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期间的八路军胶东兵工厂(上)

2022-01-23张琇杰

轻兵器 2022年1期
关键词:吉隆榴弹兵工

张琇杰

这是胶东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编制最高(团级单位)、人数最多、设备最好的兵工厂,其经历了圈杨家兵工厂、五支队兵工厂、蓬黄战区兵器厂、五支队第一兵工厂、第一兵工厂等不同时期。第一兵工厂是其他各厂的源头,一直独领风骚,在技术创新、规模生产等方面始终走在各厂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胶东兵工事业的发端是“两把钳子和小铁炉”的“一担挑”随军修械所,建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是圈杨家兵工厂。

开会路上受启发奉命建立兵工厂

1938年正月初六,周吉隆去其妹妹周吉贞家拜年,遇到当地抗日武装的领导仲曦东等人。经过他坚决要求,当天下午,经仲曦东、丛鹤丹两位负责人介绍,周吉隆加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正式参加革命,时年二十四岁。当时抗日武装发展很快,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部队的武器需求如何解决?赤手空拳是不能消灭残暴的日寇的。

部队缺乏武器的问题困扰着年轻的周吉隆,他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不久,这个问题随着一个突如其来的创意迎刃而解。周吉隆之前没有接触过武器,也没有学习过兵工知识,可以称得上兵器盲,他创建兵工厂的想法是在前往开会的路上,与相伴而行的同村人的一番谈话不经意间引出。

1938年正月二十六日,参军不久的周吉隆接到大队部通知,到圈杨家参加干部扩大会议。大清早出门骑车赶路,走到离村二里的大脉张家村,碰到本村的铁匠周抡彦,这个人经常帮人修枪赚钱,这段时间在圈杨家给國民党四区修枪械。两个人边骑着自行车聊天边往前走。周抡彦告诉周吉隆,他的工具被游击队扣下了,想去要回来。周吉隆问能不能给游击队修理枪?周抡彦说他不光会修枪,还会造新枪。这话引起了周吉隆的兴趣,就问造枪需要什么材料,怎么造,周抡彦作了回答。此时周吉隆受到启发,萌生出开兵工厂造武器的想法。经过一番详细询问,问清了造枪造炮需要什么机器设备,什么原料,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需要什么样的厂房等等,基本摸清了建兵工厂的思路。因此在圈杨家干部扩大会议上,周吉隆胸有成竹地提议自力更生建立兵工厂,生产武器武装部队,得到了与会同志们的赞同。大队领导范心然同志特别支持,会议当即推举并经大队领导研究,安排周吉隆为兵工厂的负责人,在圈杨家村筹建兵工厂,随即任命他为厂长。

历尽艰辛创建兵工厂

周吉隆创办兵工厂,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一要有开办工厂的资金,二要有技术人员,三要有生产设备,四要有各种原材料。面对困难,周吉隆毫不畏惧,带领大家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终于在圈杨家建立起一座比较现代化的兵工厂。

对于办兵工厂,周吉隆家人非常支持,老父亲捐了一笔款子,妻子从首饰费里掏出了200大洋,加上范心然借给的500大洋,解了经费的燃眉之急。兵工厂从各地广泛招募各种技术人才,工人总数200余人。周吉隆老父亲不但捐献了1000多大洋,还亲自上门请来了专业技术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大拿于鸿春,担任兵工厂总技师。于鸿春在兵工厂的技术建设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宪义到厂时,手榴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没有做成功,经于鸿春改进两道工序,仅用12天便制造成功爆炸时间稳定、杀伤力大(装填TNT炸药)的高质量手榴弹。该手榴弹体积小、威力大、质量轻、便于携带,每人可携带8~12枚,很受部队官兵欢迎,迅速投入大批量生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龙口的工商业比较发达,私营企业拥有很多机器设备可以利用,周吉隆带领大队调拨的一个战斗班在龙口搜集机器设备。他发现永源铁工厂的机器设备齐全,技术工人多,具备再制造设备的能力(可以制造需要的设备),正是兵工厂所需要的。对于民间的物资,强行征用是不可取的,因此周吉隆遵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龙口私营企业主们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征借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物资,得到企业主们大力支持。不少企业向八路军提供了机器设备和物资,有的企业如永源铁工厂连技术人员带全部设备整体加入八路军,有的企业拿出本单位最好的机器设备,还有一些企业捐献原材料和工具等物资。兵工厂根据需要征借永源铁工厂等8家单位的机器设备,并向企业打了借条,承诺抗战胜利后偿还(建国以后全部偿还)。征借设备使得兵工厂一建厂就拥有钻床、刨床、大小车床等机械加工设备26部,柴油机4部,汽油机1部,发电机1部,翻砂设备4套,以及电焊设备2套等,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生产能力。

