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诗文词作者的层级与时空分布

2022-01-25王兆鹏齐晓玉

关键词:宋诗诗文时期

王兆鹏,齐晓玉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宋诗、宋文、宋词的作者,已分别有学者做过统计分析[1-4]。但尚未见对宋代诗文词作者队伍做整体量化分析的成果。宋代诗文词作者共有多少人?低产作者、中高产作者各有多少?哪些高产作者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哪些省、市的作者人数最多?文学发达地区与教育的发展程度有何关系?宋代诗文词作者队伍及其作品量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变化?量化分析能否反映宋代文学的图景和历程?本文将用统计数据一一作出解答。

数据来源于笔者团队自行研制的“宋代诗词文作者数据库”。数据库是先从《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提取有关作者信息、作品信息并参考时贤相关考订成果信息,然后开发成可多元检索和自动统计的检索系统。各项数据及统计结果都由数据库自动生成,这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验证性。

一、宋代诗文词作品量的层级分布与中高产作者群

宋代诗文词作者队伍数量庞大,《全宋诗》收录诗歌作者9220人,作品255593首[5]。《全宋文》收录散文作者9180人,作品178035篇[6]。《全宋词》[7]《全宋词补辑》[8]共收词作者1493人,作品19166首(1)《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共收作品21055首(残篇、断句亦作整首计),而本数据库未录无名氏的作品,故词作总数为19166首。。

这些作者,究竟有多少是低产作者、中产作者和高产作者?低产作者占多大比重?我们应该重点注意的作者究竟有多少人?且看表1的统计数据。

左边第一栏“作品存量”,指实际传承的作品量(诗词以首计数,文以篇计数)。第二栏“诗作人数”、第四栏“词作人数”、第六栏“文章人数”都指所存作品对应的人数。如左栏1对应“诗作人数”的4898,是说存诗1首的有4898人;对应的“词作人数”812,是说存词1首的有812人;对应的“文章人数”5266,是说存文章1篇的有5266人;左栏2对应“诗作人数”的1318,是说存诗2首的有1318人。其余类推。

表1 宋代诗词文作品数量与人数对应表

如果我们把传存1-9篇诗文词的作者视为低产作者,那么,宋代诗文词的低产作者占了绝大多数。

宋诗作者中,存诗仅1首的高达4898人,占全部宋诗作者的53.1%。也就是说,《全宋诗》中,有五成多的作者只有1首诗作传世。存诗1-9首的低产作者高达7985人,他们创作的诗歌共15916首。低产作者的人数占宋诗作者总数的86.6%,而其作品量仅占宋诗总数的6.2%。八成多的作者,传存的作品占比不足一成。

宋文的情况差不多,一半以上的宋文作者只有一篇文章传世。仅有1篇文章的作者共5266人,占宋文作者总数的57.4%。传存1-9篇文章的低产作者共8175人,占宋文作者总数的89.1%,他们传世的文章共15675篇,占宋文总数的8.8%。宋文中占九成的低产作者,作品量占比不到一成。

词的情况也近似。存词1首的作者有812人,占宋词作者总人数的54.4%。宋代过半数的词作者,只有1首词作传世。存词 1-9首的作者为1250人,占宋词作者总数的83.7%。这些人的存词量共2395首,占宋词作品总数的12.5%。八成多作者的词作量仅占一成多。

整体上看,一半以上的诗词文作者,都是孤篇存世。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这既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与作品的传播有关。有些作者原有别集传世,因为作品散佚,而仅存孤篇或残篇。

如果把诗文作品存世在10首(篇)以上、500首(篇)以下的作者视为中产作者,那么,宋诗的中产作者有1116人,其存世作品量为100281首。中产作者人数仅占宋诗作者总数的12.1%,存世作品则占宋诗总数的39.2%。一成多的中产作者贡献了近四成的宋诗。

存诗501首以上的高产作者,共119人,占宋诗作者总数的1.3%。他们的诗作共139396首,占宋诗总数的54.5%。百分之一的高产诗人,创作了一半的宋诗。高产作者的创作量甚是惊人。

表2 存诗1000首以上的高产作者表①

高产作者中,陆游诗作最多,达9242首,位居榜首。刘克庄4548首、杨万里4287首,分别为榜眼和探花。赵蕃、梅尧臣、方回、苏轼、韩淲、张耒、王十朋相继居前十名(见表2)。十大诗人的诗作量共37486首,占宋诗总数的14.7%。

