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党史》是传统长篇评书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复兴

2022-01-20杨鲁平

曲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评书党史创作

杨鲁平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助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田连元先生创作了现代长篇章回体评书《话说党史》。该节目已经录制40集,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和中央广播电台正式播出。

《话说党史》根据党史资料中的大事记,甄选出100件史实,编撰成百集系列故事,通过广电传媒平台,变换说、演、评、博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传播于社会大众。这个以艺术化讲述中国共产党党史开先河的创举,无论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深度,还是从艺术的审美角度审视,都有其特殊的现实、深远意义。《话说党史》是代表我们曲艺界同人向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同时,它是评书艺术与政治历史融合创编的首篇之作,将对我们新时代的曲艺作品创作,有直接的引领、指导作用,为评书、评话、故事及其他曲种打造主旋律题材新的经典,推出新的扛鼎之作,提供了一部学习借鉴的教科书式的范本。

历来,涉及重大政治历史题材的曲艺作品创作,业内有些人是有畏难情绪的。有人认为:曲艺,是接地气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生存于普通百姓之中,专注于表现芸芸众生的生活百态。家长里短,嬉笑怒骂,针砭时弊,以小见大是其典型的艺术特征。党史,则承载我们党的沧桑岁月,见证我们党苦难辉煌的发展历程,涉及多方面重要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史料真实、严谨不苟,具有权威定论性,禁忌随意编造发挥。所以,在舞台上单人表演为主,形式单一的曲艺,拟创作党史如此厚重的作品,从构架、容量到深度都难以驾驭完成。结论是:民间艺术小、快、灵,重大题材绕道行,更为稳妥。以至多年来,没有任何曲艺形式能将党史完整、系统地创演成作品,呈现于舞台。直到2019年,田连元先生首先成为林子外面的那棵树,勇于起步探索,以传统评书章回体形式,选择新时代的视角,创作出《话说党史》。

以辩证的观点审视,《话说党史》的问世,绝非偶然。它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艺术从量变到质变的行为过程。田连元出生于评书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苦练语言、身段基本功。年少,正式拜师学艺传统书目《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等,在三尺书台上打下了评书表演扎实的功底。成年后,被招入国家体制文艺团体,专业从事评书的创作表演。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入了党,被任命为业务副团长。他坚持认真学习、践行党的文艺理论、方针、政策,在演出业务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他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敏锐地关注社会政治导向,体察百姓文化需求,在继承传统书目基础之上,配合党在不同时期的宣传文化工作,不断创作革命历史题材,讴歌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的新书,如《虎穴锄奸》《追车回电》《欧阳海之歌》《梁上君子》等。进入新世纪,在全国道德模范基层巡演近16年的创作演出过程中,他每部作品如《英雄无悔》《英雄三兄弟》《好汉金汉》《明星采访记》等的创作思路、结构方式迥然各异,不断在艺术上挑战自己,突破创新。正因为田连元先生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党和人民有一颗赤子之心,内心具备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所以他创作评书《话说党史》,是偶然产生于必然之中。

田连元选定以传统章回体评书形式诠释党史,独具匠心。传统章回体评书形式,是由宋、元朝代讲史的“话本”发展而来,到明代中期趨于成熟,问世了四大通俗奇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明末至清初,章回体例正式形成,引发了文学双高峰经典《儒林外史》《红楼梦》。章回体长篇大书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之为“回”。每回开端以工整的偶句或单句作文字回目,概括本回故事内容一目了然,继后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故事段落整齐,叙事清楚,首尾相接,符合大众欣赏习惯,也便于读者、听众间歇欣赏。《话说党史》选择章回体形式,是对古代艺人讲史“话本”的历史传承,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了华夏传统文化特色,这是对祖先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话说党史》与传统评书讲史比较,有诸多不同点。传统评书讲史是演义,故为三分实,七分虚。故事历史背景是实,整体纲目构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描述则以虚构为主。因为传统书目是以商业娱乐演出为目的,艺人要在讲史“话本”演义中,加入大量宫廷争斗、凶杀篡位、嫔妃纷争、闺楼脂粉等猎奇情节,招揽吸引观众听书。

