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会悟的灶台

2022-01-19尹洁

环球人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达陈独秀

尹洁

王會悟(1898年—1993年)

这是一处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西式联排房屋组成的弄堂,合围起来又带着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青砖墙壁、红砖门框,弄堂门口恰似一个中西合璧的石头牌楼,上面写着三个大字——辅德里。

辅德里625号(今上海市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有三重身份——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与妻子王会悟的家。

1921年4月,李达与王会悟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之后搬进了位于辅德里625号的房子,1922年11月离开。在这里,李达筹备中共一大、创建人民出版社、创办上海平民女校、发动工人运动、参加中共二大……王会悟作为他的伴侣、同志和助手,做了大量辅助工作。

“怎么办?我想法子”

辅德里625号是两层立帖式砖木结构房屋,一楼是客堂、楼梯间和灶间,加起来的面积有60多平方米。

“灶间是老上海石库门里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同时也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玮对《环球人物》记者介绍。目前纪念馆一楼的灶间是按照当年的状态复原的,里面有王会悟烧饭的灶台,灶台旁堆满了稻草和木柴。

“灶间的楼上就是李达、王会悟的卧室兼书房,也是由李达创办的中共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的原址。”尤玮说。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其他革命理论书籍是非法的。为了安全,李达夫妇把重要文件、印刷器材藏在灶台旁边的柴火堆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把印刷物放进灶台里烧毁。

在这种环境下,李达仍然翻译了大量革命理论书籍和文章,包括《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等,并撰写了《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之解剖》《五一运动》等文章。短短一年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几种革命理论书籍。除了译注书稿外,编辑、付印、校对、发行都由李达承担。

1921年春,李达、李汉俊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当年7月在上海召开一大。为了保证大会如期召开,李达、李汉俊给各地中共早期组织寄信、寄路费。但开会地点选在上海哪里、代表们的食宿如何解决、安全如何保障等问题,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安排。

李达把这些事情交给了妻子。一方面他相信王会悟的能力,另一方面,女性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引起当局和探子们的注意。

果然,在艰难的条件下,王会悟把繁琐的会务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从小经历的磨难和早早进入社会的历练,让这位外表斯文柔弱的江南女子拥有强大而坚韧的内心。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怎么办?我想法子。”

在会议地点的选择上,王会悟建议就在李汉俊的住处开会。当时李汉俊住在兄长李书城的一处公寓里,位于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也是一处石库门建筑,相对比较安全。李达和李汉俊都同意了王会悟的建议。

左图:年轻时的李达。右图:建党初期,王会悟在上海的留影。

代表们住宿的地方,王会悟则想到了博文女校。她与校长黄绍兰是老熟人,而且博文女校距李汉俊的住处很近,代表们往返非常方便。当时正值暑假,学校里房子空着,王会悟找黄绍兰一说,事情就成了。

代表们陆续抵达上海后,王会悟逐一安排了住宿。她还买来芦苇席铺在地板上,可供代表们休息,又安排了一个熟人负责做饭兼门卫。看到来自湖南的代表毛泽东个子高,王会悟用板凳和木板帮他在靠西的房间里搭了一张“大床”。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李汉俊的住处正式召开。开始几天很顺利,但7月30日晚,因有外人闯入,会议被迫中止,部分代表转移到陈独秀的寓所里商讨对策。大家的意见很统一,开会地点要改。

王会悟曾回忆:“上海已不能开会了,到哪儿继续把会开完呢?代表们的意见不一。我想到我家乡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就建议到南湖去包一个画舫开会。”代表们商量后,同意了这个意见。

王会悟作为具体安排事务的工作人员先行出发。到嘉兴后,她去鸳湖旅社租了房间,作为代表们歇脚之处,又托旅社代雇一艘中等画舫,要了一桌饭。开会前,王会悟还出主意,让代表们带了一副麻将牌。上船后,代表们以打麻将为掩护继续开会,她自己则坐在船头放哨,一见有船划近,就敲舱门,提醒大家注意,直到会议顺利结束。