这些高产作者,应该是宋诗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诗人。从已有的研究情况看,对有些高产诗人关注度不高,如有关赵蕃、韩淲、王十朋、陈造、刘敞、刘攽、释居简、项安世、郭祥正、陈著、白玉蟾、韦骧、彭汝砺、吴芾、许及之、释印肃、张镃、释文珦、韩维等人的研究成果量很少,有必要提升对他们的关注度。

传存10-500篇的宋文中产作者,有925人,占宋文作者总数的10.1%;其作品量为64208篇,占宋文总数的36.1%。中产作者占全部作者人数的一成,而作品量则占宋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存世作品在501篇以上的宋文高产作者有80人,占宋文作者总数的0.9%;其作品共98152篇,占宋文总数的55.1%。不到百分之一的高产作者,却创作了一半多的作品,人均1226.9篇,高产作者的创作能力比宋诗高产作者(人均1171首)还高。

宋文的高产作者中,存文在1000篇以上的有30人,其中宋真宗、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高宗、孝宗七位帝王作者,都是诏令等公文,不是个人创作,可以不考虑,其他23位作者的作品量见表3。

表3 存文量在1000篇以上的高产作者表

由表3可见,宋文的第一作者是苏轼,有文4837篇,紧随其后的是周必大,仅比苏轼少50篇。朱熹的文章3428篇,作品量位列第三。刘克庄、黄庭坚、欧阳修、楼钥、孙觌、王珪、王安石依次位列前十。

诗文作品量都位列前十的有苏轼、刘克庄2位。此外,宋祁、李纲、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朱熹7人的诗文量都超过一千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诗文大家。宋代文学有两座高峰,一是北宋元祐时期,一是史称“中兴”的南宋孝宗时期。从传世诗文超过1000首(篇)的高产作家人数来看,也是这两个时期最多,苏、黄、王属元祐时期,杨万里、朱熹和存诗量第一的陆游都属“中兴”作家。

有意思的是,文学史上影响力大的作家,传世作品都比较多,如“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存文133篇)外,欧阳修(2484篇)、王安石(1584篇)、苏轼(4837篇)、苏辙(1192篇)、曾巩(788篇)五位都是文章的高产作者(见表3)。宋诗的大家中,“苏梅”“苏黄”“中兴四大家”,也基本上是高产作者。梅尧臣存诗2915首,苏轼、黄庭坚分别存诗2856首和2179首,位于高产诗人的前列。中兴四大家的陆游,存诗量更是雄居第一;杨万里(4287首)、范成大(1938首)也都是高产作者。只有北宋与梅尧臣并称的苏舜钦,因英年早逝(享年41),存诗量相对较少,只有220首,但也是中产作者。由此看来,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大多是高产作者。

宋词的情况也相似。宋代影响力大的词人,基本上都是高产作者。只是相对诗文而言,宋词的存词量要少得多。因为两宋词特别是北宋词,主要是口头演唱传播,所以传世作品有限。宋词传世作品最多的是辛弃疾,为629首;其次是苏轼,为362首。词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两位词人苏、辛,作品量也高居前列。柳永、欧阳修、吴文英、张炎等大词人,也是高产作者。表4所列存词量位居前20名的宋词高产作者中,基本上都是词史地位高、影响力大的词人,只有赵长卿、吴潜、李曾伯、韩淲、魏了翁五位在词史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当今的研究也不足。

表4 存词量位居前20的高产作者表

统计数据表明,影响力大的作家,都有相应的作品数量作支撑。虽然不能说,作品数量多的作家,文学史地位就一定高,但可以说,影响力高的作家,作品都比较多。作家的影响力,与作品量有密切关系。学者也一样。20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学术地位高、影响力大的学者,其成果量都比较多。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虽然宋诗、宋文的作者队伍都将近万人,但值得关注的中高产作者各有近千人。宋诗的中高产作者1235人,宋文的中高产作者为1005人。这是宋代诗文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目前,宋代文学研究中个体作家研究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据刘学团队的统计,2016-2017年度涉及的宋代作家仅有291人,其中177位作者只有1项研究成果[9];2018-2019年的宋代文学研究有新进展 ,这两年以个体作家为研究对象的论著2655项,涉及近500位宋代作家,其中仅有1项研究成果的作家300余位,有2-5项研究成果的100余位,有6项以上研究成果的作家59位[10]。也就是说,宋代诗文的高产作者近千人,还有一半的作者没有进入当下研究的视野,有待拓展的空间还很大。