兵工厂需要的原材料,除向敌人缴获外,主要是向群众购买。兵工厂用极低价格从招远玲珑金矿周围购置了造枪炮的一大批材料;买回制作炸药、发射药的原料;又从龙口等地购进大批五金工具和原料。周吉隆领导兵工厂采取边安装、边试制、边投产的方法,安装好一台设备就调试一台,调试好一台就启用一台,全部设备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效益。如总技师于鸿春设计迫击炮图纸,图纸尚未全部绘制完毕,就由宋海盛操作,先去车迫击炮炮筒,由申文山车附件……等到全部设计图纸绘制完成,这门迫击炮也差不多制造完毕,从中可以看出机械化生产的高效率。

圈杨家兵工厂生产的这批迫击炮,炮筒原料不是无缝钢管,而是锻造的实心圆钢——柴油机大轴及备料,加工工艺为深孔加工技术,工艺复杂,质量优良。由于红军时期最大的官田兵工厂没有生产火炮,圈杨家兵工厂这批迫击炮,是我军兵工史上生产的第一批大口径(75mm以上)迫击炮。

团级兵工厂创人民兵工现代化的开端

圈杨家兵工厂用于磨碎火药的石臼

1980年代,周吉隆(左)重返圈杨家兵工厂

1938年4月底,胶东特委和“三军”总部到达黄县。范心然把兵工厂的创建和生产情况向“三军”负责人宋澄同志进行了全面汇报。宋澄同志肯定了圈杨家兵工厂的工作,表示赞许和支持。为了加强政治工作,“三军”派周绍明担任兵工厂政委。按照我军的建制,团级以上单位才编配政治委员这一职务,此时的圈杨家兵工厂为团级单位,厂长周吉隆为团级干部。这是胶东兵工厂编制级别最高的兵工厂。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八路军兵工厂的工人拥有军籍,是军人身份,不是普通职工,所以很多资料称之为兵工战士,工厂领导也是军队干部,经常与部队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换。

群众帮兵工厂摇大轮

lSD82zyXNK0U/UH6kBajdA==老庙沟兵工厂的石碾子

1938年5月,圈杨家兵工厂发展到拥有工人300人,厂房不够用,又在院下村设立分厂。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兵工产品质量,圈杨家兵工厂在厂部以下又设立机工、木工、子弹、地雷、手榴弹、翻砂、烘炉、钳工等八个工种部,并根据每个工人的技术特长,进行精细分工。机工部长申文山,负责车迫击炮筒、枪管、大栓和枪机等;木工部长孙成福,负责制造枪托和手榴弹柄及刻制翻砂模型;子弹部长李广印,负责研制步枪弹和迫击炮弹;翻砂部长王昌吉,负责铸造迫击炮弹弹体、手榴弹弹体、地雷壳;地雷部长张英涛,负责研制地雷;手榴弹部长孔宪义,负责研制手榴弹;烘炉部长李士奎和乔殿文,负责铁工品加工;钳工部长乔令璞,负责制造和维修步枪、机枪等。通过精细分工,各负其责,使兵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的武器源源不断送往部队。出厂产品一律正规化,油漆包装,手榴弹编号排序。步枪、迫击炮除打编号外,还打生产厂记,包装箱上都标记出厂年月日。生产能力月产七五、八二迫击炮5门,迫击炮弹500发;月产步枪80支,枪弹5000发;月产手榴弹5000枚,最多10000枚;50磅(22.7kg)电发火地雷200个。

