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相结合探析

2022-01-25吴明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工匠院校精神

文/吴明阳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大量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探索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研究表明,思政教育内容与工匠精神具有一致性,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培养工匠精神相互结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机融合,建立起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体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1]。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应用价值不充分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招生门槛较低,许多本科高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改革,造成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上的压力,使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多是从升学率、就业率、实验室建设、技能大赛等指标上进行评判,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隐形指标,不作为评判重点,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也是短期内无法明显察觉的[2]。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忽略对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实践引导不够充分。

(二)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理解现状

表1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调查

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经过调查分析,网络、电视及新闻报纸等途径是了解工匠精神渠道之一,占总人数的80%左右,通过课堂及校园广播等方式了解工匠精神的人数不到50%。在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主要是把工匠精神当作口号,难以结合实际践行工匠精神。

(三)教师缺少实践经验,教学环节缺少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对招聘入职的教师学历要求很高,一般是硕士以上,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学历,很容易忽视对实践经验的考察,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师工作,尽管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教学实践能力,对工厂、企业等一线企业单位工作不够了解,缺少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教师缺少实践经验,教学环节也没有体现出工匠精神,导致学生在学习工匠精神时对其认知不足。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通过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而形成的优良传统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丰富个人品格与价值追求。学生要想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就需拥有健全、良好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是实现个人综合发展,与工匠精神教育目标相吻合。基于此,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显著提升效果,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的现象,素质培养目标相对单一,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育功能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相结合,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与知识技能培养之间的平衡,有效改善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出兼具敬业精神、健全人格和价值追求的技术型人才[3]。

(二)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需要

工匠精神蕴含细致、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与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相一致。工匠对自身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荣誉意识与认同意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的丰富思想内涵是思政教育的精华。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对学生开展教育,意味着需要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形成与社会的紧密对接,应用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教学模式,为国家培育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对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等职业精神培养,这也是工匠精神基本要求[4]。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了职业院校未来几年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为职业院校未来的改革做出了系统筹划,其中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学模式、深化校企结合等都是从各方面提出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新目标、新方向。

(四)工匠精神在强国制造中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制造走在世界前列。但制造产业整体大而不强,重复建设、大量低附加值的现象尤为显著,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部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在世界制造业产业布局中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分配中的地位。在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与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日本、德国等国家不仅是制造强国,同时还是职业教育强国,在很早就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过行程的培养。因此,我国要想提升工业制造水平,必须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培养工匠精神相结合

(一)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1.提高思想认知。思想认知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在现代高职教育中,需要对工匠精神形成充分的认知,将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立德树人在高职院校办学占据核心地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工匠精神具有一致性,将二者相互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学校应以思政课程作为依托,将工匠精神专注、坚守、执着的职业素养融入教学中,把学生的价值追求、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相结合,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与理论学习。其次,学校还应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元素,结合其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门课程中,以呈现出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理念。课堂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最有效、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针对性的设计培养策略。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科竞赛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抱有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突破的态度和精神,营造出具备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展示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执着追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

3.深入教学实践,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得到学生认可,也较容易产生兴趣。一方面,由于专业教师常年不接触企业一线工作,容易与社会脱节,知识结构存在主观落后。因此,学校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与当地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指导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让学生切实感受优秀工匠的精湛工艺与工匠精神的魅力,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应根据理论课程与专业发展规律,指定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遵循学习实践、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逐步递进的教学进程,建立校内实训平台,设计团结协作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工匠精神,做到亲身示范,才能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感染学生。在语言举止、实践实训、课堂教学等日常行为中,教师的行为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的课外活动、寝室管理等方面也要融入工匠精神,如课外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寝室生活中遵守作息时间安排,让学生对工匠精神身体力行,追求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生工匠精神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注重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工匠精神是敬业精神,二者完美结合,既是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的需要,更是切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需要。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振兴民族经济、提高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应抓好各个教学环节,创新工匠型人才的教育思路,完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建立相关学科资源、开放课程管理系统。基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育构建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可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于培养高职学生利用工匠精神提高团队协作、创新创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社会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院校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