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大好声音 传播正能量
——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新闻评论作品为例

2022-01-19王伟民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时评苏州

王伟民

新闻评论是城市党媒的一面旗帜,是弘扬主流声音、传播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武器。多年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苏报集团)始终把新闻评论放在突出位置,下足功夫。不仅在《苏州日报》头版适时配发社论以及评论员文章,而且在第二版开设了“新苏时评”专栏,还在每周二至周五固定推出4个“时评”专版。再加上“引力播”客户端“时评眼”、微信公众号“苏州圆桌”“思想+”理论月刊等,组成了一个放大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的新闻评论矩阵,让新闻更有分量。

一、坚持守正创新,修炼“内功外功”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守正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舆论环境纷繁复杂,迫切需要强化城市党媒的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城市党媒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通过评论旗帜鲜明地亮明立场和观点,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和特点,不断推动评论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牢牢占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城市党媒的新闻评论作品如何做到守正创新?

1.城市党媒评论员要践行“四力”,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评论。“脑力”“笔力”考验的是新闻评论员的“内功”,体现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个人理论修养提升,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在重大原则上敢于发声,同时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观察与思考,注重对评论产品写作技术技巧的创新研究,从而写出高质量评论作品,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脚力”“眼力”考验的是新闻评论员的“外功”,体现在要深入基层,前往现场,写出更加有血有肉的新闻评论作品。新闻评论绝不能高高在上,而应当带有真情实感,让群众喜闻乐见,产生共鸣。基层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只有以群众视角看问题,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写出更加丰满、更有思想的新闻评论作品。近年来,苏报集团依托“苏报智库”品牌,大力推动评论员队伍下基层,察民情、知民意,彰显党媒评论的民生情怀和人文高度,写出不少“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评论佳作。

2.要顺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做好新闻评论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坚守党报舆论阵地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媒体领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评论传播矩阵,才能取得最佳传播效果。2021年4月,省有关部门强调新闻评论应当注重形式创新,减少纯文字评论推送比例。在新媒体领域,不能局限于原来普通的漫画和视频,需要更多长图、主播出镜评、组合漫画评。这就要求新闻评论作品不断加强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尽快找到适合受众的表达方式。

那么,城市党媒的新闻评论如何做好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扩大受众面,增强影响力?苏报集团评论理论融媒中心探索和实践的主要方向是融合创新:线上和线下联动,打通传播平台。比如,《苏州日报》“时评”版面上的评论文章,及时通过苏报集团“引力播”App的“时评频道”联动推送,还通过“学习强国”苏州学习平台择优以“新苏时评”的专栏推送,实实在在增加了每篇评论文章的阅读量、点击量。与此同时,还将评论作品转化成短视频产品,创新传播形式、增强传播效果。比如,根据评论文章《别误读快递行业的“高收入”》(2021年3月26日《姑苏晚报》)制作出的抖音短视频产品,短时间就获得了近万阅读量,增值效果十分明显。

二、加强选题策划,答好“现实之问”

新闻评论“功夫在诗外”,在选题策划时需要基于观察与思考积累基础之上的洞察力、判断力,才能让新闻更有分量。《苏州日报》“时评”版选题策划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将宏大主题具体化、可视化表达。每周刊出的4个“时评”版,紧扣的都是热门话题,视角独特、观点精当、内容扎实,因此都很有“营养”,能吸引看过相关新闻的读者继续阅读我们的评论。

以2021年7月暴发的一轮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为配合好苏州市委、市政府做好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工作,苏报集团评论理论融媒中心迎难而上,自加压力,呼应新闻版面上的鲜活新闻,在“时评”专版上开设了“狠抓‘头等大事’全面激活疫情防控机制”专栏,依托对疫情防控的观察与思考积累,以及对苏州防控工作的动态要求,踏准节奏,吃透精神,从8月3日到8月24日,相继刊发了《扛起责任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优化预案 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精准施策 让疫情防控落到实处》等近20篇评论,向全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最强音,其丝丝入扣、令人信服的前提便是平时观察与思考的深厚积累。