9月,周吉隆调到五支队任军需处采运科长,张从周任厂长,圈杨家兵工厂继续发展壮大。到年底,圈杨家兵工厂拥有职工500多人,机器设备50余台。

圈杨家兵工厂是胶东根据地第一个兵工厂,也是八路军第一个正规兵工厂,发展很快,初具规模,产品精良,仅存在一年时间。它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正规工业化兵工厂,全部使用机械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为我军兵工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堪称我军兵工事业现代化的开始。红军时期的官田兵工厂是人民兵工事业的发端,圈杨家兵工厂可以说是人民兵工现代化的开端。

1939年3月,圈杨家兵工厂全部撤离,转移到平度涧里村和莱阳明山一带,归属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领导,改称五支队兵工厂。兵工厂转移途中减员严重,又将年轻工人编入警卫营,仅剩下200余人。4月,张从周厂长调离,由李空谷担任厂长。兵工厂为恢复生产,组织职工带领数百名群众,牵着100多头牲口,往返圈杨家村运出一批掩埋的工具设备和原材料。这时的兵工厂处于最困难时期,生产全部依靠手工,没有动力机器,就用手拉皮带带动机床运转,皮带上沾满了鲜血。之后,工人们创造了手摇大轮来带动机器。每月只能生产手榴弹3000枚,迫击炮弹100余发,地雷100余个。6月,兵工厂进驻牙山后高家沟村,由五支队后方留守处直接领导,主任胡铁生,政委李耀文(开国少将,1980年任海军政委,1988年授予海軍上将军衔)。兵工厂月产七五、八二迫击炮5门,迫击炮弹200发,复装枪弹10000发,手榴弹4000枚,地雷300个。7月,从五支队兵工厂抽调一批骨干,在掖县组建五支队第二兵工厂,原厂改称五支队第一兵工厂。因高家沟村子小,满足不了兵工厂扩大生产的需要,仅住了2个月,9月,又转移到地处荒无人烟的回龙夼(kuǎng)村老庙顶深山沟(当地人称“老庙沟”),短时期内建厂房11处,上百间房屋,随即全厂迁到此处。此时第一兵工厂有了新发展,有职工300多人,因为建在牙山地区,也叫牙山厂(与第二兵工厂的牙山厂不是同一时期)。兵工厂月产七五、八二迫击炮6门,炮弹300发,复装枪弹10000余发,手榴弹4000余枚,地雷300余个,七九步枪50余支。工人们称这里为兴隆夼。因为兵工厂屡次遭到顽军蔡晋康部偷袭,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为了改善生产环境,11月,五支队第一兵工厂搬迁到蓬莱县的王格庄、黄泥沟,很快又搬到艾山后的大庵庙,与蓬黄战区兵器厂合并,组建一个大厂,番号为五支队第一兵工厂,蓬黄战区兵器厂的番号撤销。

被留下创建兵工厂,在艰难中生产

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撤离黄县。军需处采运科长周吉隆随后方司令部转移到莱阳县张戈庄,后奉命返回蓬莱、黄县,将疏散的物资集中运往莱阳。周吉隆联系蓬黄战区(胶东八路军负责蓬莱、黄县两县军事的机构)指挥部政委曹漫之,调拨了一个武装中队的兵力给他使用。

周吉隆带部队经过圈杨家村时,听当地村民说日军每天白天派两辆卡车到圈杨家运八路军兵工厂的物资,已经拉了三天。周吉隆深知兵工厂的家底,为了保护兵工生产物资,他立即命令部队发动当地的自卫团员,破坏圈杨家村通往龙口公路的桥梁,使敌人的汽车无法通过;又在旁边修了便桥,方便群众通行。曹漫之政委听说这件事后,对周吉隆随机应变果断处置的行为非常欣赏,就向上级协调把他调到蓬黄战区创办兵工厂,周吉隆就被直接留下来。

这次建立兵工厂的困难更大,一是无完整的设备;二是缺乏技术力量;三是日伪军据点四周包围,环境非常险恶;四是没有原料工具,需要到敌占区去购买;五是工人畏难情绪严重,都不愿意来兵工厂工作。周吉隆冒着敌人搜捕的危险,挨家挨户亲自上门到工人家里做工作,把工人一个一个说通,陆续来到兵工厂工作。上级给兵器厂分配了两台已经破坏的车床,两位同志忙了近一个月才修复,勉强能够使用。同时还分配了一台坏了的柴油机,连修理加调试,费了一个多月的功夫才算整好,可是买不到柴油,就买来点灯用的煤油作燃料,凑合着开机。整个兵器厂就这么点机器设备。