二、宋代诗文词作者的地域分布

下面从空间维度,考察宋代诗词文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看其分布是均衡还是倾斜,是正态分布还是异态分布,哪些省份、哪些地市作者人数较多,主要由哪些地区的作者共创了宋代文学的辉煌。

宋代诗词文作者合并后,共计16775位作者,但只有10174位作者籍贯可考。这些作者,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统计,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详见表5(2)籍贯可考的宋代诗词文作者共10174人,其中4位诗人来自于国外,分别是韩国的朴寅亮、朴景绰、李资谅和日本的释觉阿上人。而表5统计的是来自国内的诗文词作者,因此共10170人。。

分省来看,浙江的作者最多,有2426人,其次是福建1698人、江西1348人。位居前三的浙、闽、赣三省作者共5472人,占整个宋代籍贯可考作者总人数的53.8%。三省作者占天下之半,可以想见其文风之盛。也见出作者分布的不均衡。特别是浙江一省,独秀于林,比第二名的福建多700多人,比第三名的江西多1000多人,甚至超过了除福建、江西、江苏三省之外其他南方10省市作者的总和。

表5 宋代诗词文作者占籍和作品量的省级分布表

从南北对比来看,南方占绝对优势,共8300人,北方只有1870人。南方作者是北方作者的4倍多。北方10省市的作者,加起来尚不如浙江一省的人多。

从版图分布来看,宋代作者的占籍,呈两片一带一点型分布。如果用热力图来显示,那么,东南的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五省是色彩高亮的主片区,中南、华南的湖南、广东、湖北、广西是色彩比较淡薄的次片区,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六省沿着黄河形成蔓延带,四川、重庆则合成西南部的一个亮点。

就诗词文作品量的贡献而言,江西、浙江和福建作者最大。江西作者创作了35978篇文章、4271首词,均居第一,诗有50342首,居第二;浙江作者创作了31356篇文章、3761首词,居第二,诗有60392首,居第一;福建作者奉献了21167篇文章、2035首词、28763首诗歌,居第三。江苏作者传存了16280篇文章、1208首词,23235首诗作,四川作者贡献的文章有20279篇,词929首、诗21918首,分别位列第四、第五。五省作者传世的文章达125060篇,占宋文总数的70.2%;传存的诗歌为184650首诗,占宋诗总数的72.2%;留传的词作12204首,占宋词总数的63.7%。可见,宋代诗文七成多的作品是由江西、浙江、福建、江苏、四川五省的作者创作出来的,宋词的六成也是这五省作者创作的。

全国的作者分布不均衡,各省的分布是否均衡呢?我们看看作者人数位居前列的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四川、河南六省的情况(见表6)。

浙江各市的作者占籍分布比较均衡。杭州、温州和宁波三市的作者最多,位居前三,除了舟山人数较少外,其他各市差距不是很大。正因为浙江的文化发展比较均衡,遍地开花,所以浙江文风发达,没有明显的薄弱区。

表6 部分省市作者占籍分布表①

福建省内的作者人数,主要集中在南平、福州、莆田、泉州四地,分别有531、455、269、204人,而其他地市作者人数较少,只有几十人。位列第六、第七的漳州、三明市只有50来人,仅占南平市的十分之一左右。当时文化发达地区与次发达地区差别很大。福州、莆田、泉州三市沿海,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而位于闽北的南平市,地理环境不占优势,文风却是相当繁盛,占籍作者居福建第一,应该与其地印刷文化发达有关。宋代南平(包含建州和南剑州),是“建本”的集中地,印刷业发达,带来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南平成为宋代文学最发达的地区,不为无因。

宋代江西作者人数最多的是抚州、吉安、上饶、宜春和九江市。抚州是晏殊、王安石的故乡,吉安是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的故里,文风兴盛,衣被四方。上饶也是名贤荟萃,拥有大儒朱熹和南宋“四洪”(洪皓、洪适、洪迈、洪遵),先后出过三个状元:北宋彭汝砺和南宋汪应辰、徐元杰。出人意料的是南昌,作为宋代的路级治所(省会),南昌一直是江南西路的政治中心,文风之盛反不如其他地市,作者73人,仅为抚州作者的四分之一,名列省内第六。

