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乃文化之源
2022-01-20覃仕国
覃仕国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作者:【英】菲利普·鲍尔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身体大部分都是水,占比达到70%;一个人不吃饭可以坚持一个星期,但是不喝水只能坚持三天……
当然,这都是常识。英国著名科普作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菲利普·鲍尔在《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一书中展现了另一面,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
水对人类如此重要,显然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水是打开中国历史和思想宝库的钥匙,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水这一媒介来讲述我们国家的政治史和文化史。无论是民间信仰,还是在官方正史中,水在中国神话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身边的一条河流、一座湖、一眼泉水,似乎都与某个传说或神灵有关。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黄帝在黄河中游建立了中华文明,但同时,他更像一位“水神”,可以翻云覆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华文化里,水的本质中蕴含着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信息,那就是社会的稳定性依赖于对水的控制:疏导它、安慰它,使得它有序,变“好”。这样一来,对水的治理就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一个成功的控制系统不仅有效,而且具有典范性,负责这一战略的人展示了其统治权。所以《孟子》中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使禹治之”。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有了大禹治水作为功绩,他赢得了“家天下”的政治遗产。
水能够代表人类本性与命运的变迁,它的这一能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传神的表达。“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就被称为“江河诗人”,留下了大量关于江河湖海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其情绪的变化有时起伏急骤,往往是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无缝衔接,让人目不暇接,给人变幻莫测之感。而流水的变动性正好成为这种感情的对应物,因此,李白在抒情时常常运用流水的意象。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认为杜甫的风格本身就体现了水的特点,认为其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平静下有激流,这是杜甫的诗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是一位外国友人在研讨水与中华文化关系。究其原因,是我们长期浸润在固有思想环境里,反而在感觉上有点迟钝,想不到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寻。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野来看“水”,一些观点就极具启发意义。比如,作者将“水”与中国关于“阴阳”的辩证思想进行了巧妙论述,认为男性代表山,山是永恒的,象征着空间;女性代表水,水是多变的,象征着时间。山往高走、水往低流,但它们又彼此依存。河流始于山脉,又塑造着山脉,这非常完美地诠释了男性与女性间的相处之道。
令读者意外的是,菲利普·鮑尔对水和中国绘画的深厚渊源也有深入思考。他认为,对于中国画来说,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又是最难画的部分之一,因为流水中不应存在让人分心的事物,必须一气呵成。菲利普·鲍尔引用《芥子园画传》中的一段论述,要做到“断而不断”,即必须“笔断气不断,形断意不断,若神龙云隐,首尾相连”。外国作者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这些地道的国人也感到汗颜,同时也倒逼我们去进一步体悟、传承、宣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编辑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