周吉隆带领大家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在栖霞县路家沟村(今栖霞市松山镇北路家沟村),重新建立了一个30多人的兵工厂——蓬黄战区兵器厂。该厂与五支队兵工厂是同一时期并存的两个不同单位的兵工厂。

当地没有原料,需要托人到被日寇占领的烟台等地购买。路家沟的脚夫王世五曾多次帮兵工厂购买材料,一次他在烟台买到6根可以制作六五迫击炮筒的圆钢,但运出来很困难。周吉隆请示指挥部,领导指示不惜代价,一定要把材料运回来。指挥部财务部门拨专款交给王世五,专门买了3头骡子,把圆钢装在盛麸皮的麻袋里驮了出来。为了顺利过关,先花钱将站岗的伪军买通,过岗哨时就不认真检查。王世五牵着3头骡子从烟台走了将近两天才将这6根圆钢运回路家沟。通过当地党员姜德科,委托本村脚夫在烟台买到200多斤用于生产发射药的废电影胶片,用牲口驮了回来。其他原材料也是如此费尽周折,得来十分不易!

前方急需武器,指挥部询问兵器厂何时能生产出迫击炮。由于烧煤油的柴油机动力很差,修理的车床状况也不好,加工效率很低,原本需要1个月时间才能造出来。为了保障前线,周吉隆带领大家开动脑筋,采用“歇人不歇马”的办法,工人们分成白班和夜班两班连轴作业,机器昼夜不停,仅用半个月造出2门迫击炮,经试射取得成功,发往前线部队。指挥部专门派左君爽带着活猪、活羊和北海币到兵工厂进行慰问。大家继续努力,1个月内共生产了六五迫击炮4门,炮弹800发,同时还修理长、短枪300余支,复装枪弹10000发,交付部队使用。

艰难环境下研制出创新性武器

在路家沟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周吉隆仍然领导大家研制出具有创新性的武器——榴弹发射器。

当时八路军严重缺乏对付日军碉堡炮楼等工事的平射炮(相对迫击炮而言弹道低伸的火炮),部队迫切希望兵工厂想办法解决,而兵工厂此时物质条件极端匮乏,仅能生产少量的迫击炮,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年轻的厂长周吉隆一心要解决这个难题。有利条件是兵器厂拥有一位理论基础深厚、实际经验丰富、技术非常精湛的高级兵工专家于鸿春。有了人才就好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周吉隆等人经过认真研究,确认兵器厂不具备制造平射炮的物质条件,根本造不出来。在此情况下,他们选择了退而求其次,拿出一种替代的措施来应急,榴弹发射器就是这种应急的产品。

日本八九式掷弹筒配用的掷榴弹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大大减小了发射时的后坐力,有效减轻了武器的全质量,而杀伤威力还很强。这种武器的技术思路给周吉隆等人以深刻启迪。经过深入探讨研究,在于鸿春支持下,厂长周吉隆决定研制一种供步兵部队装备,能单兵携带、运用高低压原理发射榴弹,以直射为主,曲射直射两用,能抵肩发射,采用线膛身管的大口径面杀伤新武器。确定好研制目标和方案,于鸿春即进行设计工作。

