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普政策效应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2-01-19邱成利秦秋莉靳碧媛

创新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普

邱成利,秦秋莉,靳碧媛,赵 爽

(1.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北京 100190;2.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北京 100864;3.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科学普及教育作为国家重点社会公益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科学普及工作已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提升公众整体科学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公众科学技术素养的发展已整体步入全新阶段,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科学普及政策发展思路对开拓我国科学普及工作新局面有着关键意义。文章从科普税收、科普创作、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宣传、科普奖励、科普人才等6个方面对当前科普政策进行效应分析,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视角研究我国科普政策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成效,并从发展态势中发现政策的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我国鼓励科普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构建政产学研多方参与的科普体系。

1 我国科普政策效应分析

科普政策是政府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而制定并付诸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准则、方案、措施。科普政策需要涵盖科普事业发展涉及的各个层面,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基层组织建设等。我国科普事业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科普工作发展目标日益明确,科普法制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对当前我国科普支持政策的效应开展系统性评估,分析目前已经出台的主要政策的效应大小,有利于完善科普支持政策。本文从科普税收、科普创作、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宣传、科普奖励、科普人才等6个方面对科普支持政策进行效应分析,探究现有科普政策对科普事业发展的影响。

1.1 科普税收政策

200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1]。该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首个针对科普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发展科普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我国的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现阶段我国科普税收政策包含增值税减免和进口税减免两部分,其对我国科普图书、科普活动和科普影视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1.1 打造科普出版品牌效应。文化增值税优惠政策作用于出版物的发行、零售等环节,极大地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随着科普鼓励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成效明显,图书选题更加多元化,图书品种数量增加,图书质量不断提高。科普图书逐渐形成了可覆盖青少年到成人、简洁到深奥的科普范围,能为各类型读者提供个性化科普图书。尤其是在增值税税收政策的激励下,部分出版社深入开展科普图书出版业务,扩大了品牌影响力,部分行业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精品科普图书。

1.1.2 扩大科普活动开展规模。文化增值税优惠政策规定对科普单位举办的科普活动门票免征增值税。该政策减轻了非营利性科普单位的税收负担,间接促进科普单位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科学素养。2019年科技部牵头组织举办了一系列丰富的科普活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得到了更深入的推广。据2020中国科普统计数据[2],2019年,全国各类科普活动共有11.49亿人次参加。其中,作为科普活动的主要载体,科技馆在2019年举办的讲座、展览及竞赛活动的参加人次均高于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社会公众参加活动的意愿和热情高涨(见图1)。

图1 2015—2019年科技馆科普活动参与人数变化趋势

1.1.3 优化科普影视观影体验。特效科普影院是我国科普场馆的一种形式,通过特殊银幕、VR技术以及各类特效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看体验。我国大型特效影院(如IMAX影院、IWERKS影院等)影片拍摄制作的技术难度大,且缺乏该领域的技术,必要时采用从国外引进的方式。根据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影片资源数据,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多采用进口的影片资源。由于我国对进口科普影片资源的需求较大,采用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方式可以降低科普单位的税收负担,鼓励科普影院引入国外优质的科普片源,弥补我国科普原创能力相对较弱的缺陷,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

1.2 科普创作政策

在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科普创作环境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内容品类更加丰富,为科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1.2.1 科学普及创作榜样示范模式形成。科普创作队伍主要分为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大类,并涵盖部分创作相关行业的科普编辑、科普翻译等人员,从业人员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线上传播与线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树时代新风、促科普发展的氛围。例如,科协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科协改革进行时”,搭建了“身边的榜样”等平台,大力宣传科普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人才,传播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1.2.2 科幻创作推陈出新,不断走向国际。我国科幻创作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后,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科幻作品,并开始向海外输出。此外,随着国内的科幻创作队伍持续扩大,尤其是中生代、新生代作家创作活动日益活跃,每年发表的作品数量也持续上升。而随着国内优秀科幻作品的大量传播,科幻元素也逐步向展览、艺术、文创等领域拓展,科幻文学勃兴,同时也促进了科幻文化产业的起步发展。

1.2.3 打造多元化的新媒体科普创作模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从科普创作、科普出版到科普宣传的全流程变革,国内科普创作逐渐走上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电子书、动漫、微视频、微电影、科普游戏等作品逐渐上架到内容平台、国内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的原创作品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1.3 科普基础设施政策

1.3.1 鼓励科普场馆建设。科普场馆包括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馆三类。在政策引导下,“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普场馆建设成效显著。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科普统计数据[2],2019年,全国3类科普场馆共有2 049个,比2018年增加29个。科普场馆数量不断增加符合《“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不断推进科普基础设施系统布局的要求。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科普统计数据[2],2019年我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场馆个数、场馆建筑面积、展厅面积以及参观人次等4个指标较2015年均显著增加。另外,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馆的场馆个数,建筑面积、展厅面积以及参观人次等4个指标比2018年有所增长。我国2015—2019年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的建设数据如表1、表2和图2所示。

