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层建筑火灾后结构安全检测与评估

2022-01-22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1年21期
关键词:裙房过火塔楼

陈 佳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0 引言

据统计,2019年全国消防救援局共接报火灾23.3万起,其中高层建筑发生火灾6 974起,同比上升10.6%。火灾发生后,房屋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火灾后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主要依据为T/CECS 252—2019《火灾后工程结构鉴定标准》。以上海市某高层建筑为例,通过火灾后现场检测,对火场情况、结构材料强度退化、构件变形、损伤情况等进行分析评定,根据检测结果分别给出构件烧伤深度,在此基础上对主体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并对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估。

1 工程概况

上海市某高层建筑建造于1993—1997年,由裙房和塔楼组成,二者之间设有150mm宽沉降缝,总建筑面积约100 000m2。裙房地下2层(局部3层),地上13层,局部地下3层用作水泵房等,地下1,2层主要用作地下车库,地上部分原为商场,检测时空置。塔楼地下2层,地上34层,地下1,2层主要用作地下车库,地上1~8层原为商场,检测时空置,9层及以上部分主要用作办公室。

本工程建筑平面整体近似呈椭圆形,总长132.00m,总宽57.75m。地下2层至地上9层裙房和塔楼层高均相同,为3 500~4 500mm。原裙房地上10层高度为24.45m,后进行钢结构插层改造,改造后新增地上11~13层。塔楼10层层高4 700mm,其余各层层高3 500mm。

裙房采用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纵向为9跨,柱间距均为8 250mm。横向为7跨,柱间距均为8 250mm。柱截面形式包括矩形和圆形,其中矩形柱主要分布于地下室及地面以上各层周边部位,截面尺寸主要为900mm×700mm,1 000mm×850mm;圆形柱直径为600~1 000mm。剪力墙主要分布于楼梯间等部位,厚度主要为300,350mm。柱帽尺寸主要为3 500mm×3 500mm,厚400mm。楼板厚度主要为200mm,采用分离式配筋。地上1层、地下1层局部及其他各层周边和局部设有楼面梁。

表1 混凝土表面颜色、裂损剥落、锤击反应与温度的关系

塔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核心筒位于塔楼中部电梯间,核心筒外侧为均匀布置的16根框架柱,最外侧为板柱结构及楼梯间。核心筒及周边楼梯间剪力墙厚度主要为250,300,350,400,450mm。框架柱均匀分布在核心筒四周,每侧4根,中间2根柱间距6 250mm,外侧柱距10 000mm。框架柱及板柱中柱截面形式包括矩形和圆形,柱帽尺寸主要为3 500mm×3500mm,厚400mm。楼板厚度主要为200mm,采用分离式配筋。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80,筏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40,地下室外墙及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塔楼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包括C40,C50,C60,裙房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包括C30,C50,C60。纵向受力钢筋主要采用进口钢筋,设计强度为340MPa,箍筋主要采用HPB300筋。裙房后加钢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包括Q235,Q345。

2017年年底,塔楼8层发生火灾,导致部分结构受损。此前,裙房及塔楼9层以下区域正在进行装修,已对装修部分楼层(裙房及塔楼地上1~8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主要轴网尺寸、楼层层高、结构构件布置、构件截面尺寸及配筋等与原设计图纸基本相符。火灾发生后,为了解装修区域房屋受损及结构安全情况,再次进行了检测。

2 火灾调查

2.1 基本情况

经调查,2017年12月18日22时13分,塔楼8层发生火灾,23时15分火势被控制,23时59分火被扑灭。经检测,火灾主要发生在塔楼8层核心筒周边区域,塔楼7层未发现过火迹象及明显的烟熏痕迹,塔楼9层未发现烟熏痕迹,但避难层处楼板(8层顶板)出现较宽的通长裂缝。过火面积约875m2,过火区域空调机房、楼梯间等局部空间及8层裙房北侧走道有烟熏痕迹,中庭钢网架玻璃屋顶靠近过火区域局部有烟熏痕迹。

2.2 火场温度

现场检测发现,铝合金窗框被烧断,钢管扭曲变形但未出现滴状物,综合经验公式及金属材料变态温度,推定火场最高温度为700~1 030℃。根据混凝土表面颜色、裂损剥落、锤击反应(见表1),综合判断构件表面最高温度。核心筒表面有3层总厚约50mm的水泥砂浆粉刷层,局部裸露处颜色正常、锤击声响亮且基本不留痕迹,根据表1可判断核心筒结构构件表面温度在200℃以下。部分楼板板底大面积露筋,部分柱表面呈浅黄色,且存在大面积剥落、开裂、锤击混凝土脱落等现象。结合表1可知,过火区域局部梁、板、柱表面最高温度达800℃以上。