研制榴弹发射器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于鸿春按照周吉隆“简单实用能制造”的要求,根据兵工厂实际,尽量简化设计,用时不足两个月即设计好发射器、35mm榴弹、榴弹引信,绘制好图纸,等待时机加工成品进行实弹试验。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是一个包含有发射器、榴弹、榴弹机械引信三部分的小型武器系统。这是人民兵工历史上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研制的一种新型武器系统,此前尚无先例。在武器研制中,很多武器的各个子系统是单独研制的,一般先研制弹药,再研制发射这种弹药的武器。如在1943年,苏联研制成功威力和尺寸介于手枪弹和步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7.62×39mm M1943枪弹,使用这种枪弹的SKS半自动步枪则在两年后的1945年定型装备苏联军队;同样使用该弹的举世闻名的AK47突击步枪,则于1947年定型生产。美国M79榴弹发射器配用的M406榴彈,是第一种正式列装的40×46mm榴弹,该弹于1953年研制成功,而使用它的M79榴弹发射器,则于数年后的1960年底才定型……兵器研发历史上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蓬黄战区兵器厂在路家沟住了不到6个月,8月下旬接到指挥部命令,立即转移到艾山后大庵庙盖房建工厂。周吉隆带领全体工人迅速赶到大庵庙展开建设,两个月内建成厂房130余间,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沟里建起了配套比较完善的兵工厂。在紧张建设厂房的间隙,抓紧时间将已经设计好的榴弹发射器造出样品投入实弹试验。“试制了四枝榴弹枪,它的射程达600公尺,后因引火复杂,须待改进后才能投入生产。”试验取得了成功,证明设计思路正确。这是人民兵工史上首次完整地自主设计从引信、弹药到发射器的一整套武器系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推测榴弹发射器最终总装备量不到1000具。在艰苦卓绝的战争条件下,八路军兵工厂立足现有条件,以实战需要为引导,研制出独创性的武器系统,实为难能可贵。

未能面世的八路军轻便型70mm平射炮

在榴弹发射器设计成功的鼓舞下,于鸿春根据自己多年的技术积累, 向周吉隆提出研发一种新型70mm平射炮的设想。该平射炮规避舍弃了八路军兵工厂难以生产的复进驻退机这一关键部件,全炮质量小,两人即可抬走,便于机动。周吉隆对此课题兴趣非常浓厚。

它的技术来源是日本在1922年定型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该炮是一种轻迫击炮,设计思路独特,采用整体式底板和支架设计,方向射角有限,全质量65kg,炮管长750mm,炮弹由炮口装填,火绳拉发,射速20发/分,炮弹质量2.6kg,初速147m/s,最大射程1550m,配用弹种包括榴弹、纵火弹、烟雾弹,主要用于攻击战壕与各种土木机枪掩体。该炮投产后曾与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以1∶1的比例编入日本步兵炮中队,但在九二式步兵炮服役后即从一线师团中淘汰。侵华战争开始后,该炮装备日本二线部队和伪军,主要是一些进行山地作战的日军步兵大队装备,每个步兵大队追加2门。

于鸿春当年在东三省兵工厂的技术积累是非常实用的,杨宇霆督办兵工厂时,该厂成立了科学研究会,各厂厂长和技师作为委员,定期组织活动,经常聘请欧美一流兵工专家授课,还办有《东三省兵工厂科学研究会》杂志,介绍国内外最新兵器研发技术等,以加强本厂的技术研究工作。因此,于鸿春的视野比较开阔,了解世界兵工技术的发展情况。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及抬杆

大庵庙兵器厂的石臼

表面看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的性能一般,没有什么优势,但于鸿春通过研制榴弹发射器发现了这种炮的独特优势。它的炮弹同八九式掷弹筒的掷榴弹一样,也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外观结构几乎一样,就是大小比例不同而已。因为它的后坐力比普通火炮小得多,所以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不需要复进驻退机,也没有复杂的炮架结构,全质量仅65kg,两名士兵便可以将其抬走。按照设计榴弹发射器的技术思路,将支架、高低机、方向机改良,将炮筒的发射角度放平,改曲射为平射曲射两用。十一年式70mm榴弹的质量为2.61kg(1944年产),装方形无烟发射药18g,装填炸药情况不详,但通过与八九式掷榴弹对比可以看出不会少。八九式50mm掷榴弹全质量820g,装发射药3g,炸药205g,按这个比例,十一年式70mm榴弹装填炸药至少有600g,而1944年产质量为3.79kg的日本九二式榴弹装炸药才600g左右,因此十一年式榴弹的杀伤威力足够大。至于该榴弹发射初速偏低问题,增加发射药量,适当增大膛压便可实现提高初速目的,最大射程完全可以提高到2000m以上,直射距离超过500m。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全质量65kg,比质量212kg的九二式步兵炮更加机动灵活。由于炮身低矮,令射击更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加之大威力的炮弹,打击能力可想而知。此炮原本就是曲射炮,具备迫擊炮的功能,一旦其平射炮研发成功,必然会改写胶东的抗战局面。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新式70mm平射(两用)炮的设计图纸于鸿春没有留下来,连同他本人一道在日军扫荡中下落不明,未能像榴弹发射器那样留下详细图纸,由后来人进行量产,最终未能面世,给周吉隆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与遗憾。

