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西浜村 像昆曲一样慢下来

2022-01-19

优雅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社音律玉山

改造后的昆曲学社和乡村工作站,完美地融入村落之中,为这个曾经荒废的村落注入了新的生命。

随着昆山城市的发展和扩张,阳澄湖畔的很多村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走向城市。位于昆山市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西浜村也逐渐衰落。这里曾是当年玉山佳处的北界,百戏之祖的昆曲便诞生于此。如果西浜村一旦消失,这些历史将再无可鉴。为保留这份文化记忆并复兴乡村,当地政府决定在此新设一座“昆曲学社”,以重建西浜村传统昆曲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的再生加强村民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更多昆曲人才,实现昆曲还乡。

凭舟看舞,踏影寻歌

昆曲学社选址位于村口已经坍塌的四栋农院。为使农院重获新生,需要重新织补缺失的乡村肌理,并通过这种修补,将600年前的诗情画意、曲调音律一并植入学社,注入本属于这里的血脉,从而传承昆曲文化。

改造前,通过研读数百首《玉山雅集》诗句,归纳其描述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并结合现代建筑的手法,再造古时中国文人的文化生活场景。其中,诗词中所写二十四佳处中的“读书舍”是玉山佳处核心建筑群中的西侧小室。有诗云:“舍前有修竹,舍后有芙蕖。掇莲置豆,清风当座隅。倦来聊掩窗,步出临前除。”根据此意境,昆曲学社将原有河道的布局与四个院落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前有竹林、后有芙蕖的空间布局,透过窗户可以看见浮于水面的荷花,渔舟在远处沿着小河荡漾的清风画卷。

昆曲学社对昆曲音律的运用表现在竹元素的使用上。内院周边的竹廊采用间距不等、长短相同的竹子,为了体现昆曲唱腔上低回婉转、余韵悠长的特点,每根竹子的间距根据昆曲《牡丹亭》的音律,以80毫米为最小单位,分为80~480毫米六个等级。昆曲的音律高,则竹间距大,反之则变小。竹墙的疏密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隐约透出背后的情景。光透过竹墙摄入走廊内部,形成间距不一的影子,游人可以踏着竹墙的影子,找寻心中的“游园惊梦”。

临河的舞台,经常会有昆曲公益演出,人们可以坐在河对岸的石台阶上,欣赏名家名角的折子戏,体味江南韵味的雅致生活。

昆曲学社不仅仅只是一所戏校,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和交流昆曲,使昆曲文化得以鲜活传承。赏昆曲,关键在于听和看。听的魅力在于闻声而不见人,循声而去,周折几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墙”成了学社的重要设施。在改造过程中,将所有院落的墙连接在一起,形成或高或低的变化丰富的视觉观感,再结合曲折蜿蜒的院内布局,让从村口寻声而来的人,必经几番周折才能找到曲音之处。为增添寻声的乐趣,靠近路边的三个小院均设有双层花墙,帘幕重叠之间,或似有人影婆娑,细细看去,可能只是院中竹簇树影,随风摇曳。观看昆曲在于不同情境里的不同体验:可以泛舟河上,边吃酒品茗边赏昆曲韵律声声;可以坐在台下翘首摇扇地观赏,眯缝着眼醉入佳境;可以坐在院内静气凝神地看,此时的后台变成了戏台,而戏台便成了墙外的后台;或是坐在用砖、石头砌成的坐席上,隔河对望,以白墙灰瓦、竹林曲径为天然背景,欣赏一出精彩绝伦的昆曲大戏。

建筑造型嚴格尊重原有村庄肌理,但材料与细节构造更符合当代生活需求。

建筑下的江南情怀

昆曲学社落成后不久,旁边的一座院子因户主进城居住,被空置出来。有人建议将老房拆除,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将老房子改造成乡村工作站。驻场团队需要较大的工作空间,于是采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策略,用大屋面将院落覆盖起来。房屋南侧保留着一处小小的院落,为了提高采光,采用了双层花砖墙。房屋西侧是一个敞院,用于放置闲置农具。建筑内部则采用全新植入的设计方法,二楼的旧走廊变成了工作台,新建的厨房上方是一个开沙龙的小剧场。

如今,改造后的昆曲学社和乡村工作站,完美地融入村落之中,为这个曾经荒废的村落注入了新的生命。西浜村这种基于原有农房精细改造的方式,折射出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至今很长一个阶段,“快”是衡量进步的标准。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一切都讲效率,“慢”则代表落后、代表过去。然而与此同时,“慢”似乎又从未被彻底丢掉,总有一双手远远地描绘着一个慢的理想国。于是有人回味“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有人在时代的洪流里转身走向另一个分岔路,选择去过另一种慢人生。

夜幕低垂,一场美轮美奂的昆曲表演在学社拉开帷幕,村民们和游人纷纷前来观看,每个人都流露出不同的心境,仿佛回到了数百年前清雅闲庭的玉山草堂,文人雅士正对酒当歌,溪头巷尾,昆曲之音,萦绕不绝于耳。

猜你喜欢

学社音律玉山
深化微观党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外国语学社研究》
月季盆景欣赏(二)
月季盆景欣赏(一)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中国新诗格律研究
新年献辞
附式石盆景欣赏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厦门市同安丰翼美术学社日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