3 主要结构材料强度检测

3.1 火灾发生前混凝土、钢筋强度

火灾发生前,对装修部分楼层(裙房及塔楼地上1~8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墙、柱、梁、板混凝土强度均可达到原设计要求,柱主筋及箍筋强度均可达到原设计要求。

3.2 火灾发生后混凝土、钢筋强度

受火灾影响的构件主要为塔楼8层墙、柱及9层楼面梁、板。火灾发生后,在塔楼8层混凝土墙、柱上随机选取10处钻芯取样,其中3个芯样用于劈裂试验,其余均用于抗压强度试验。各芯样表层碳化深度为8~17mm,加工完成后芯样最外侧距构件表面的距离为0~104mm。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1处芯样抗压强度为46.8MPa,低于原设计要求,其余芯样抗压强度为59.3~76.7MPa,基本达到原设计要求。不满足原设计要求的芯样最外侧距构件表面的距离为77mm,表层碳化深度为17mm。

火灾发生后,在塔楼9层楼板板底截取6根钢筋,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直接测量抗拉强度,结果表明,钢筋屈服强度为370~515MPa,抗拉强度为495~605MPa,伸长率为17.0%~18.5%,均满足原设计要求。

4 材料性能退化规律

4.1 混凝土强度退化

采用BY2012HT/S型混凝土回弹仪对塔楼8层过火区域墙、柱、梁进行回弹检测,以作为混凝土强度退化依据。检测结果表明,梁身下部回弹值较上部低1%~56%,下部强度推定值较上部低1%~66%;墙身回弹值及强度推定值均相差约2%;柱身回弹值相差2%~36%,强度推定值相差2%~55%。

劈裂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对于框架柱芯样ZX2,ZX3,当断面距表面的距离为5.5cm以内时,劈裂抗拉强度较低;当断面距表面的距离为12.0cm左右,劈裂抗拉强度增大;随着断面距表面的距离继续增加,劈裂抗拉强度变化不明显,可认为框架柱受火灾影响的主要范围集中在距表面10cm区域内。芯样ZX8取自核心筒剪力墙,由于剪力墙有较厚的保护层,过火较轻,当断面距表面的距离为1.0~3.0cm时,劈裂抗拉强度已达较高值2.05MPa,因此可认为核心筒剪力墙受火灾的影响较小。

4.2 钢筋强度退化

过火严重区域火灾发生前曾对1根柱采用里氏硬度法进行钢筋抗拉强度检测,火灾发生后再次对其进行检测,以分析火灾对钢筋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火灾发生后柱纵筋抗拉强度由668MPa升至681MPa,柱箍筋抗拉强度由489MPa降至465MPa,可认为过火区域构件钢筋强度变化不明显。

表2 劈裂试验结果

5 检测与鉴定

5.1 房屋倾斜检测

火灾发生前曾在塔楼受火侧布置测点S1,S2,进行整体倾斜测量,结果表明,火灾发生前测点S1向外倾斜0.05‰,火灾发生后向外倾斜0.20‰;火灾发生前测点S2向外倾斜0.06‰,火灾发生后向外倾斜0.12‰。房屋整体倾斜率增加,但数值较小,考虑到存在测量误差,可认为火灾发生前后塔楼整体基本未倾斜。

5.2 构件变形检测

墙、柱表面存在粉刷层或表层脱落等情况,现场无准确测量条件。塔楼8层顶板混凝土梁变形检测结果表明,与核心筒相连的梁表现为核心筒一侧底部标高较小,外侧较大;其余梁主要表现为底部一端标高较大,另一端标高较小;另有少数梁表现为底部两端标高均较小。梁底高差为2~35mm,分析认为梁底高差主要与施工误差、火灾受损等因素有关。

5.3 过火区域损伤检测

房屋过火区域损伤情况主要包括:玻璃幕墙破损且铝合金幕墙龙骨被烧断;吊顶烧光;铁质水管脱落或弯曲;部分楼面木龙骨被烧残缺;空调机房、楼梯间及未过火的其他区域被熏黑;核心筒混凝土墙粉刷层不同程度脱落;部分柱表层混凝土脱落、露筋、表面发黄;多处顶板板底混凝土脱落、露筋;顶板混凝土梁出现贯穿斜裂缝(见图1)、钢筋热胀残余变形、底角锤击声发闷等情况。