图2 2015—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馆建设数量

表1 2015—2019年全国科技馆建设数据

表2 2015—2019年全国科学技术博物馆建设数据

1.3.2 促进科普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部等七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建立定期向公众开放的制度,开展科普活动。基于此,高校通过定期对外开放实验室,和地震局、气象局、交通局等部门合作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高校博物馆(包括校史馆、陈列馆、文献馆)等措施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在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校科普教育基地规模持续扩大[3]。近年来,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表现为场馆数量增加、场馆特色和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影响力扩大。高校博物馆还呈现出鲜明的高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目前高校博物馆主要形成了由历史类、民族民俗类、自然科学类、医药类、艺术类、人物类、工程技术类等组成的特色场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开放大幅提高了科普教育的专业化程度。

1.4 科普宣传政策

2003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通知[4],要求切实把科普宣传工作做好、做实。该政策是我国发布的第一项鼓励科普宣传的政策。在各项科普宣传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科普宣传工作成效明显。

1.4.1 疫情下医学短视频科普宣传不断创新。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与媒体平台融合是业界发展的新态势,精品视频作品需要以优质平台作为内容传播媒介。医学科普作为时代高需求的科普内容,更加迫切地需要丰富的平台渠道,以最大化扩大科普范围。根据抖音发布的《2019抖音数据报告》,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4亿,抖音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5]。“丁香医生”在抖音平台正式运营3年多,已探索出符合医学科普的内容生产逻辑,截至2021年5月,该账号已拥有929.5万粉丝。此外,“丁香医生”还入驻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多个媒体平台,打造多媒体平台运营优势,通过新媒体创新科普宣传模式,提高了科普的有效性。

1.4.2 面向不同领域,科普宣传形式更加多样。科普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当前新时代大背景下,科普宣传形式更加多样,进一步提升了科普的有效性。以防震减灾、气象、国防和交通领域为例,来感观我国科普宣传形式的变化。

①防震减灾领域。在防震减灾领域,采用线上与线下联动模式加强科普工作[5-7]。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为核心,多维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一是重要时段集中宣传规模化。完善基层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网络体系,将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公民基本素质教育。二是多渠道宣传常态化。常年开展报纸、展板、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拓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三是校园防震减灾宣传制度化。将防震减灾知识打造成为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多角度、多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系列活动。

②气象领域。气象科普领域已创建了气象品牌,且采用新型技术——VR技术,增加了科普的互动性。《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9]提出,以气象科普传播打造生态气象文化品牌,助力地方绿色发展。伴随国家气象公园、天然氧吧、气候标志等的出现,气象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在助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国防领域。国防科普在科普内容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国防科普的宣传形式包括:整合资源,以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加强国防科普中心、国防科普实践基地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突出重点,以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行业领域的军事基础知识为重点科普内容,围绕公众热点话题构建国防科普内容体系;同时加强军地协作,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建设多行业、跨领域、成梯次、专兼职相结合的国防科普人才队伍,并定期联合开展军事科技节、科技周、科学日等活动。

④交通领域。在交通领域,我国正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科普教育的创新升级。不断推进“互联网+交通科普”的教育模式创新,并大力开展交通品牌的国际科学普及教育交流活动,利用国际化思维实现科普教育生态环境开放提升,以及国际科普教育与科学普及平台的开放与合作。目前,我国公路行业拥有“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66家,水运行业拥有“全国水运科普教育基地”32家,为交通教育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1.4.3 打造科普品牌,创新科普路径。为贯彻落实科普政策、打造科普品牌、创新科普路径,我国各省市围绕《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丰富和完善科普宣传载体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及要求,积极加强科普宣传载体建设,努力探索科普宣传工作新渠道,紧紧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个主线,服务大局,结合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实现科普宣传品牌创新。

1.4.4 紧跟热点,开设沉浸式的科普讲座。将科普讲座从学术报告厅移至影院成为一种趋势。我国投入使用的大多数科技馆配备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4D影院。宽敞的授课场所和先进的放映设备为科普讲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打造沉浸式、剧场式的授课体验,提高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观众由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接收知识,提升讲座开展成效。

1.5 科普奖励政策

1.5.1 科普奖励对象逐步细化。针对青少年群体,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已形成品牌科技竞赛体系,涵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系列特色活动。

针对农民群体,2020年中国科协办公厅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有关要求,以知识竞答为主要形式,结合科技志愿服务,设置知识竞答、科普活动有奖竞答、限时PK赛、专题竞赛、团队PK竞答等内容,依据参赛者答题得分成绩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还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除此之外,针对科普人才,中国科协办公厅选拔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针对地级市单位,中国科协办公厅对全国示范单位、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优秀组织单位等进行表彰。

