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视角下大理市海东新区山地城镇建设敏感性因素分析

2022-01-19尹一帆胡多才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理市海东洱海

尹一帆,胡多才

(1.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山地城镇化是加快山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山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1]。云南省山区和半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94%,而平坝区仅占6%,全省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平坝区域,可供建设和耕作的土地资源相对不足[2]。山多地少的特殊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决定了云南省只能走适度开发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发展少量山地城镇的道路,目的在于破解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3]。为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保护洱海西岸优质耕地和洱海流域湖光山色,大理市城镇化建设聚焦海东山地城镇开发,在制定规划、海东开发、海西保护、城镇上山、工业上山、项目上山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然而,近年来随着洱海周边房地产过度开发、旅游无序发展等难题的出现,催生了生态环境问题,大理海东新区面临全面停止开发,为洱海保护让路的困境。但是,大理市海东片区地理环境优越,低丘缓坡资源量大,是大理市围绕洱海保护进行山地城镇建设的重点发展区域[5]。因此,选取此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建设敏感性因素分析,为协调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与城镇化、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以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使命[6]。

1 区域概况

海东新区位于大理市东部,东邻宾川县,南起凤太路,西临洱海,北与洱源县和鹤庆县相接[2]。海东新区规划建设区紧接洱海,规划建设面积140 km2,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建有大理州机场和满江片区规划建设的仅次于昆明的云南第二大高铁枢纽中心,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图1)。大理海东新区拥有丰富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区域内无基本农田,林地和耕地为主要农用地类型,有利于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开发[5]。但该区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大片岩石裸露,常年干早少雨、土地贫瘠,立地条件差,也是洱海流域生态绿化的重点攻坚区域。

图1 大理市海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

2 建设敏感性因素分析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洱海流域区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敏感区。近年来随着大理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洱海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洱海流域的系统保护与治理成为解决洱海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7]。为更好地控制和保护洱海流域,海东新区山地城镇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地形地貌、水环境、人文环境、开发建设等诸多因素,特别是洱海生态保护安全格局的塑造要求特别高,因此,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需要科学论证[8]。

2.1 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分析

海东新区总面积14 000 hm2,森林覆盖率30.57%,明显低于大理市森林覆盖率39.5%。区域内主要植被有云南松、柏木、桉树、车桑子等,群落和林分结构单一,以次生植物为主,地带性植被多以孤立木或残余成分分布,天然林比例较低,工程造林多为低质低效林,森林生态效益低。海东新区因地处洱海流域东部面山区域,立地条件较差、土壤极度贫瘠、石漠化程度高、山高坡陡、人为干扰严重、土壤侵蚀量大、干旱缺水、保水保肥力差、大风天多、土壤腐殖质含量低、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植被覆盖率低、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洱海面山绿化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洱海流域东部面山已从原来以扭黄茅、旱茅为主、小石积等灌草型植被体系,提升演替为以车桑子为主、圆柏等乔灌型植被体系,但目前的生境状态仍无法通过自然演替恢复到地带性植物的高级群落结构水平。而且依靠人工和自然演替的结合,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尤其是该区域较为干旱,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空气湿度较低,生境条件差,如果植被遭到破坏,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以海东新区14 000 hm2规划建设面积计算,占用林地4 280 hm2,占用灌木林地等其他林地2 803 hm2,将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和生态效益带来巨大挑战。虽然可以通过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弥补,但不可能达到原生状态,森林生态效益将受到巨大影响。

2.2 地形地貌限制因素分析

海东新区地理位置特殊,基本以山地地貌为主。区域内地形、坡度变化大,平均坡度在20°以上,局部地形破碎。采砂厂开发后难以恢复原地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属于洱海流域自然生态敏感区,作为城镇建设区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在原地貌基础上进行人工切坡、坡顶增载、坡地建筑等不当的利用方式或过高的开发强度,会使坡地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导致崩塌、滑坡等危害,而且会花费较大的成本,在景观美学方面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从地形地貌来看,区域不适宜大面积进行山地城镇开发建设。

2.3 水环境因素分析

海东新区虽然紧邻洱海,但水源仅有龙王庙箐和向阳大沟,年降雨量较少,所以整体区域水资源匮乏。城镇开发在污水排放和水土保持方面影响较大,最为突出的是城镇开发导致的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粗放。虽然建成污水处理系统,但由于监管不严也会存在污水直接排放至洱海的情况,导致洱海受到污染,水质下降,保护压力巨大。同时,削坡造地进行山地城镇开发建设,易使高陡边坡发生垮塌和滑坡等危害,不能有效保护区域安全,加重地表侵蚀度,增加雨水对裸露地表的冲刷,水土流失问题接踵而来。