江苏的情况跟江西近似。作者最多的地方不是南京,而是苏州(249人)。其次是常州(136人)、镇江(108人)、无锡(107人)、扬州(92人)。南京以79人名列第五。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而且一直是江南东路的治所,拥有的作者数量反不及苏州、常州、镇江、无锡等地市。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宋代的四川与河南都是重点突出、散面跟进。四川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两市都有200多位作者,其他地方是十多人、数十人不等。河南则是两京的开封和洛阳人数较多,分别为250、196人,商丘、郑州、安阳、许昌紧随其后,都有几十位作者。南宋王灼《碧鸡漫志》曾提出“汝、颍、京、洛间”文化带[11],郑州、许昌正在其间。从作者占籍情况看,京、洛、汝、颍一带,确实占优势。商丘为宋代的南京,当时的文化也相对发达,故作者人数紧跟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之后而位居第三。从占籍作者数量上看,开封、洛阳、商丘与其政治地位是相称的。而宋代的南京和南昌,占籍作者的人数与其省府(路级治所)地位有些不匹配。

下面换个角度,看全国哪些地市州的作者人数最多、文风最盛。表7显示,宋代作者占籍人数最多的是福建南平市,有531人。名列第二的是福州,第三是杭州。这一结果出乎意料。人数最多的居然不是首善之区的京师开封、洛阳,而是偏远的福建南平和福州。

占籍作者人数最多的前十名地市,浙江占四城:杭州、温州、宁波、金华;福建占三席:南平、福州加莆田。难怪浙江、福建的作者人数能雄踞全国省份的前列。江西也占三市:抚州、吉安、上饶。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的作者人数能位列全国的前三甲,应该是由其雄厚的地市州的实力支撑起来的。在前四十名中,浙江的地市州几乎都榜上有名,湖州、台州、绍兴、丽水、嘉兴、衢州均入围榜单;福建的泉州、宁德、漳州也榜上有名;江苏的苏州、常州、镇江、无锡、扬州也凭实力上榜(见表7),故全省的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四。

表7 宋代各地市作家人数排名表(前40名)

地处偏远之地的南平、福州,作者人数竟夺得冠亚军而力压作为都城的开封、杭州,不免让人诧异。如果看了宋代各地市进士人数排名表(表8),就会心悦诚服。

笔者团队根据龚延明先生的《宋代登科记考》,研制成可多元检索和自动统计的宋代进士数据库,数据库收录宋代进士39832人,其中37730人的籍贯可考。在宋代籍贯可考的进士中,福州有3856人,夺得头名状元;南平市有2069人,为榜眼;莆田有1713人,为探花。宋代进士人数前三名的地市,竟然被福建包揽,可见宋代福建读书人的强悍。宋代诗文词作者人数,南平、福州分获第一、第二;进士人数,又包揽前二名。进士多,表明读书人多,实际的读书人数其实远远多于登科人数。读书人多,成为诗词文作者的人数就多、基数就大。教育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写诗词文的作者自然就会多。看了宋代进士榜,再回看南平、福州的作者人数位居榜首,就不难理解其原因了。

表8 宋代各地市进士人数排名表(前40名)

对比表7和表8,笔者发现宋代地市作者人数和进士人数排名高度重合相关。两份榜单,各有40个地市,同时入围的竟有30个地市,重合度为75%。而且排名越靠前,同时入围的越多。作者榜单前十名中,有8市在进士榜单中也名列前十,只是位次稍异而已,唯金华和上饶在十名之外。而进士榜单中,前十名有8家在作者榜单中也是前十名,只有泉州和眉山在十名之外。整体上看,作者人数排名表(表7)中,除位居第18名的洛阳、第21名的徽州、第29名的菏泽外,其余位居前30名的地市都入围进士榜单(表8)。这表明,诗文词作者越多的地市,其进士也越多。同样的,在进士榜单中排名前三十名的地市,除安徽黄山市(位列24)、福建三明市(位列第27)、湖南永州市(位列第28)、四川南充市(位列29)外,都入围了作者榜单。这反过来表明,进士越多的地市,诗文词作者也越多。

三、宋代诗文词作者时段的分布与变化

再从时间维度考察宋代作家的时段分布,了解哪个时段的作家作品较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

