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每一个充满力量的瞬间
——《泉州晚报》摄影作品《昼夜奋战 抢救生命》分析

2022-01-19张九强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泉州救援

张九强

总有一些灾难让人猝不及防,总有一些瞬间让人铭刻肺腑。

2020年3月7日19时许,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常泰街道南环路欣佳酒店发生坍塌事故,经查被困人员71 人。经过112 小时的救援,至2020 年3 月12 日11 时15 分,现场搜救出受困人员71人,死亡29人。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说实话,在现场我每次举起相机,按快门的手指都是颤抖的,取景框都是模糊的,尽管《昼夜奋战 抢救生命》的组图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但至今我依旧希望这一切不曾发生,因为相比捕捉到这种突发事件,我更盼望岁月静好、平平安安。当然,凡事都没有“如果”可言,作为记者能做的就是在客观事实中去发挥自身最大的主观能动,做好记录者、传播者、推动者、守望者的使命角色。

快!再快一点!

时效对新闻的意义不言而喻。有别于文字报道的可重构性,新闻摄影必须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最快速度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因此,从业以来,我始终保持着相机不离身的习惯,哪怕如今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已经非常强大,我依旧是“人在相机在”,哪怕是有时候下班去学校接孩子,我也是背着相机。自从学会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后,我更是长期在车后备厢中备着两台航拍无人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习惯,让我每次在得知新闻线索后,都能第一时间直奔现场。

《昼夜奋战 抢救生命》组图

记得欣佳酒店事故发生当天,是我从正月初三出门到泉州定点医院等阻击疫情第一线采访拍摄40天来第一次回家。当时,刚进家门的我正抱着女儿和儿子一起玩游戏,一个好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是鲤城区一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定点酒店发生坍塌,得知消息后,我即刻告别刚见面的老婆孩子,直奔现场。

事故现场无疑带给我巨大的震撼,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中,来自全省各地的消防员、医护人员、专业救援队和民间志愿者以及无数平凡如你我的普通群众所凝聚释放出的大爱力量!人无分男女、时无分昼夜,前方是不抛弃不放弃分秒必争的破拆救援,后方是不吝惜不余力倾尽所能的保障后勤,周边群众甚至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煤气灶都搬到空地上,只为能让轮替下来的救援人员吃上一口热饭。

面对这么多值得捕捉记录的场景,该如何入手?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疫情工作中明确指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有几十条生命被困在残垣断壁下,我们来不及悲切、来不及感动,大家心里想的就是“快!再快一点!把人救出来!”生命至上,我果断地把镜头专注于每一个最前沿的救援场景上。所以在《昼夜奋战 抢救生命》的组图中,我没有时间去更多地观照那些暖心感人的场景,而全部都是展现分秒必争的救援瞬间。

近!再近一点!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出自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摄影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为了能够近距离拍摄救援瞬间,我严格按照现场指挥规定,穿着全套防护服,佩戴相应的安全防护器具,在确保自身安全和不影响救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抵近拍摄。但是,毕竟倒塌的楼体不同于一般的场地,我深知决不能光顾着“抢画面”,而引发其他意外,因为如果任何一步盲目前行,都有造成局部二次坍塌的可能性。所以,我及时地拿出了平日备在车上的无人机,采用低空航拍的方式,获得了许多俯视角度的“近景照”。

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所谓的“近”不只是空间上的“抵近”,也包括时间上的“贴近”。故此,从3月7日到3月9日,我连续三天两夜没有合眼,没有离开现场。从黑夜到白昼,我拍摄下了几乎每个时间段的近千幅照片。《昼夜奋战 抢救生命》的组图,就是拍摄于事发当晚到次日白天。

除此之外,“近”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通过摄影记者的镜头,能把读者受众带“近”现场,让他们能有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感受。这就要求摄影作品除了空间时间上的“近”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动态营造感。在欣佳酒店事故中,由于现场救援的需要,除了救援人员是不能进入救援区域的,但是大家心里都很迫切想知道救援进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摄影记者通过镜头,让大家近距离直击现场。为此,我在拍摄时就格外注意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譬如突出夜间搜索救援的灯光、切割机迸射出的火星、救援人员手把手将受困人员抬出来等一些动态感较强的画面,让静态的照片尽可能地彰显出呼之欲出的动态感,这样就能拉近读者受众与现场的距离感,让人们通过这些照片,就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

全!再全一点!

现如今是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成了大多数人接收信息的第一窗口。因此,欣佳酒店事故发生后,我们泉州晚报社除了通过纸媒版面进行报道外,更是在第一时间就通过涵盖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以及各平台视频号在内的融媒矩阵进行滚动直播式的全面报道。《昼夜奋战 抢救生命》这组照片,就是通过“泉州通”新闻客户端刊发的。

事发当夜,包括我在内的报社几名摄影记者已经拍摄到了夜间救援的第一手照片,并实时通过报社融媒矩阵有序刊发,但同时由于事发突然,碍于夜间拍摄与救援工作的实际,这些照片相对来说角度都比较单一,也没有白天的救援场景。为了能够更加全景式、全时段地展现救援现场,我及时与后方新媒体中心编辑沟通,并拍摄一组覆盖白天黑夜,全场景多角度组照的采编构想。于是,我一边抓紧拍摄,一边处理照片回传,尽可能拍一些更多角度、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最终形成了这组由八幅照片构成的组图。

当然,除了照片以外,我们在现场的记者们也传回了大量包括视频在内的信息,为的就是能够更全面地报道救援现场与进度。在完成现场救援后,我也与同事们一起,继续关注相关后续事宜,泉州晚报社旗下各媒体平台也严格遵照新闻工作相关要求与新闻规律,全面客观真实地对该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报道,切实承担起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张九强(穿防护服者)在欣佳酒店事故救援现场采访拍摄(陈智富 摄)

回顾这组照片的创作过程,我觉得就是我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忠诚于使命的践行,就是我们泉州晚报社作为主流媒体的担当。我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手握钢枪保卫国家。如今我是一名新闻记者,手中的镜头就是我的“枪”,我同样要用它来守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经常用“鼓与呼”来概括媒体人的工作,也就是要给全社会加油鼓劲,要把正能量更广泛更有力地传递弘扬起来。尤其是在一些突发的灾难事故面前,就更需要我们去捕捉那些让人充满力量,给人在困境中以希望的瞬间,进而凝聚激发出众志成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与合力!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泉州救援
泉州
紧急救援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3D打印大救援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