2.4 人文环境因素分析

人文环境对海东新区山地城镇的影响主要包括城镇人口、产业经济、人文景观等因素。按照海东新区发展规划,人口容量为15万人,人口密度为1 071人/km2,人口容量远超过适度人口容量。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流域内人口总量快速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拓展城镇发展新空间,以承载人口、产业的疏解转移是区域合理配置人口密度的关键。近些年随着环洱海周边流域旅游、房地产开发强度日益增加,导致流域整体开发超载,环境保护问题凸显。海东新区开发建设应把洱海保护治理与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发展模式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另外,洱海周边房地产过度开发、旅游无序发展,使得传统的地域特性和人文特色逐渐消逝,今后海东新区应通过城市设计和风貌控制进行保护与传承,彰显城镇文化景观特色与城市规划风格。

2.5 开发建设成本因素分析

海东新区土地类型多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山地坡度均在20°以上。从山地城镇开发建设成本分析,坝区征地成本是山地的2倍以上,而在山地平整、道路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工程量高于坝区城镇建设,特别是较大山体的开挖和重塑,其开发和建设费用是坝区的4倍甚至更高,无疑提高了产业准入门槛。在绿化用地配套建设中,以园林式标准建设的秀北山森林公园为例,占地面积79.3 hm2,工程建设费用1.5亿元,项目建设每年至少耗费管护费用600万元,人工干扰重塑园林式山体公园花费至少2亿元以上,如果采用自然生态修复方式,以4.5万元/hm2的造林成本计算,营造一些乡土和适生树种,保留自然景观,让其慢慢实现生态的自我循环和修复,总投资约500万元,开发建设成本巨大,但效果有待验证。

2.6 综合分析

山地城镇化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复杂工作,不能将山地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镇上山,盲目进行坡地开发,稍有不慎就会使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受恶性循环。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敏感的洱海流域范围内,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山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复杂性,正确评价目前开发利用方式的利弊,努力探寻出一条山地城镇开发的生态之路。基于海东新区的地域特殊性,山地城镇开发建设敏感性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地形地貌限制因素、水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开发建设成本因素。其中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存在不可逆风险;地形地貌限制因素导致局限性较大;水环境因素存在不可控制风险;人文环境因素中规划人口密度较高,会产生诸多附加效应;开发建设成本因素涉及财政风险过高。经综合分析,海东新区山地城镇建设规划区的140 km2范围整体上不完全属于开发建设的合理空间。

3 发展建议

山地城镇的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与脆弱性,若开发利用不当,就会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因此,综合分析山地城镇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及其与城镇空间规划建设的关系,才能确保山地城镇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与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大理海东新区山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联度较高,属于较为敏感区,将140 km2范围纳入规划建设区高于生态阈值,需要调整发展思路,合理配置,为洱海流域留足生态空间。

3.1 合理调整规划范围,满足生态建设需求

洱海东部区域降雨量少、土壤瘠薄、保水性差、岩石裸露、林草稀少的现状反映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景观效果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洱海流域的生态安全。受自然条件限制,山地城镇开发建设破坏后流域植被恢复具有不可逆的风险。根据科学合理性评价,海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140 km2)过大,对流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风险,建议将规划区进行缩减和调整,调出空间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图2)。

图2 大理市海东新区规划调整

大理市的发展要跳出“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误区,围绕保护洱海,走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以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遵循大理市国土空间规划“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对海东新区规划面积进行合理调减,调出空间用于洱海生态保护建设,完成流域面山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通过压缩海东新区山地城镇规划范围,转向巍山或宾川距离不远的平坝区发展,在海东面山流域范围内大面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将海东新区交通区位条件和自然景观最好的地块作为公共绿地进行绿化和提升;实施“黄土歼灭战”,集中力量对黄土裸露地块和荒山荒坡进行覆绿;引入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加快各类边坡绿化和生态修复;对流域内所有矿区完成矿山植被修复;将海东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全部抽到山头地块,作为造林绿化灌溉用水,实现中水回用,不让一滴中水进入洱海,进而产生生态和经济效益;与海东面山其他区域齐头并进开展面山生态修复工作,实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陡坡地治理等工程。通过转型发展,确保洱海保护治理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3.2 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打造绿色山城

海东新区转型、转移发展要树立山地城镇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意识,在规划实施阶段,要注重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量顺应坡地的自然形态进行利用,构建山川、水文、生态的良性环境系统。积极探索洱海东岸石质化山地植被恢复方法和途径,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切实恢复洱海面山径流区森林植被,构建洱海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森林大理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水源区森林保护和森林培育,从源头上保障饮用水安全,并通过实施海绵城市工程和生活污水治理,有效整合海东新区自然水循环系统和社会水循环系统。加强昆明—大理—丽江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大理市洱海东岸面山一线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区域景观效果和提升旅游环境,促进区域旅游转型升级。切实调整洱海流域农业种植结构,推行绿色生态种植,促进农业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公园、主题公园、社区公园和防护绿地,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生态效应。

综上,山地城镇开发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高敏感区,一定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这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在未来发展中,大理市海东新区的山地城镇规划建设,要做好生态保护与土地高效利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立足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洱海流域空间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既保护好洱海高原明珠,也能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为探索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山地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大理市海东洱海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大理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洱海月下
大理市推行水溶性液体有机肥 有效削减洱海农业面源污染
洱海太湖石
富滇银行:大理分行提供亿元贷款助力脱贫攻坚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洱海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