笔者把宋代分为六个时段(见表9),50年为一段,以便观察文学发展的自然进程。第二、第三时段称“庆历”“元祐”,是沿用古人以点代面法,分别指称真宗、仁宗之世和神宗、哲宗两朝。需要说明的是,“作家创作时段”指作家主要活动和创作的时期,他们出生年代要比活动时段早20多年,这是考虑到作家一般是年满20岁以后才有创作。因此,在庆历(1011-1066)时段活动创作的作家,其出生年代实际是在987-1035年间;在元祐(1060-1110)时期活动的作家,其出生年代是在1036-1085年间。其他时段的起讫以此类推。

出生时段的起讫,没有严格按照50年一段的整数来划分,而是根据不同时段的具体情况做了微调。比如,庆历作家的出生时段定在987-1035年,是因为范仲淹(989-1052)等人出生在此期间。如果把此段的起点划在990年,那么范仲淹就只能算在宋初,而不能进入庆历时期。然范仲淹是庆历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没有范仲淹,庆历就不成其为庆历了。又因为苏轼生于1036年,所以把元祐时期作家出生年的起点放在1036年,否则苏轼就得划入庆历时段,实际上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元祐时期。中兴时段的出生年由1125年算起,也是基于陆游(1125-1210)、范成大(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等中兴诗人的实际情况。如果把此段的起点后移,那么,陆、范、杨等中兴诗人就都被划入南渡时期。所以在统一原则之下略加变通,以照顾历史的实际。但任何原则,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情况,总难免有削足适履的遗憾。比如,王安石(1021-1086)创作主要是在元祐时期,但他生于1021年,只好划在庆历时期。

至于每个时段作家的划定,主要是按作家的生年或生活年代来确定。有明确生卒年可考的,按其生年划入相应时段;没有生卒年可考的,按《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的排列顺序所代表的时代来划分。因为三部断代总集,都是按作家的生活年代先后顺序编次的。数据库按总集编次给每个作家编了数字代码,根据作家代码,参酌其前后可考作家的生卒年,就可确定作家的生活年代。虽然生卒年不可考作家的编次顺序未必完全准确,但其生活年代大致不差。故按编次顺序来确定那些生卒年不详的作家的生活时代,既有可行性,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表9 宋代诗词文作者创作时段分期表

由表9可见,宋初半个世纪,作者较少,其中诗作者632人、文作者852人,分别传存诗文8999首、8783篇,人均十几篇(首)。词作者更少,只有12人,词作40首,人均仅3首。大量的作者只传存孤篇或几篇,高产作者有限。诗歌由王禹偁(672首)、俆铉(429首)、杨亿(509首)、释智圆(415首)、释重颢(408首)、魏野(394首)、寇准(293首)撑起宋初诗坛;文章则仅有田锡(379篇)、王禹偁(340篇)、杨亿(324篇)、徐铉(269篇)、柳开(101篇)等几位作者的作品量稍为丰厚。如果不是宋太祖(324篇)、太宗(705篇)、真宗(2704篇)三位皇帝的公文数量较多,充实了此期的作品量,这个时期的文坛会更显贫瘠。

表10 宋文作者分省分段统计表

表11 宋诗作者分省分段统计表

表12 宋词作者分省分段统计表

从地域分布看,诗文词作者的南北分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文为例,北方作者略占优势。这个时期852位文作者中,只有503位作者籍贯可考,北方八省市共293人,占此期籍贯可考作家总数的58.3%。北方作者又以河南96人居首位,山东73人、河北55人紧随其后(见表10)。山西、陕西分别有40人、21人,加上北京5人、天津2人和甘肃1 人。南方共210人,占41.7%。以浙江(41人)居多,其次是福建(38人)、江苏(30人)和四川(29人)。安徽、江西分别以28人、22人列其后,两湖、两广的作者都是个位数。

虽然南方的文作者数量不敌北方,但是其诗词作者数量却领先于北方(见表11、表12)。如宋初南方拥有280名诗人,约占同期占籍可考诗人总量的60.7%,词作者比重则更高,约占同期占籍可考词人总数的66.7%。