评书《话说党史》是七分实,三分虚。历史背景、事件、人物均以真实史料为准绳,因为这些史料是几代共产党人追求信仰、主义,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亡,建设新的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见证。所以,在原则限制中,作为载体的评书叙述故事,既要保证故事中诠释的党史内容真实、不走样,又要保证故事引人入胜、高质量的艺术化,这对艺术家的政治、艺术综合素质,思想把控、甄别能力,要求甚高,也与传统讲史“话本”有质的区别。

作为一名有思想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先生对艺术有着自己严肃的审美追求。他选择党史素材,总是紧紧围绕党内思想路线斗争激烈交锋的危难时刻,或是敌我双方殊死拼杀生死攸关的战场,在真理与谬误,坚守与背叛,胜利与失败,人物情感交织的高潮迭起中构思情节,设置“扣子”(即悬念),沿着故事的脉络线条,合理地发展到极致,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扣人心弦。

综上所述,田先生《话说党史》审美追求的严肃性,集中体现在其中每段故事的情节线,都是精心安排“扣子”的组合编排层层推进,而每一个“扣子”的设置,语言、动作的铺垫,绝不允许使用与情节发展、人物性格毫无相关的外插花式、插科打诨式、哗众取宠式的噱头取悦观众,游离主题,贬低作品的艺术价值。

田连元创作《话说党史》强调的审美逻辑是“真实即美”。说事、写人,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注重了解还原事件的真实过程,挖掘人物的真情实感。强调生活素材提炼出的艺术的真实再现。他的《话说党史》没有纯理论化的、宣讲式的政治论谈,听来不沉重不晦涩,作品通篇富有轻松友善的人文色彩,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性格、矛盾的展开,说书人娓娓道来,引导观众被故事情节吸引,在或悲或喜的情绪氛围中,逐步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对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人格精神的表现,产生内心的自我判断,悟出作者的寓意、传递的思想意识。在这里,没有概念灌输,没有说教宣讲,只有自我聆听,自我感受,自我判断。

虚构是艺术的本质,是转变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的重要手段,正因为虚构挖掘的是生活素材的本质,所以具有更高的真实性。田先生在《话说党史》中,根据真实的史料,充分运用自身的阅历、想象力、表现力,为听众、观众营造出艺术想象的空间。

在已经播出的40回中,例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突遇法国巡捕搜查,文件险被发现的细节;代表们转移至嘉兴租船打麻将做掩护,继续开会机智周旋的场景;毛主席秋收起义去安源途中遇敌,临危不惧,化险为夷的冷静对话;井冈山反围剿战役,朱德、陈毅等红军将领指挥若定,指战员们英勇杀敌的群雕形象;说书人在演播叙述中,刻画的人物血肉丰满,生动真实,场景渲染让人身临其境,悬念丛生,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说书人规定的场景之中,这就是艺术虚构之魅力。

在主要人物刻画方面,田先生塑造几位伟人的语言,采用了各地不同的方言饰音。摹仿方言的同时,并不追求原汁原味,而是传意不传真,分寸拿捏、点到为止,这也是业内一句古训——学者生,是者死。模仿历史人物像斯而非斯,人物就会有灵魂有神韵,避免表演的刻板程式化。田先生刻画塑造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众多伟人,性格各异,既有胸怀有智慧,又平实而普通,有常人的七情六欲,没有生硬标榜人物高大上的光环,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真实可信的形象记忆。其他众多当事人物出现,均采用普通话音饰,根据情节需要,赋予他们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让众生相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人物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一部长篇评书作品完成文本创作后,根据文学台本进行演出台本的二度创作(指排练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要进行口语化调整、文字改动、声音技巧的设置运用、形体造型编排等。《话说党史》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节奏迟急顿挫的处理,说表扣人心弦的悬念,排练起来难度很大,熬精力,耗体力。田先生年近耄耋,心理、体能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和考验,这种压力和考验,真正体现出田老在二度创作中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从评书表演的角度赏析,田先生在《话说党史》中,说、演、评、博的专业技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演播中,他的表演没有沿用传统评书开脸儿、赞赋、拨口儿、现挂等程式化的表演套路,淡化了台词的戏剧腔调,语言表达松弛自然,平实、生活化,让观众与演员之间消除了舞台距离感,就像面对面坐那听他聊天儿。这种艺术思想的突破到表演风格的转变,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以多元素的表演模式展现,挥洒自如不露痕迹。

