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壤”单元活动设计

2022-01-23杨崇广,朱德贤

地理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单元活动设计土壤

杨崇广,朱德贤

摘 要:本文以“土壤”为主题,组建实施大单元教学。在明确单元主题内涵、知识框架与教学目标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土壤”问题,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活动及评价、作业进行设计,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渗透到大单元教学中,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其学科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活动设计;土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1-0028-05

教学评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教”为“学”服务,同时对“学”起着引领的作用,“评”除了有评价、选拔的功能以外,还是促进“教”“学”提高的手段,教、学、评三个方面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这个中心开展,课程标准是导向与归宿。

一、单元学习主题与知识框架

1.单元主题概述

土壤是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之一,根据人地关系思想,在理解土壤性状、形成因素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土壤利用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荒漠化、盐渍化等,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区域认知、综合地理思维、地理实践力等素养,提升人地和谐发展观。

2.主题学情分析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对土壤的了解都是极少的,因为现代青少年较少关注农业,对土壤的深层次问题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对土壤的学习,要从最基础的土壤概念、土壤的性状开始,再到土壤的形成因素,最后以区域为研究和学习对象,从实例出发,了解某区域土壤利用现状,发现土壤利用中的问题,帮助找出措施或加深对已采取措施的理解。对土壤性状的了解要借助图片、标本、视频等,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路,对土壤浅层的认知到深层的利用和改造方面的分析。

3.知识框架

单元知识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及课时安排

1.目标设计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只有一处提到“土壤”,即地理必修一中的“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只是达到水平2;在选择性必修中没有单独提及,但有关“土壤”的内容一直渗透在其他章节内容中,如自然地理整体性、差异性等,在区域地理中,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造,有达到水平3、水平4的要求。单元目标体现了由知识、能力目标—核心素养目标—价值观念目标的逐步推进和提升。因此,本单元目标为:①通过图片、标本和视频等,能够说明土壤概念、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森林土壤剖面构成;能够站在地理综合思维的角度,说明土壤形成的因素。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了解某区域土壤的利用现状、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改进措施;能够评价某区域在土壤改良中采取的措施,形成牢固的区域认知素养,提升人类与土壤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2.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土壤质地与剖面”,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判别和描述土壤,学业水平在1、2层次,主要培养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第二课时“土壤的形成因素”,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各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学业水平在3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的核心素养;第三课时“土壤利用与改造——以南方低山丘陵为例”,要求学生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协调角度,评价或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土壤的永续利用,学生水平在4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和谐的核心素养。

三、课时教学设计与评价

1.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课时目标:通过观察土壤标本和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能够说出土壤的组成;通过观察、触摸土壤,学生能够说明土壤质地,并能通过合作、讨论等形式,明确不同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学生能够说明森林土壤剖面包括的土层,并能简单比较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

第二课时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要素综合分析,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简要说明成土因素变化对土壤发育的影响;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区域认知,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的素养。

第三课时目标:通过对南方低山丘陵背景材料的分析,学生能够说出土壤与其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能够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角度评价南方红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措施;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南方土壤永续利用方向,从而提升人地和谐发展观念。

2.活动设计及评价

(1)第一课时——土壤质地与剖面

活动与评价设计如表1所示。

(2)第二课时——土壤形成因素

活动与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3)第三课时——土壤与人类活动

活动与评价设计如表3所示。

3.探究提升作业设计

读黑龙江省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图中区域黑土流失严重。在图2中甲区域,出现较多像图3形式的小冲沟,当地农民采用就地铲土平整冲沟的办法来减轻水土流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E:\钟兴贵\220109-\地理教育2022第1期\杨崇广-9.eps>[图2] <E:\钟兴贵\220109-\地理教育2022第1期\杨崇广-9-.tif>[图3]

(1)说明图中甲区域(方框)内东北部与西南部土壤颗粒大小的差异,并指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2)从流水的角度说出与乙地相比,甲土壤受到的侵蚀更为严重的原因。

(3)请推断就地铲土平整冲沟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命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区域土壤特点、形成因素及土壤改良措施评价。考查的主要能力包括获取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描述阐释地理问题和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地理思维、人地协调观。从学业水平层次来看,问题(1)处在水平2层次、问题(2)处在水平3层次、问题(3)处在水平4层次。

参考答案:(1)甲所处区域为丘陵坡地,起伏较小;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南部地势低,土层厚,土壤颗粒细小,土壤肥力高;北部地势高,土层薄、土壤颗粒粗大,土壤肥力低   (2)与乙相比,甲地位于河谷地区,坡度大,大气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量大;流速更快;侵蚀力更强   (3)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应减少,肥力降低;地势变低,雨季容易積水;地下水位相对升高,容易形成表层土壤盐度升高。

猜你喜欢

大单元活动设计土壤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土壤的平行宇宙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