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和巴斯德:在微生物王国对决
2022-01-23
左:路易·巴斯德。右:罗伯特·科赫
1881年8月2日,第七届国际医学会议在伦敦的圣詹姆斯宫举行,会议聚集了科学界的精英名流,3000名与会者将掌声送给了他们的一位同行。究竟是谁引起了如此大的轰动?他就是时年59岁的路易·巴斯德。这位早已名扬四海的男人戴着钢边眼镜,胡子修得整整齐齐,不苟言笑,令人肃然起敬。他登上讲台,发表了一段精彩绝伦的演说。
台下,一名38岁的德国医生听得全神贯注。他就是罗伯特·科赫,当时他作为炭疽芽孢杆菌——炭疽病的病原——的发现者初露头角。巴斯德在演讲中提及了科赫的工作成果。他是在向德国医生致敬吗?不,他更多的是在重申自己是首个发现细菌芽孢的人。六天后,这两个男人在约瑟夫·李斯特的实验室中再次相遇,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科赫向巴斯德展示了显微摄影和固体培养基,后者握着他的手表示祝贺:“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先生。”然而,这句赞美却标志着长达15年的对决的开始。
| 德法之间的对决 |
巴斯德并非天生的学者。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出生于法国汝拉省多勒市。他的父亲让–约瑟夫是个皮革商,也是拿破仑的忠实追随者,曾加入第三步兵团。巴斯德在一篇缅怀父亲的文章中写道:“我亲爱的父亲,你的人生如同你的职业一般艰苦,是你教会了我漫长的努力终会在耐心的等待中开花结果。我对工作的坚持不懈都应归功于你。”青春期的巴斯德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毅力。他虽热爱科学,但成绩不好。在经历了一次高考失利之后,他终于通过不懈的努力在1842年通过了数学考试。翌年,他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随后,他考取了物理教师资格证,职业前景一片光明。
如果说巴斯德是个没有天分的人,那么科赫可以称得上天才。1843年11月11日,科赫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克劳斯塔尔(当时巴斯德已经开始工作了)。年轻的科赫在科学课程上表现优异,常在闲暇时间到山上和森林里远足,研究各种昆虫和植物。19岁时,他被哥廷根大学录取,并于1866年获得了医学学位。
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尽管当时巴斯德和科赫仍然对彼此一无所知,但这场战争最终成了他们日后形成竞争关系的前提条件。巴斯德虽然是坚定的爱国者和拿破仑三世的好友,却并不关心战争,原因是他在两年前经历了一次中风,身体大不如前,只能回到阿尔布瓦的家中养病。然而1871年1月,当得知自己的儿子让–巴蒂斯特在一次战争中失踪的消息时,他还是不顾病痛四处打听儿子的踪迹,好在最后找到了。寻子途中,他目睹了被战争摧残的国家和军队,于是发誓:“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所有的学术著作上都将这样题词:我仇恨普鲁士。复仇!复仇!”与之相反,科赫则享受着战争胜利所带来的喜悦。而且,多亏了战争,他作为医生治疗了许多伤寒症患者和伤兵,他的医学实践工作也因此取得了巨大进展。
| 细菌之战 |