庆历时期,宋文作者有1163人,较宋初增长了三分之一,而文章篇数增至31896篇(见表9),较宋初增加了2.6倍。散文名家、大家辈出,欧阳修以2484篇文章居此期作品量的首席,王珪以1686篇居次,王安石1584篇居第三。苏颂(1248篇)、胡宿(1223篇)、宋祁(1181篇)、强至(1094篇),都是文章大户。书法家蔡襄(782篇)、政治家范仲淹(503篇)也量多质高。

这一时期,宋诗发展迅猛,作者数量激增,由宋初的632人增至1081人,诗歌数量由8999首增至35125首(见表9),是前者的3.9倍。其中,梅尧臣以2915首拔得头筹,王安石和刘敞分别以1742和1701首居于第二、第三。宋祁(1573首)、邵雍(1553首)、刘攽(1268首)、司马光(1259首)、郭祥正(1432首)、韦骧(1165首)、韩维(1016首)创作量都相当丰厚。

宋词也迈入发展的快车道。词人、词作成倍增长,词作者由前期的12人增加到87人,词作由40首增加到1463首(见表9)。柳永、张先和晏、欧等大词人相继登台,比之唐诗的盛唐气象,此时词坛已形成北宋气象,柳永更开创出宋词的新格局。

这个时期,南方诗词文作者的人数均超过北方。以文为例,南方作者首次超过北方。南方11省市共488人,北方7省市323人(见表10)。南方作者占同期籍贯可考作者总数的60.2%,北方则占39.8%。而且,上列欧阳修、王珪、范仲淹等九位文章高产作者全是南方人。而宋诗和宋词的南方作者,不但延续了前期的优势,而且将南北作者数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南方诗人总量是北方的3.1倍,南方词作者数是北方的1.8倍。不过,河南因其地缘优势,仍拥有大量的作者,在相应文体创作中稳占前三甲的位置,尤其是文章的作者数量仍为第一。

元祐时期,宋代诗文词创作全面进入高峰期。数据印证了元祐文学的辉煌。此时宋文作者2024人,较庆历时期几乎翻了一番。文章数量达到峰值,为47851篇(见表9)。至于散文大家,也是踵武相接,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氏兄弟和曾巩,都活跃在这个时期。苏轼以4837篇的文章居宋代文坛之巅,不独在本期作家中称雄。本不以文名世的黄庭坚也以2603篇文章量惊艳世人。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741篇)、张耒(322篇)、秦观(293篇),文章数量也同样可观。

宋诗和宋词同样进入高峰状态。诗作者1658人,诗歌数量增至51551首,是上一时期的1.5倍。词作者有195人,比前两个时期的总和还多出90余人。词作量达到3993首(见表9),相比上一阶段增长了1倍多。宋代诗词大家,多出现在这个时期,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的领军人物,黄庭坚和陈师道为其羽翼;苏轼、周邦彦是开宗立派的词坛大家,“秦七黄九”也是典范性词人。

从作者的地域分布看,作者队伍的南方化格局此时完全确立。南方的宋文作者有895人,北方作者有445人(见表10)。前段的庆历时期,南方作者比北方作者多51.1%,而到了元祐时期,南方作者已比北方作者多出1倍,形成绝对优势。虽然河南拥有两京的优势,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是北宋两大文化中心,作者人数位居北方各省的首位,但无法改变整个北方作者队伍衰落的颓势。

南方的宋诗作者占据主导地位,有976人,远超北方作者752人(见表11),与宋文创作相比,南北差距更大。同期文章创作排名第一的河南省在此仅居第五,前四名均是南方四省,其中福建省占据首位,浙江、江西、江苏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见表11)。元祐时期的南方诗人相比于北方诗人,创作激情更高。

南方宋词的作者也占绝对优势。南方115人,北方只有45人(见表12)。北方词人不仅总量少,版图也小,只有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五省有词作者,其余北方省份都没有词作者出现。南方词作者中,以江西籍作者最多,有27人;其次是浙江和江苏,分别有25和19人。这跟散文作者的地域分布略有差异。元祐时期,南方以福建籍的散文作者最多,表明福建文风甚盛,而词风稍弱。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南渡时期,作者人数略有下滑,但考虑到这个时期只统计了39年间出生的作者,较前三个时段都是50来年的统计数据而言,应该说还是颇为可观。不过,这时期文章的篇数大幅减少,作品量较元祐时期减少了四成多。这主要是高产作者少了,文章大家也少了。此时只有洪适(1420篇)一人的作品量超过千篇,晁公遡986篇、史浩801篇,就算是此期的高产作者了。此时宋诗人数也减少了490人,少了近三成;诗作量减2万余首,少了四成。词的作者倒是增加2人,但词作量却少了700多首(见表9)。