此外,继承党报评论写作的严谨传统,在精选新闻话题、做好选题策划的基础上,苏报集团评论理论融媒中心要求评论员遵循小切口、接地气、摆事实、讲道理的“章法”,起承转合坚持“规矩”:开头怎么写,主体的结构怎么搭,如何收尾等都有板有眼。比如,《苏州日报》时评版2021年4月16日A06版共5篇评论,外加1幅漫画。其标题分别为《问需于企 实效检验才能打造“最优”》《巧用资源 让劳动实践阵地多样化》《苏州脱口秀市场不妨试着撬一撬》《期待“捡跑团”带动更多人》《写好“三言”文章推动党员冬训攀新高》,以及漫画《二手手机交易 要当心!》。很显然,这些新闻评论所走的“技术路线”全部都是实打实的,所要回答的都是现实之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苏报集团网络评论产品坚持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比如,《“一失”全无,织密春节期间防疫网》(“引力播”App“时评眼”栏目,2021年1月20日),文章从2021年苏州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切入,整个评论的展开围绕的是回答“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才能避免“一失”全无。尽管是一条网络评论,但写作的过程同样下足功夫。

三、加强制度规范,避免“脱实向虚”

当前,部分新闻评论作品出现了“脱实向虚”的不良现象,即脱离传统的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引导舆论的“实”,转而走向了空喊口号的“虚”。

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主题提炼虚化。停留在目标要求和认识论层面,强调某项举措的重要性、必要性。比如,《人人出彩技能强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等,受众一眼就能“看透”全文,估计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展开阅读。二是内容组织虚化。“让新闻更有分量”是新闻评论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内容组织过程中,理当下功夫深挖,评出新闻背后的东西,而“脱实向虚”的做法,就难免让评论的内容变成泛泛而谈。三是论述过程虚化。比如,一篇关于乡村振兴主题的评论,主体部分是这样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留根,让现代农业生机盎然;在希望的田野上添景,让乡间田园风景如画;在希望的田野上铸魂,让乡村文化繁荣发展……遣词造句不可谓不用心,思想情感不可谓不深沉,但摆事实、讲道理的功夫显然很不够,难以给予基层方法论层面的启发。因为,对于基层来说,到底应当怎么做、往何处发力,才是更加需要的。

新闻漫画《推广遇难题》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新闻评论的“脱实向虚”现象,势必损害到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苏报集团评论理论融媒中心注重把评论写作的制度规范、过程管控放在突出位置。针对主题提炼虚化、内容组织虚化、论述过程虚化等“虚火上升”现象,苏报集团评论理论融媒中心加强选题组织策划、生产流程管控、评论员业务培训,通过全链条把关,努力让新闻评论产品小切口、深挖掘,摆事实、讲道理,小中见大,以实论虚,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引领性。同时,相继制定了《苏州日报时评版生产流程规范》《苏报网络评论的发稿流程及相关要求》等规范,分别对选题环节、写作和编辑环节、总监审稿环节等做出了制度性安排。比如,《数字苏州 企业“两化”转型路在何方?》(《苏州日报》2021年1月12日),文章的大背景是苏州要打造“苏州制造”品牌,苏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全面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进而建设“数字苏州”。如果“脱实向虚”,那么这篇评论的主题完全可以更加高亢、更加煽情,但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喊口号,而是“扎硬寨、打死仗”,以小切口破题,针对现实中基层企业最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企业“两化”要有激励有实效,力争“改而有利”;二是企业“两化”要有方向有方法,力争“改而有道”;三是企业“两化”要有空间有支撑,力争“改而有序”。很显然,这篇新闻评论的重心放在了“费劲”的方法论层面,紧密联系实际,回答好了“现实之问”: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两化”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实现?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观点清晰、议论深刻,写出了高度、深度和锐度。

猜你喜欢

时评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园林之城——苏州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党建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