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城市交通建设“地下游龙”
——记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鸿

2022-01-22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2期
关键词:盾构直径隧道

王 军

尘土飞扬的施工地,松软或干硬不一的土壤,以及幽暗深邃的管道和体型巨大且轰鸣作响的工业设备……这是进行管涵顶进施工的常见现场,也是李鸿几十年来为之奋斗和钻研的地方。

李鸿

多少年来,看着一座座城市日渐繁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他的心越发坚定地坚守在别人看不见的地下,从事大型隧道工程建设,为分担城市地面上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压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促进地下交通的发展,对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便捷,以及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下穿越的百科全书”

提起上海,人们心里总是会构建出这样一幅繁华热闹的画面:高楼林立的商务区,车辆如织的街道,以及夜晚五光十色的霓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在政策的推动下,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着,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并成为中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吸引着全国各地城市的人员前来追寻发展机会。

在如此高速的发展下,上海的地面交通压力剧增,难以满足密集人口的交通需求,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缓解城市迅速发展带来的地面交通压力,地下交通已然成为了扩展城市交通容量的重要途径。如果俯视上海这座国内超一线城市的地下交通路线图,会发现,它们就如同一条条“游龙”般,尽心尽力地分担着这座城市巨大的交通压力。而在这些“地下游龙”中,北横通道的存在尤其引人注意。

北横通道的建设是由李鸿参与施工开展的,这也是一项被誉为“地下穿越的百科全书”的工程。它的规划目的是为了使上海的交通结构适应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空间布局变化。然而,这项工程之所以被称为“地下穿越的百科全书”,主要原因在于,它在建设过程中穿越了近百处房屋、各类管线,下穿正在运营的地铁3、7、11号线及规划建设的14、15号线。最重要的是,当直径达15.56米的超大直径盾构“纵横号”在运营中的地铁7号线下穿越时,两者净距仅7.16m,施工和风险控制难度极大。

然而,难度大就不做了吗?不做的话城市建设的需求怎么办?因此,接到建设任务后,李鸿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尽一切方法也要将这个难题解决!

在随后的建设工作中,李鸿通过精准调控盾构掘进参数,以体积平衡和应力平衡为注浆原则,根据监测数据实时调控盾尾及盾壳注浆,最终完成了在都市核心区软土地层未加固的条件下超大直径盾构极近距离下穿地铁隧道,地铁隧道变形仅约8mm的创举,为北横通道整体的顺利建设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座城市繁荣发展的交通需求。

成就与艰辛并存

别看李鸿如今在地下隧道建设,尤其是管涵顶进领域工作得游刃有余,并能够为国家及城市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但如果回顾他过往38年的隧道建设之路,大家会发现,其实他如今拥有的丰富实践经验及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一路走来不怕吃苦和不断迎接挑战的基础之上。

1983年,带着父母“干活要卖力”的叮嘱,李鸿从上海市隧道技校毕业,正式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隧道工人。李鸿回忆,那时为了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他到处拜师学艺,别人不愿意做的粗活累活,他都抢着去做。凭借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一路摸爬滚打的经历,在进入隧道建设工作领域的最初几年里,李鸿渐渐扎实地掌握了隧道施工的实战技能,并且一路由普通工人做到了队长。当然,与实际技能一起不断提高的,还有李鸿对隧道建设使命的认知。在一次次的建设项目完成后,李鸿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地下通道,通过地下交通进行工作等出行,他心里会顿时升起一股自豪感。尤其是当他走出地下通道回到地面,看着地面尽管繁忙但仍能保持通畅的交通,更是明白了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为此,近40年来,李鸿深耕隧道建设事业,建成了包括国内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在内的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11项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成为了该领域的技能型首席领军人才。并且,纵观他的每一项隧道项目,其诞生的过程几乎都伴随着巨大的考验,而其最终成果也为国内城市的交通发展带来了超乎想象的便捷。

“十五”期间,为改善浦江两岸的交通状况,上海市发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项目——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李鸿临危受命,承担了这项任务。在业界眼里,这是一项困难重重的工作,因为这项任务的本质是要是建设国内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要知道,直径14.87m的泥水气压平衡式盾构机非常复杂,施工操作和以往的小盾构完全不同,其间的不易可以想象。

