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红色”要塞
2022-01-22tan
文/tan
“儿子,怎么还不睡觉?”发现松子儿的房间还亮着灯,爸爸进来问了一句。
“不睡觉当然是因为睡不着嘛,我正琢磨着咱们打卡红色旅游地的事儿呢。”松子儿说,“这周末我们去哪儿呀?”
“别想了,快睡吧。这次领你去红色‘要塞’。”爸爸说。
“‘要塞’是什么?红色‘要塞’又在什么地方?”松子儿追问着。
“‘要塞’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至于我们身边的红色要塞嘛,很多啊。比如东宁要塞、虎头要塞……”爸爸说。
东宁站——侵华日军东宁要塞
周末,松子儿背着自己的小行囊和爸爸踏上了旅途。在车上,松子儿拿出自己的iPad查起了资料,并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了起来——
东宁:地处我国边境,这里战略位置重要,离俄罗斯的乌苏里斯克市很近,只有50多公里的距离,与海参崴军港只相距150多公里。
东宁要塞:东宁地区便于大军团作战,从这里进入苏联境内没有高山阻挡,日军就侵占了这里。1934年至1935年间,日军还厚颜无耻地修建了一道他们眼中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并杀害了无数的中国劳工。东宁要塞就是这条“防线”中的一部分。
松子儿把自己的小本子递给爸爸看。“这些都对。东宁要塞确实是侵华日军为防御苏军、实施进攻苏联的计划而修筑的。”爸爸说,“苏联对日本宣战后,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破了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东宁要塞。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是勋山要塞,它是东宁要塞中的一个中型要塞,也是东宁要塞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好了,下车。和我一起去参观吧!”爸爸说。
站在冷冰冰的山洞里,松子儿环顾着四周,同时在小本子上详细地记录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要塞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特别像一个存在于地下的迷宫,一条条隧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最深处距离地表15米左右。这里还建有指挥所、医疗所、无线电室、贮备仓库、弹药库、火力发射点以及防毒气的双层隔离门等设施。
爸爸对松子儿说:“在苏联对日本宣战后,我方英勇的抗联战士作为先遣部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发动当地群众奋起反抗,还对日军展开了侦查、刺探、破袭的作战,有利地配合了苏联军队的进攻,为苏军大部队作战提供了巨大帮助。在一场场战争中,不计其数的抗联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参观结束后,松子儿回头看了一眼广场上刻着“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纪念碑,用力地点了点头。
地址:东宁市三岔口镇
虎林站——侵华日军虎头要塞
“爸爸,下一站我们要去哪儿?”松子儿坐在车厢里问爸爸。
“虎头要塞。”爸爸回答。
“虎头要塞?那又是什么地方?”松子儿问。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是带了iPad吗,查一下吧。”松子儿等了半天,发现爸爸的嘴闭得像蚌壳一样严。唉,看来还是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更快些,松子儿想。他的小手在iPad上不断地滑动着。哦,得把资料记下来。松子儿赶快拿起了笔——
虎头:临乌苏里江,坐落在完达山的余脉虎头山上,是虎林市的一个边陲小镇,与俄罗斯的达里涅列钦斯克市隔江相望。
虎头要塞:是日军从1934年起,用近6年的时间建成的军事要塞。这里除了是“东方马其诺防线”中的一部分,还被日本军国主义称为“北满永久要塞”。在修建虎头要塞的过程中,日军从各地骗来了很多劳工。虎头要塞完工后,日军以召开“庆功会”为名,将劳工集中在一起,趁着大家吃饭的时候,用重机枪对准人群扫射,劳工们就这样葬身在要塞之中。
“爸爸,你看,这是我查到的资料。日本侵略者实在太可恶了!”松子儿愤怒地说。
“嗯,我再给你做个补充。虎头要塞被一些学者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爸爸说,“虽然日本天皇裕仁宣读‘终战诏书’的录音广播在1945年8月15日的中午就播出了,然而,占据在虎头小镇上的日军却并不相信,他们依然负隅顽抗。直到8月26日,这里的日军才正式缴械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因为日军的垂死挣扎整整推迟了11天。虽然这是部分学者的观点,但却为虎头要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是够让人震惊的。”松子儿说。
“到了。”爸爸背起背包大跨步地走在前面,松子儿也赶快背起自己的小背包,跟在爸爸的后面。进入虎头要塞之后,松子儿手中的笔又没停下过——
该要塞通往地面的地方设有观测所、地堡、竖井、通风口、反击口,在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置了陷阱和射击孔。虎头要塞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外围战斗掩体和交通壕沟蜿蜒数十里,将日军的主要阵地连接在一起。
从虎头要塞出来后,松子儿和爸爸又来到了在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山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就矗立在这里。看着整洁的纪念园和被擦洗得干干净净的纪念碑,松子儿问了一句——
“爸爸,是不是有些人、有些事,不管过去多久,都不会被人们遗忘呀?”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既是后人的过去,又是先人的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过去的故事讲给未来的人听,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些人和一些事不被历史遗忘。”爸爸看着天边的云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