图1 混凝土梁贯穿斜裂缝示意

5.4 构件鉴定评级

根据《火灾后工程结构鉴定标准》的规定,混凝土墙除一面评定为IIb级外,其余均评定为IIa级,不影响构件安全;混凝土柱大部分评定为IIa,IIb级,但也有3根评定为III级,对构件安全产生影响;混凝土梁大部分评定为III级,对构件安全产生影响;混凝土板大部分评定为III,IV级,对构件安全产生影响,部分板已丧失承载能力。

6 构件承载力验算

对初步鉴定结果为IIb,III级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计算时构件截面尺寸按原设计尺寸减去烧伤深度考虑。不考虑烧伤深度范围内混凝土的贡献后,剩余部分混凝土强度按原设计取值。钢筋强度虽达到原设计要求,但仍按原设计强度的0.85倍取值。

不考虑地震作用时,过火区域部分框架梁、大部分楼板计算配筋大于实际配筋,不满足承载力计算要求。4块楼板评定为a级,1块评定为b级,其余均评定为d级。

考虑地震作用时,2根柱箍筋与部分框架梁纵筋计算配筋大于实际配筋,不满足承载力计算要求。2根混凝土柱评定为b级,其余均评定为a级。1根混凝土梁评定为b级,7根评定为d级,其余均评定为a级。

7 结语

对火灾发生前后结构构件进行现场检测与理论计算,得出以下结论。

1)火场最高温度为700~1 030℃,过火区域局部梁、板、柱表面最高温度达800℃以上。

2)火灾发生后,塔楼8层过火区域芯样混凝土抗压强度为46.8~76.7MPa,低于或基本达到原设计要求。

3)火灾发生后,塔楼9层楼板板底钢筋屈服强度为370~515MPa,抗拉强度为495~605MPa,伸长率为17.0%~18.5%,均满足原设计要求。

4)塔楼8层过火区域梁身下部回弹值较上部低1%~56%,下部强度推定值较上部低1%~66%;墙身回弹值及强度推定值均相差约2%;柱身回弹值相差2%~36%,强度推定值相差2%~55%。

5)考虑测量误差,可认为火灾发生前后塔楼整体基本未倾斜。

6)塔楼8层与核心筒相连的梁表现为核心筒一侧底部标高较小,外侧较大;其余梁主要表现为底部一端标高较大,另一端标高较小;另有少数梁表现为底部两端标高均较小。梁底高差主要与施工误差、火灾受损等因素有关,不影响结构安全。

7)根据火灾发生后构件受损情况对其进行鉴定评级,混凝土墙除一面评定为IIb级外,其余均评定为IIa级,不影响构件安全;混凝土柱大部分评定为IIa,IIb级,但也有3根评定为III级,对构件安全产生影响;混凝土梁大部分评定为III级,对构件安全产生影响;混凝土板大部分评定为III,IV级,对构件安全产生影响,部分板已丧失承载能力。

8)对初步鉴定结果为IIb,III级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不考虑地震作用时,4块楼板评定为a级,1块评定为b级,其余均评定为d级。考虑地震作用时,2根混凝土柱评定为b级,其余均评定为a级;1根混凝土梁评定为b级,7根评定为d级,其余均评定为a级。

根据检测、鉴定、计算结果,对受损构件提出以下加固措施。

1)对于现有非结构性损伤部位,建议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对外观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修复处理。

2)对于评定为IIb级的构件,采取局部保护层修复措施。

3)对于评定为III级的板,采取局部置换加固措施。

4)对于评定为III级的梁、柱,采取修复后加固的处理措施。

5)对于评定为IV级的板,需拆除后重新浇筑。

6)对于承载力不足的构件,建议结合鉴定评级结果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修复、加固工作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完成。

猜你喜欢

裙房过火塔楼
塔楼结构对大底盘地下室的影响分析
[边缘行者]尽皆过火
浅析高烈度地震区大底盘裙房对塔楼结构的影响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探究
高层建筑工程中裙房钢结构桁架的施工探讨
塔楼和猫
厄瓜多尔“向日葵”住宅塔楼
从韩国“过火”的人权教育说起(手记)
逃狱
日本担心中韩抗战剧“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