八九式掷榴弹底部同样设有8个尾喷孔

大庵庙兵器厂厂房烟囱

蓬黄战区兵器厂标志碑

后寨村兵工厂火药碾房

后寨村碾房内景

后寨村兵工厂车工厂房

1939年11月,蓬黄战区兵器厂与五支队第一兵工厂合并成新的兵工厂,蓬黄战区兵器厂的番号撤销,合并后组建的新厂仍然称五支队第一兵工厂,由周吉隆任厂长,王本贤任政委。从铺开的庞大摊子来看,周吉隆等人要准备在这里大展宏图大干一场。此时的兵工厂,有机器设备50余台,达到圈杨家时期最高水平,人员300余人,生产能力十分可观。然而遗憾的是,日军没有给周吉隆、于鸿春等人足够的时间,在五支队第一兵工厂从黄泥沟到大庵庙的搬迁过程中混进敌特分子,侦知了兵工厂的情况。对于这样的“眼中钉”,日军必欲除之而后快,随即连续发动数次针对兵工厂的扫荡,兵工厂在大庵庙无法立足,只好迁往艾山前面的栖霞县后寨村。

1939年底,新的五支队第一兵工厂组建后即遭到日军的连续扫荡,兵工厂忙于疏散、反扫荡,一直无法正常开展生产。在日军的扫荡中人员设备损失不大,主要是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人才高级专家于鸿春失踪,导致榴弹发射器未能获得改进,70mm平射炮连设计图纸尚未绘制出来。这是兵工厂最大的损失。1940年迁到后寨村后,又从蓬莱黄县购进一批设备,机器设备的总量超过了圈杨家时期。1940年至1941年,第一兵工厂的生产情况,月产七五、八二迫击炮3~4门,迫击炮弹200发;受限于炮筒原料,100mm迫击炮总共生产4门,月产100mm迫击炮弹50发;月产手榴弹5000枚,地雷200个;每月复装枪弹20000发,修理机枪、步枪200余支(挺)。

1941年7月,利用缴获大批顽军兵工厂设备,解放许多技术工人,新组建了三个兵工厂。10月,一厂与五厂合并,仍稱第一兵工厂。合并后很快试制出捷克式轻机枪,投入批量生产,开始每月产4挺,后来增加到10挺,不断运往部队。1942年底,第一兵工厂生产规模达到月产迫击炮弹1000余发,手榴弹10000余枚,地雷1000余个;每月复装枪弹60000余发,生产捷克式轻机枪10余挺。

1943年,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到第一兵工厂视察,要求研制和发展掷弹筒与掷榴弹,并进行生产,支援前线。当年夏天按照日本掷榴弹结构试制,秋天定型投入生产,从此以后掷弹筒和掷榴弹成为第一兵工厂的重要产品。年底,第一兵工厂试验室正式生产单双基无烟药,月产量1吨。1944年4月制造甘油炸药、苦味酸炸药,试制成功TNT炸药、硝铵炸药等高级炸药。6月,第一兵工厂试验室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用两口大瓷缸口对口竖起来做反应塔,利用本地产的硫化铁作原料,试制成功号称化学之母的硫酸,为生产高能火炸药提供了丰富原料。

1945年,胶东军区后勤部召开兵工会议,决定贯彻以弹药生产为主的方针,对兵工厂进行生产专业化调整。第一兵工厂子弹部并到第三兵工厂;第三兵工厂的机工部并到第一兵工厂,调整后的第一兵工厂主要生产掷弹筒和掷榴弹,并生产少量的钢炮弹。解放战争时期,该厂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大部分职工转入徐州兵工厂,一部分转入烟台机床厂,第一兵工厂完成历史使命。(待续)

编辑/吴潇

本文下期将接续介绍抗战期间八路军胶东第二~第五兵工厂发展情况,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吉隆榴弹兵工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米尔科姆公司向南非国防军提供Y4型6发榴弹发射器
中国LG6型40毫米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西藏吉隆—康马变质带地质特征初探
吉隆沟:西藏心窝里的江南
中尼昔日最大口岸开通提速西藏边贸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工企业的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