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桥
2022-01-22冯三四
冯三四
程阳风雨桥,又名永济桥、盘龙桥,位于三江县林溪镇,是广西众多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典型的侗族建筑,木石结构的程阳风雨桥横跨林溪河,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每天慕名前去登臨的游客络绎不绝。
程阳风雨桥的修建,源于一次洪水。传说中,桥梁始建者之一的杨唐富,某天从三江县城赶集回家时,不巧林溪河发洪水,苦于河上没有桥梁,就跟同伴互相扶持过河。当时杨唐富就提议说:“我们在这里建一座桥吧!”同伴深表赞同,过后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建桥。1912年,程阳风雨桥动工修建的消息传来,饱受出行之苦的程阳八寨村民齐心协力,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忙时务农,闲时修桥,历时十三年终于完工。
落成后的风雨桥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二台三墩四孔,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面架杉木,铺木板。墩台上建有五座塔式桥亭和十九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桥的两旁镶着栏杆,好似一条长廊;桥中五个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
与程阳风雨桥齐名的岜团风雨桥,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洞乡岜团寨旁的孟江河上,规模略小于程阳桥。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二台一墩,两孔三亭,结构形式与程阳桥相似,不同之处是在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人畜分行,成为双层木桥。岜团风雨桥在木桥立体功能分工方面属国内外首创,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岜团风雨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两位侗族工匠所建,他们各从一头建桥,风格迥异,最后却浑然天成地统一在整体中。岜团风雨桥造型庄重典雅,结构独特,亭阁的瓦檐层叠,檐角高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桥与侗寨风光紧密相融,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风景图。倘若赶上斗牛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齐聚岜团风雨桥上翘首看热闹,观水牛在河滩上角斗,看激流飞扬,听牛角碰撞,论成王败寇,实乃快事一桩。一百多年来,观众和水牛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岜团风雨桥安然不动,一直见证这个古老的传统习俗。
风雨桥的精巧华美和承载的意义固然令人神往,但它最惊人之处在于桥梁的建筑工艺。侗族工匠在修建风雨桥时,就地取材,用山上盛产的杉木凿榫打眼,木栓穿合,整座桥不用一根钉子。究其原因,风雨桥百年不倒的奥妙,在于一项已经传承了七千多年的技艺。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利用榫卯结构,以匠之心造木之艺——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便紧紧相扣,不再分离。成千上万根木料,只凭榫卯交叉错插结构,一幢房子、一座桥梁便可以屹立千百年。风雨桥就是其中的杰作。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祖祖辈辈的“侗族鲁班”胸有丘壑,盖房造桥从来不用设计图,全凭墨斗和木尺。他们除了是利用榫卯的高手,还能出神入化地运用刀斧,而世代相传的工艺绝学,也得以在一代代侗族工匠手中发扬光大。百年来,无情的洪水屡次把溪河上的风雨桥冲毁,能工巧匠们总能一次次把风雨桥重建。侗族人不愧是天生的艺术家!
时至今日,一座座风雨桥在侗乡的青山绿水间屹立,坚固、精美、神奇,散发着逝水流年的光芒。它们历经百年沧桑,日夜注视着侗族人生活的变迁,也庇护着他们的日常出行。让风雨桥战胜时间的,不仅是榫卯结构,更是侗族工匠的匠心。
(选自2020年第9期《参花》,本刊有删改)
—— 鉴赏空间 ——
本文以程阳风雨桥和岜团风雨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侗乡风雨桥的结构特点、建造技术和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等。和《中国石拱桥》一样,本文也使用了“总—分—总”的说明结构。在说明方法上,《中国石拱桥》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等方法;本文则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在语言上,两篇文章都综合运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 读有所思 ——
1.岜团风雨桥与程阳风雨桥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2.如果侗乡风雨桥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的哪些内容可以写进申请书?请结合文本,分点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