符号,也是中国共产党用来唤醒和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的重要工具[6]。受到这一观点启发,结合上述讨论,可以把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理解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通过党和国家政策制定与实施而推进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话题知识。该话题知识以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本的方式加以体现,旨在通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挖掘、中华民族共同形象塑造以及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实践等一系列型构,为全国人民和中华各民族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提供引导。而本文试图完成的研究工作,是通过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文本的选取与分析,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的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的选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主要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就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公开发表的讲话文本和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下发的相关政策文件共同构成。本文的政策文本数据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由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联合推出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的国务院政策文件库和国务院公报库;三是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公开报道习近平主持参与各种会议、调研、考察等活动时发表的讲话。上述数据来源渠道基本可以满足本文政策文本数据收集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借鉴一位学者所说的,“通过‘关键词’这粒‘历史之沙’去折射过去世界的努力,最终落脚于研究那些言说和阐述关键词的话语”[14]的主张,本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关键词在以上渠道进行数据检索,再进行人工逐一核查,共选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相关的政策文本59份。其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关键词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20日),显示结果52条。为保证文本的高度相关性和避免重复,人工筛查获得22份分析文本(见表1)。

累积型指标常见于民生类指标,如新增就业人口,新建保障房等。该类型指标的规划目标为累积增加值或累积减少值。记Ni为第i年的实际值,N为五年期末规划值,计算公式:com_

同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关键词在国务院政策文件库进行精确检索,再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查,共获得37份文本。其中,以中共中央名义单独或联合发文的文件11份、以国务院名义发文的文件13份(见表2),国务院部门文件13份(限于篇幅,国务院部门文件未列出)。

表2 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中央政策文件一览表

续表2

以上政策文本共同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研究的分析样本。这些政策文本均出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中央人民政府网主办的数据库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并依据高度相关性原则进行逐一人工筛选而获取,政策文本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保障。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

本文拟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对经由以上步骤选取的政策文本进行系统梳理,以此厘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本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变化与党和国家重要会议、重大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关键表述方式的演进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初步形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

2.1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词频分析的脉络梳理

运用关键词分析方法,以“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关键词对以上政策文本进行年度词频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2014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政策文本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关键词的使用频次出现2014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四个年度词频攀升的时间节点。其中,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该表述在此后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中固定下来并被反复使用,发展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

图1 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年度词频

作为第一个时间节点的2014年是党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时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奠定思想基调。这一年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述首次出现的时间。2014年5月,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同年年底,该表述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之中。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促使统战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同时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并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措施。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之中。

2017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词频统计中的第二个时间节点。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此后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均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固定表述。2017年1月和5月,国务院相继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兴边富民“十三五”规划》两个重要文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在“十三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兴边富民规划之中。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围绕各自中心工作积极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作的新的时代特征——广义的民族工作”[16]307。此外,在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中,明确要求社会主义学院应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

作为第三个时间节点的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和国家隆重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19至2020年,习近平在内蒙古、甘肃、山西、云南等地考察调研均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中共中央相继印发四份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件,其中《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是首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文件名称的中央文件。该文件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本要求、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和重点任务,强化政策保障。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词频统计数值最高的一年。截至该年11月20日,相关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达到116次之多。在这一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3]。词频统计数据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全方位、多维度地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各项事业发展。

2.2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句分析的脉络梳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党和国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表述的语句分析上看,该话语经历从“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演进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关键表述方式的演进

这种演进不是语词搭配方式上的简单变化,而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词意看,“树立”既可以描述建立、确立的过程,也表示直立、伫立的状态;“培养”是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来促进成长,是朝向某个既定目标而展开的训练和教育;“培育”是让处于幼小阶段的事物生长发育,走向成熟;“铸牢”则表示把金属熔铸在一起,让其牢固、结实、坚固。比较而言,“铸牢”无论是从方式手段上看,还是从目标结果上讲都更形象,也更接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义。此外,该政策话语不是空洞说教性质的政治指令,而是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新发展新变化,紧密联系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和共同心愿,立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更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指导性政策话语。

与此同时,还可以把该政策话语的形成脉络分解为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2]可以把这一重要论述视为该政策话语的首次提出,它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也为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供了重要思想准备。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明确回答[17]8,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正确性作出定论,进而强调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本次会议奠定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基调,也把该政策话语提高到党的民族工作指导方针的高度。

此后,该政策话语进入发展阶段。201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在继承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基础上进行话语推进,在遵循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七个坚持”基础上又增加“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同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民族工作根本要求的“一个坚定、八个坚持”之中。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这是民族工作领域的重要国家专项规划,规划设13章、56节,共14个专栏和37个工程及项目,明确把民族团结更加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此后,国务院还相继印发《国务院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兴边富民“十三五”规划》,其中都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这些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极大推动该政策话语的发展,而这些政策本身也构成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这可视为该政策话语的确立。此后,这一表述就固定下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层面高频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作出的再诠释[20],该政策话语的确立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民族问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的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议题,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创新论断。尤其是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3],围绕“纲”的民族工作正在全面布局、深入展开。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构建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思想渊源和鲜明价值导向的话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21]。一方面,媒体宣传报道让该政策话语日益进入大众视野,凝聚社会共识,激发蓬勃力量;另一方面,学界大量涌现的研究成果也让这一政策话语朝向学理化、学科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话语体系也得以初步形成[22],该体系“构建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中国话语,实现对经典民族主义理论的超越”[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具有强大凝聚力与感召力,这种特性与该政策话语得以构建的动机和目标密切相关。动机维度的内部动机与外因动机相互结合,目标维度的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3.1 内部动机:践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39。这意味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将人民命运与政党自身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是基于“共同的愿景而得以诞生的。这种愿景,自然而然成为这一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支柱”[25]。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26]具体到民族工作中,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通过民族政策制定实施来加以实现的。该政策话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守初心使命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初心使命召唤下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实践探索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话语的助推。比如,“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2];“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5];“发展经济的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7];等等。正是在初心使命召唤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最终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28]。以上政策话语的助推以及各项成就的取得,都在印证中国共产党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坚守的非凡勇气和坚强决心。也正是这种坚守,才使得该政策话语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认同保障。

