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影: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山水画卷
2022-01-24干思思
干思思
伟大祖国的山川、河流美如画卷,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系列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无数科研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辛勤耕耘,张晓影就是其中一名80后代表。这些年,无论是从多尺度出发解决CO2地质储藏过程中面临的高分辨模拟难题;还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算法和模块,揭示核素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反应机制等,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名水文地质研究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心怀志趣,寄情山水
2002年,带着支援大西北的青春梦想,张晓影考入了兰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从此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二时她就召集同学建立科研小团队,对兴隆山、马衔山一带进行水文地质实地勘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另外,她还参与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水利水电工程实习等实践活动,为之后的科研生涯铺设了坚实的阶梯。毕业时,她被免试推荐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造期间,她曾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接受学科交叉联合培养,主要课题是把土壤水的变量加入到影响气候变化的陆面过程模型中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随后为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知识,她选择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有感于祖国发展给科研人员创造的机会,2015年,张晓影在美国工作1年后回国。在暨南大学进行3年博士后研究后,她于2018年回到家乡长春,在吉林大学开启了人生新征程。此时的她,不再只局限于进行水文运移相关研究,还致力探清复杂多尺度系统中溶质的反应迁移机制及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模拟等,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致力传承,勇攀高峰
投入科研十余年,张晓影坚持立足生态环境发展的痛点问题,先后承担了多项重要课题并取得了卓越的创新成绩,其中包括首次建立CO2地质封存中多相反应迁移深度耦合模型,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放废物储存风险评估软件核心计算模块,为解决国家领域内“卡脖子”的科学难题、保障国家核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利用最新深度学习方法对地下水动态演变进行实时监测预测等。近年来,她的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在Earth 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s、Applied Energy等十余本领域主流期刊上发表。因出色表现,她先后入选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和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等培养计划。
张晓影
以近年张晓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例,该项目以甘肃北山核废料处置预选场区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揭示核素在多尺度围岩介质中的吸附机理和迁移规律。其间,她带学生进行了大量野外考察,“北山条件极为艰苦,特别在调研初期,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时,科研前辈们还坚守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山上。”张晓影将老一辈吃苦耐劳的事迹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身体力行,同时也激励学生将这份“北山”精神传承下去。
身份的转变,让张晓影在开展科研之外,还肩负起育人的重任。在同学们眼中,她是可敬可爱的老师:在课堂上,她谈笑风生、引经据典;在课外,她鼓励和指导大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处处体现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精神风范。不管在哪里,张晓影愿意与她的学生一起纵情山水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