这个时期,作者占籍的南北差异进一步扩大。南方宋文作者有813人,而北方作者下滑至201人(见表10),南方作者人数是北方的4倍。南方作者大多还是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四川5省,南方的宋文作者分布版图延续元祐时期的格局。宋词、宋诗的情况也相同。南方的词作者113人,而北方只有27人,前者是后者的4.2倍。诗作者南北分布差距更大,南方诗作者有731人,是北方诗作者(118人)的6.2倍(见表12)。有趣的是,连地域分布的版图也基本相同,词作者也是浙江、江西、福建、江苏和四川比较多。看来宋文、宋诗、宋词的地域分布,是同步变化的。

南宋中兴时期的文学,确实无愧于“中兴”之名。宋文的作者人数和作品量,经历南渡的下滑后重新恢复到元祐时期的规模,作者2010人,仅比元祐时期少14人;文章篇数达到40677篇(见表9),比元祐时期少了7174篇,下滑15%。如果考虑地域因素和人口基数,中兴时期的文章量涨幅应该比元祐时期还大。因为北宋元祐时期的地域覆盖了南北各省,而中兴时期只有南方半壁江山,人口基数大大减少。中兴时期宋文作者的创作激情和创造力丝毫不逊于元祐文人,文章大户林立,如创作量在整个宋代居第二的周必大(4787篇)及朱熹(3428篇)、楼钥(2300篇)三人的文章量,合计超过万篇。以诗名世的中兴诗人陆游、杨万里和范成大,分别传存805篇、1142篇和311篇,也是文章的高产作者。

宋诗的创作量,也远超元祐。诗作者1335人,虽然比元祐时期少了323人,但诗作量高达61802首(见表9),比元祐多了10251首,人均46首,高出元祐时期人均诗作量15首。从诗坛大家看,个体作品量也压倒元祐诗人。诗坛巨擘陆游一人就作诗九千多首,无与伦比;杨万里的诗作量4287首,比元祐时期存诗量居首席的苏轼诗作量多出50%。范成大和朱熹也都是高产作者,分别存世1938、1425首。陈造、赵蕃和韩淲虽然名气不如陆、范、朱,但创作量也颇惊人,分别有2038、3725和2621首,值得关注。

至于宋词,作品量也超越了元祐。虽然词作者是191人对195人,略有不及,但作品量却是4238首对3993首(见表9)。超越的幅度虽不大,但战后半壁江山的作者人数接近、作品量超过金瓯未缺的升平时期,史称“中兴”,确实当之无愧!就大词人而言,元祐词坛有东坡、清真,中兴词坛有稼轩、白石,前有秦七、黄九,后有梅溪、龙洲,相互媲美,先后辉映。

宋末诗创作情况看上去是一个“高峰”,作者数有3346人,创作量有67219首,超过此前任何一个阶段,但人均创作20首,比南渡时期还要低。加上《全宋诗》收录情况与《全宋文》收录情况有些类似,凡是宋亡以前有诗者,将其入元以后所作之诗一并收录。如果去除这个部分,宋末作者人均创作量更低。可以说宋末作者作诗的激情普遍不高。

宋末词的作者和作品量也都空前(见表9)。这是因为《全宋词》把时代不可考的作者及其作品全部放在宋末,因而抬高了宋末的作者人数和作品量。《全宋词补辑》的数据,也是放在宋末。宋末词坛的数据,包含了整个宋代生平不可考的作者及其词作,因而不能真实反映宋末作者和作品量的增长情况。

从两宋作家人数和作品量变化趋势来看,宋代文学是低开高走,经历宋初的低迷状态后,庆历时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随后的元祐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因受战乱影响,南渡时期的文学受到重挫,低速运行。经过高宗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孝宗时代,文学又进入中兴时期,重现元祐文学的辉煌。到了宋末,文学一路下滑,最终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而谢幕。宋代诗词文作者和作品的统计数据,虽然没有改变20世纪以来人们对宋代文学发展的整体印象,但客观数据细化了宋代文学发展进程和阶段性变化的认识,也同样有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宋诗诗文时期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走遍万水千山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