抱着女儿站岗放哨

1922年,中共二大会议筹备期间,在开会地点的选择上,中央局更为谨慎。经各方权衡,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地点就选在了李达和王会悟的家(二大共举行3次全体会议,其余两次的会址因历史久远而无从查考)。

1922年7月16日,二大在李达和王会悟的家里正式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人(尚有1人姓名不详)。他们代表着全党195名党员。

尤玮对记者介绍:“辅德里的房子差不多同一样式,与会代表只要进出迅速,外人不易辨别是哪家、哪扇门,而且各家还有后门,撤退方便。另外,我党创办的平民女校正对着李达家后门,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便于疏散,旁边的小弄小巷四通八达,也容易隐藏。当时李达、王会悟夫妇的大女儿出生不久,往来道贺的友人络绎不绝,也是一种极好的掩饰。加上公共租界不愿多管本地杂事,军阀当局也不便到公共租界来,所以这里相对安全。”

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二大以小组讨论为主,每次全体会议都要更换地点,小会则基本安排在党员家中,最后将各组意见汇总,再由大会决议。

王会悟曾回忆,二大召开时没有正式布置會场,现场比较朴素简陋,就是加了几张凳子,两只柳条箱放在窗口,上面铺一块布,当桌子用,“他们持续不断地开会,下楼吃饭的时候也在饭桌上讨论会务”。

会议期间,王会悟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李心田站在弄堂口,装作与人闲聊的样子,实际上是在望风。

短短8天会议,二大收获了很多成果,包括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一次制定了《党章》,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等。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由陈独秀领头起草。据张国焘回忆:“起草一个政治宣言确是这次大会唯一重要的任务。我和蔡和森又推陈独秀先生为执笔人。他花了约两天的时间起草好了第一次的初稿,提交起草委员会讨论。起草委员会又连续开了好几次会议……通过了我们所提出的宣言草案。”

宣言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指明了党的最低纲领。宣言也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又指明了党的最高纲领。至此,中国革命的形势向着更清晰的道路前行。

“如果不是她,我们可能都被捕了”

浙江省桐乡县是王会悟的故乡,在位于乌镇的王会悟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些她的遗物——年轻时穿过的旗袍、用到破损的手提箱、泛黄的笔记本、读书看报时用的眼镜……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一些女性开始意识到,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会悟的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王氏家族在乌镇世代以教书为业,很受乡邻敬重。王会悟6岁时便进入父亲的私塾读书。因为颇受家中长辈的宠爱,她也避免了裹足的厄运。当时街坊四邻曾议论:“王家闺女大脚,像网船姑娘,长大后怕没男人娶。”王彦臣听说后却坚定地说:“不要紧的。”

辛亥革命前夕,王会悟已经在私塾里感受到社会上除旧布新的气息。一些追求进步的男性开始剪掉辫子。一次,她在大街上遇到返乡的沈雁冰(即作家茅盾),二人既是亲戚又是儿时同窗。看到沈雁冰已经剪掉了辫子,王会悟直率地问:“你在乌镇也这副模样,不怕被人在背后指骂吗?”沈雁冰则看了看王会悟的脚,说:“你不是也没有裹小脚吗?”两人相视而笑。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外景。

左图:王彦臣和女儿王会悟。右图:在湖郡女校上学时的王会悟。

1910年,王会悟前往嘉兴女子师范学校求学。第二年,王彦臣因诉讼蒙冤,被发配关外,后虽获释却大病不起,最终客死他乡。王家至此家道中落,生活变得十分窘迫。王会悟的学业被迫中断。

回乡后,为了生计,年仅13岁的王会悟在自己家里开办了一个私塾,只招收女学生。业余时间,她还做刺绣、织毛衣等手工活,帮母亲补贴家用。

受过新式教育的王会悟讲课耐心又生动,乡亲们口口相传:“小王先生教得极好,跟老王先生一样。”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家里坐不下了,王会悟找到附近寺庙的师太,借用了最大的一间殿堂做教室。这是桐乡县第一所女子学堂。