另一方面,也是在初心使命召唤之下,中国共产党积极谋划、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神圣使命落在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政策话语助推的维度考察,有“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8];“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29];等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它的实现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条件,没有一个内生性的、能够源源不断凝聚磅礴力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也就失去了动力来源。

3.2 外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30]纵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这“两个大局”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成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

就国内情况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但导致风险和隐患的因素依然较多,社会新老矛盾交织叠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在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中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其中,涉及民族问题领域的风险和隐患依然长期存在,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也时有发生,影响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因素和问题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就国际情况来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的风险还在增加;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所导致的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美贸易摩擦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增加;“英国脱欧”所带来的后果正在不断显现;“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内政外交及其对欧盟乃至世界的影响尚不明朗;欧盟内部的团结与合作前景也充满不确定性;时隔20年塔利班重新掌控阿富汗,对于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大国博弈所带来的影响还未显现;恐怖主义、难民问题、跨国犯罪、全球治理的退场、贫富差距的扩大等全球性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改观。与此同时,世界民族问题的形势不容乐观,破坏性民族主义依然保持强大影响力。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乏以自治或独立建国为目的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活动的迹象;欧洲一些国家的(极)右翼民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思潮和运动抬头,尝试通过选举来掌控国家政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还要面对民粹主义[31]、种族问题[32]、政治极化[33]、移民问题[34]、新民族主义[35]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面对国情世情领域的上述深刻变化,做好民族工作、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识就成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是应对上述风险和挑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习近平强调:“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3]纵览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可以发现,这里既包含对于新时代中国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方向审视,也包含对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还包含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实需要的清醒研判。

3.3 基础目标: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在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基础上,党中央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改进方向定位于“增进共同性”。也就是说,为达成增进共同性的目标,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也就成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共同性是共同体的命脉,没有共同性就没有共同体。”[36]无论是作为实体的共同体还是作为观念的共同体,维系共同体存续的核心要素都在于共同性。一方面,从作为实体的共同体角度来看,共同体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鲍曼(Zygmunt Bauman)指出,共同体是社会中存在的,基于“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和组织”[37]1;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认为,可以把共同体“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38]52。马克思基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诠释共同体,认为“真正共同体”中的共同生产是广泛存在的,而“真正共同体的利益追求也指向一种共同利益”[39]。可以发现,无论是在鲍曼、滕尼斯还是在马克思那里,作为实体的共同体都是基于某种“共同性”来维系共同体实体的存在的,这种共同性可以是某种“共同特征”,也可以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还可以是“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从作为观念的共同体角度来看,共同体亦即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而这三个特征都明确指向共同性。其一,共同体意识是共同体内部成员能够明确感知、觉察和想象彼此之间共同性的存在,个体对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共同性的辨识与确认,是共同体意识得以维系的前提。其二,共同体意识意味着内部成员之间存在一种共建、共担、共享的整合性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于共同性作最好诠释。其三,共同体意识还意味着内部成员对于共同体边界的确认和维护,它既体现为共同体内部成员拥有共同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也体现在对于共同体之外其他共同体及其成员的疏离甚至排斥。

具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一是秦汉以来的深厚积淀,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共同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空前发展[40]。进入新时代,影响和威胁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因素和风险此起彼伏、暗流涌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改进和加强民族工作的12条基本经验。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3]中国共产党改进和加强民族工作的12条基本经验为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提供了策略遵循,而“四个与共”则恰恰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做出的最好诠释。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和加强党的民族工作,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

3.4 远景目标: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怎样将多民族文化属性纳入“一体性”国家政治秩序之内,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根本性课题。为协调“多”与“一”的关系,把两者之间的张力控制在国家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多民族国家通常会制定实施一系列民族政策。不同国家制定实施的具体政策可能千差万别,但其本质带有一致性:通过民族整合打造与多民族国家主权疆域相重叠的国家民族共同体[41],进而通过对于国家民族的观念塑造,维持和促进多民族国家认同。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通过制定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来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将“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贯彻在民族政策之中并且始终如一坚持到现在[42]。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创新论断,不仅体现出对于新时代我国民族事务领域挑战的回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引领,同时也在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理想的目标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51。这一论断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实现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国家观的主题。它所强调的是国家发展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将人的解放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追求。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在国家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上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5]。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43]。我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努力。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同时,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关注的中心问题,他曾明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个体发展史。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44]409。尽管如此,马克思并不认为个人能单独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在共同体前提下依靠共同体来完成,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45]199。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的实质是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形成的共同关系,是在追求人的自由与人类解放的价值观念引领之下形成的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由此,“个体只有在共同体之中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2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构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坚持民族平等基本原则基础上,对我国民族政策价值目标追求的一次升级和确认。引导我国各族人民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此来推进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本文的检索与选取,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研究方法,力图全景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分析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词频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是该政策话语的开启之年,该政策话语的形成历经2014、2017、2019和2021年四个时间节点;语句分析结果显示,该政策话语关键表述历经“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演进,经过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时期而最终得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内嵌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党的民族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措施和显著优势。同时,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体系形成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话语构建的内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是话语构建的外部动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话语构建的基础目标,而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结合、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猜你喜欢

话语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