重压之下,李鸿凭借身上那股不怕吃苦的韧劲,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重新试验掘进参数,在盾构掘进高精度动态控制、同步注浆施工法、高效泥水处理法等工艺上实现了突破,并独立设计了可移动的盾构转向基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条直径达14.87m的越江隧道成功贯通,并刷新了世界上已贯通隧道的最大直径纪录。此隧道的结构贯通,意味着中国进入了超大直径越江隧道时代,同时也进一步地改善了上海浦江两岸的交通状况,并对上海中环线成环运营造成了重要影响。

然而,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并不是李鸿遇到的难度最大的建设任务。若要论他研究与工作生涯中迄今为止遇到的最为艰巨的一次挑战,李鸿说应属武汉三阳路隧道的建设。在当时,直径15.76m的超大直径盾构机为世界最大直径的盾构机,在长江底部的粘性地层中掘进困难重重,几乎无法继续施工。在这个危急时刻,李鸿带领团队整合方案,顶住巨大的压力,最终通过改进泥水系统、改制刀具和使用化学手段等方法破解了盾构的掘进难题,将盾构施工效率提高了5倍,为复杂地层超大直径盾构掘进积累了宝贵经验,拓展了超大直径盾构的使用范围,促进了武汉三阳路隧道的顺利建成。要知道,该隧道的建成将有效缓解长江二桥、长江公路隧道的过江通行压力,有效地促进该区域经济等各领域的发展。

多年来,李鸿在隧道建设领域的成就并不止如此,他的施工和研究履历中有多个第一:上海地铁1号线——国内最先使用土压平衡盾构、上海市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工程——国内首个泥水盾构工程、上海市上中路隧道——国内首条超大直径泥水气平衡盾构工程、武汉三阳路隧道——当时国内最大直径的盾构工程……这几乎就是中国盾构施工技术发展的缩影。而每一项成就背后也都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尽管这条研究与工作之路多有不易,但他欣慰地说道,只要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他所经历的一切艰辛就都值得了。

砥砺前行

“手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多年来取得众多成果的基础不仅有攻坚克难的精神,还有一系列刻苦钻研的科技成果进行支撑。这一点,在李鸿关于盾构机的研究中可见一斑。

作为最先进的隧道挖掘机械工具,盾构机具有施工过程中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最小、产生的地层变形最小等优点,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李鸿历经39年盾构隧道工程实践和技术探索,研发出“去泥饼”“控沉降”“防污染”三大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施工新技术。在研究追踪中,李鸿研发了大流量自补偿中心冲刷系统,首创了直接从气泡仓调水用于中心冲刷的新技术,并发明了刀桶喷头一体化设计及新型泥饼消解剂,突破了在世界范围内软硬不均复合地层建设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技术瓶颈。其次,他还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开挖面压力动态精准控制系统,研制了兼顾流动性和抗剪强度的新型注浆材料,提出“量-压、双控沉降”理念,实现了在饱和软土地层变形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跨越。除此之外,他还研发了造浆易、网结好和抑制分散性强的新型泥浆材料,研制了泥浆多级分离集成固控设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工程泥浆及渣土生态化利用。凭借这些创新突破,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第五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和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这所有的技术成果都是李鸿在隧道建设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实际成就的底气,但李鸿并不满足于此。如今,他正致力于关于盾构隧道结构全预制拼装工艺及相关装备的研发,以及盾构同步推拼大型模型试验平台的研制与试验工作。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他用坚定执着的信念与情怀,不断书写着盾构技术发展的新篇章。李鸿很清楚,身为一名隧道研究与建设者,未来的道路还有很长,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才能解决更多实际工程中的难题。“我希望未来能够为城市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李鸿说道。

猜你喜欢

盾构直径隧道
小直径双模式盾构机在复合地层中的施工应用与实践
云南:弥蒙高铁隧道全部实现贯通 弥蒙高铁最后一座隧道大庄隧道贯通
关于盾构增设吊出井与盾构弃壳接收方案设计
爱虚张声势的水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进击,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