学堂有了名气,麻烦也接踵而至。由于王会悟宣传婚姻自由、反对养童养媳,并鼓励学生剪辫子、破除缠足等陋习,引起了镇上保守乡绅的极大不满。他们说“教书是男人的事,女人教书是抢了男人的风头”,就联合起来向当地教育部门施压,并对学生家长进行恐吓,导致学生人数日益减少,最后学堂被迫停办。

1917年,王会悟到湖州教会学校湖郡女校攻读英语。在那里,她看到了《新青年》杂志,被其中倡导的妇女解放思想深深触动,便尝试着用白话文给陈独秀、恽代英写了信,表达自己追求自由民主的想法。陈独秀回信夸奖她“有胆识”,并说“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都影响到教会学堂了”。

1919年,王会悟结束了在湖郡女校的学业,经沈雁冰介绍来到上海。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负责人、黄兴夫人徐宗汉的安排下,担任该联合会的文书职务,第二年便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由于工作关系,王会悟时常出入陈独秀寓所,在这里遇到了刚从日本回国并寄住于此的李达。两个年轻人因志同道合而互相吸引。

王会悟曾回忆,在热恋和蜜月期间,她和李达除了谈情说爱,还谈理想抱负。在讨论入团(王会悟因工作需要始终没有入党)和建党的初衷时,李达谈论最多的是三条:一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要改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状态,李达认为富豪一顿饭钱等于老百姓一年生活费是绝不合理的;三是要建设一个民主共和的社会主义国家,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整个民族变得文明富强。此外,王会悟又补充了两条:妇女解放,男女平权;有限政府,人民监督。

当时还没有官方意义上的普通话,大多数人的乡音都很重。王会悟的浙江方言遇上李达的湖南方言,有时无法理解彼此的意思,于是两人便经常写在纸上进行交流,王会悟称之为“笔谈恋爱”。

1921年4月,在陈独秀夫人高君曼的见证下,王会悟与李达在位于上海法租界的陈独秀家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不久后,他们便搬入了辅德里625号,正好赶上筹备中共一大。那段时间,李达担任中共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事务极其繁忙,有时工作到快天亮才上床休息,根本无暇顾家。王会悟承担了全部家务,悉心照顾李达的生活起居,并帮助他校对、誊抄文稿。为了补贴家用,她白天还在上海蒲柏女子学校任教。

1986年,王会悟与小女儿李心怡在一起。

1922年底,受毛泽东邀请,李达与王会悟带着女儿离开上海,到位于长沙的湖南自修大学工作,暂住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家里。毛泽东向杨开慧介绍王会悟时说:“一大召开时那么危险,如果不是她,我们可能都已经被捕了。”

在之后的岁月里,王会悟一直致力于妇女解放事业。1945年9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还单独接见了她。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来到北京,在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工作。这个机构被撤销后,她申请离职休养。

桐乡人民广播电台的退休记者柏春,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多次采访王会悟,他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当时她住在北京建国门外的一座居民楼里,穿着朴素的旧衣服,和普通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她仍然带着桐乡口音,首先问我家乡有什么变化,乌镇怎么样了,然后渐渐聊到一大召开时的情形,讲到去嘉兴南湖开会的事情。她从没向国家提过任何要求,那一代人是只有奉献、没有索取的。”

晚年的王会悟左眼失明,仍每日用放大镜读书看报,直至1993年在北京逝世。她一生未曾身居要职,但她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很多人眼中,她是没有入党的共产党员。

王会悟(1898年—1993年)

浙江桐乡人。早年在上海女界联合会任文秘,1921年与李达结婚,参与了中共一大、二大的筹备和保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

猜你喜欢

李达陈独秀
“野马少年”练武上春晚
“坏小孩”C位上春晚:“差评”老爸爱意深藏
同学李达
陈独秀的三位夫人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为何玩失踪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
傻哥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