田先生融合其他姊妹艺术的表演多元素,集中体现在根据不同剧情需要,说表、刻画人物,借鉴了影视台词、形体的表述方式。例如:何长工在长沙饭店里与叛徒周旋,以一盘儿红油肚丝儿为由,骗过叛徒走出包间儿,回身儿拿筷子别住门锁脱身,这段通过描述人物行为细节,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过程,就有很强的镜头感。

又如:故事讲述遵义会议召开的经过,对会议背景、会议代表抓重点介绍,“说”与“评”,穿插进行,为“演”做渲染铺垫。“演”,则突出刻画毛泽东发言,这个中心人物形象,将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意义,形象艺术地“演”了出来,让听众有如身临其境,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会议、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铭记在心。

评书表演,“说”“演”固然很重要,而评,则能画龙点睛,是评书的精神亮点。《话说党史》书中的点评、论评、引评,观点准确深刻,趣味高雅健康。

“说”“演”“评”又与“博”紧密相关,不可或缺,不可分割。为什么同样一部书,有人说得引人入胜,有人说得味同嚼蜡?这是说书人“博”的修养决定的。说书,除了先天语言、表演的天赋异禀,后天专业技巧的舞台实践,更多的是“功夫在书外”,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丰富自己。正如田先生所言:“博,是指社会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杂学知识渊博。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出言成趣,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这是一名演员从艺终身修炼之目标。《话说党史》是典型的人保活的作品(业内行话,“活”即作品),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有满满的文化自信,才能端得动这块活。《话说党史》播出后,受到全国广大听众一致好评,很多单位学习党史,就听田连元的《话说党史》,足见田先生深厚的“博”的艺术造诣,《话说党史》获得赞誉非一日之功。

纵观当前,全国曲艺作品的创作,主旋律、歌颂体的有深度的精品节目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出现的瓶颈和难题主要集中在处理不好素材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就是如何将这些历史的、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国家英雄、道德模范的原型人物和事迹,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让他们光环笼罩的高大上的人物形象,还原为有血有肉、普普通通人的本色,让他们的境界、思想、言行,都在平淡的生活细节之中折射出来,真实感人地再现于舞台,这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素材的真实是为艺术的真实服务的,宣传歌颂的最终目的是完美塑造、流芳千古。《话说党史》,追求的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统一,所以,令人可信,征服了观众和青年朋友。

田连元先生是从艺人到演员,从演员到艺术家,再从艺术家到艺术大家,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的艺术理念、艺术才华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过程。我以为最根本的,是因为指导思想的成熟自信而改变了行为和形象,评书《话说党史》标志着“德”“艺”产生了质变和升华。田连元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研讨,特别是中青年曲艺作者和演员们,都会从田先生的评書创作、表演艺术经历中获得启示和借鉴。我们的曲艺创作表演需要传承,继承传统的艺术精华,我们更需要复兴,即发展创新。让评书艺术在青年朋友们的簇拥下,走向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田连元先生以习总书记讲话为指引,在艺术之路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学习榜样会形成群体,群体会凝聚成力量,我们期待中青年演员们学习田连元先生坚定文化自信,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探索创新中的不可知性,在评书艺术的复兴之路上,创作出新的精品力作,涌现出新的田连元式的艺术人才。

(作者:中国曲协评书艺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评书党史创作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Jazz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