五年后,1876年10月,科赫发表了一篇举世瞩目的文章:他发现并培养出炭疽杆菌,还将其注射到家鼠体内,最终,家鼠因患炭疽病而死去。这是一项重大发现,实验似乎证明该细菌就是炭疽病的病因。完全没有被说服的巴斯德也开始投入到炭疽病的研究中去,进而证实了细菌的作用。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俄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梅奇尼科夫在评价两人的工作时说道:“多亏了法国人巴斯德,人们才得以了解炭疽杆菌的真正意义;多亏了德国人科赫,我们才证明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唯一病原体。”然而,这一“平等”的评价却加剧了两位科学家的对立。1881年,科赫从伦敦的国际医学会议回国后撰写了一篇引燃战火的文章:“巴斯德无法识别炭疽杆菌,他的实验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有点幼稚。”面对这些抨击,巴斯德在1882年日内瓦的国际医学会议上公然回应:“科赫医生和其学生的评价完全站不住脚,而且暴露了抨击者的漏洞百出和经验不足。”口才不佳的科赫只能通过医学报刊予以反击:“巴斯德连医生都不是,我们不能期待他对病理过程和病症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此期间,科赫发现并培养出结核杆菌,这让巴斯德更加恼火。1882年3月24日,科赫的文章一经发表便立即引起了轰动。结核病是早前造成1/5的欧洲人死亡的罪魁祸首。科赫仅用七个月就完成了在人体外培养结核杆菌的实验,他的名字从此被载入史册。
| 在埃及的激烈角逐 |
1883年6月,霍乱开始在埃及肆虐,每天造成500余人死亡。欧洲担心疾病蔓延,毕竟霍乱早在1831年和1832年就曾在伦敦和巴黎猖獗一时。于是,巴斯德派出了一个考察团,由他的学生埃米尔·鲁带队,于1883年8月15日抵达亚历山大港。这次行动的目标是确认引发霍乱的病因,并且最好敢在“该死的德国医生”前面!8月24日,科赫抵达亚历山大港。这时,巴斯德考察团的噩梦才刚刚开始:他们的考察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巴斯德最心爱的学生路易·蒂利耶还因染上霍乱而英年早逝。不久后,疫情结束,法国人决定放弃这场角逐,卷铺盖回家了。另一边,科赫仍然没有气馁,他决定到霍乱的源头去看看。1883年12月,他来到了印度——疫情的摇篮,并在加尔各答发现了水在霍乱传播中的重要性。三个星期后,他在发往柏林的公报中宣告了自己的胜利:“在被感染的病人肠道内发现的病菌正是霍乱的病原。”巴斯德得知消息后大受打击。
1884年7月,霍乱疫情扩散至法国土伦。巴斯德带领的一支团队立即赶往现场,但法国政府同时也请来了科赫。这位德国医生给出的建议是:避免污染饮用水,以控制疾病传播。事实证明科赫大获成功:疫情完全被遏制,他因此被法国外交部长茹费理授予骑士勋章。这对巴斯德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
1883年8月,科赫前往埃及,試图确认引发霍乱的病因。
| 结局:巴斯德大放异彩,科赫错失良机 |
“愿狂犬病为我们挽回颜面。”在土伦失利后,巴斯德的愿望终于在1884年8月的哥本哈根国际医学会议上成真:这位四年来一直致力于狂犬病研究的科学家拿出了令人欣喜的成果。1884年末,第一批狂犬疫苗被用于犬类实验,40只狗被成功注射疫苗。1885年7月6日,一名妇女带着她前一天被狗咬伤的九岁儿子约瑟夫·迈斯特向巴斯德求救。是否应该冒险给他注射疫苗呢?巴斯德在询问了两名医生的意见后,给迈斯特打了13针。1885年8月22日,巴斯德喜不自胜:“我很高兴这项成功属于法国,而第一例成功的人类狂犬病预防案例竟然来自阿尔萨斯!”值得一提的是,自1871年起,阿尔萨斯就成了德国领土!这一切都被科赫看在眼中。于是,当第十届国际医学会议在柏林展开的时候,这位德国医生打算“收复失地”。他在会议中宣布自己发现了预防和遏制结核病的灵药,再次引起轰动。然而,他的研究尚不成熟:被看作神丹妙药的结核菌素根本无法治愈结核病。媒体纷纷将科赫比作江湖骗子。尽管此次研究失利,但科赫仍然于1891年被任命为柏林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只不过他的声誉从此受损。1895年9月28日,巴斯德在他声名的巅峰时刻与世长辞。在去世前的几个月,他拒绝了普鲁士的骑士勋章。由于缺少了竞争对手,科赫在离世前的15年中再也没有重大发现。
[编译自法国《?a Mintéresse》]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