1.5.2 奖励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自2006年开始推行国家科技奖励质量管理体系以来,我国全面健全相关监督管理办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2018年起,我国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五大奖种全面放开专家学者提名,单位提名不限指标,破除部门垄断现象,并在2019年进一步完善提名制,简化流程。我国科普奖励涵盖设置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3个方面。评选标准以原创性和社会影响力为主,评审原则以逐级上报推荐为主。为了顺应科普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许多奖励工作均开展了网上申报评审流程,由提交纸质材料的传统方式发展为网上申报、推荐与评审的新型方式,促进申报信息化。

1.5.3 科普奖励力度持续加大。我国各科普奖项奖金额度不断提高,奖励结构持续优化,激励成效逐渐增强。我国于2004年首次将科普奖纳入国家科技奖励。随着科普激励政策的推进和科普事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提高,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也自设了科普奖项,如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世界华人科普奖等,为科普人员追求自身社会价值提供了机会。

1.6 科普人才政策

1.6.1 高水平科普人才培训工作成效高。中国科协、教育部积极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组织成立了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强力推进试点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方面的具体探索成就如下:一是构建了组织推动的新模式,逐渐形成了科普专业硕士的校馆深度联合培养模式。二是形成了推进工作的新机制。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新机制,组织成立了质量标准组、培养方案组、课程和教材建设组、实践基地建设组、综合组等5个工作小组,并通过项目资助形式,对教材建设和科普作品类的项目予以强力支持。三是探索了招生工作的新途径。从明确专业学位授权点、明确招生类别、创新招生方法3个方面创新招生工作。四是构建了教学课程的新体系。校馆合建模式下,各试点高校和科技场馆紧密合作,联合编写了一系列适用于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教材、教案,科普方向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五是打造了教学师资的新队伍。指导委员会及各试点高校、相关科技场馆,探索建立了“双导师”的师资制度体系。各试点高校聘请校外科普硕士导师参与科普硕士的培养工作以及参与部分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大纲建设等工作。

1.6.2 科普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科普人才激励的具体执行层面,国家从人才培养和优化环境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科普事业资金投入,为科普人才培养及科普作品产出等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并设立人才计划和奖励机制,以提高科普人才职业归属感;另一方面,完善科普产业税收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放宽科普产业准入条件,实行科普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为科普人才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2 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普事业稳步发展,科普能力显著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科普税收政策不完善且具有分散性

科普产业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助力科普事业建设。从宏观上看,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不少科普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政策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独立的科普税收政策体系。在实施对象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偏向性不足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仍在公益性科普上且政策调节手段单一,对营利性科普产业的优惠力度小,以直接减免税收为主,其他政策调节方式较少。在政策时效性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延续性不强的问题。税收激励时间太短暂,不足以完全有效激励科普工作的持续开展且极易促发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科普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目前我国对于前置的科普研发创新环节尚未发布有效的税收政策。

2.2 科普基础设施规范化不足

我国自2009年发布《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后,暂未发布支持新时期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规划。目前建设部已制定科学技术馆的建设标准,但尚未制定科学技术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馆的建设标准,难以指导场馆实际建设,并且相关政策中关于经费投入、组织实施等内容涉及较少。目前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策集中于科技馆、博物馆等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在促进科普与文化场所的深度融合中缺乏良好的引导。室外宣教活动虽已在公园中开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体系不完善、内容科学性不足以及参与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科普宣教功能的发挥。

2.3 科普宣传资源受限,内容不全面,缺少监管体制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我国科普宣传存在科普宣传主体泛化、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足、软科学科普宣传较为缺乏以及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等问题。首先,科普宣传的主体不仅包括专业科普工作者、非专业科普工作者,还包括公众。但宣传主体的泛化弱化了传播内容的科学性[10]。其次,科普宣传工作目前存在经费不足、人员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而只有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普工作和公众对于科普资源的需求。再次,科普宣传涉及领域较多,但是目前的科普宣传工作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而对科学家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软科学领域的宣传较少。最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科技产生了崇拜心理,伪科学逐渐出现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泛滥的伪科学背后是科普宣传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普信息的监测,确保科普内容具有科学性。

2.4 科普奖励体系不完善,奖励力度不足,奖项缺乏连贯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科普事业高速发展,科普形式不断创新,但目前我国的科普奖励政策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我国现行科技奖励制度中缺乏对科学普及的细化规定,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二是相比科技创新奖励力度,科普奖励力度仍然有所欠缺。例如,受经费所限,科普创作类学会的奖项连续性总体不佳,一些社会奖励甚至无法维持下去。另外,科普奖项的种类、评奖机制等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科普奖的评审工作主要由国内专家完成,国际专家鲜少参与,这就导致科普奖励体系缺乏国际性。三是我国地方和企业设置的科普奖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频繁变动。科普奖项的频繁变动,削弱了科普奖项的影响力,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普激励社会氛围,同时也会因其较低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而影响公众对科普奖项的认可度[11]。

2.5 科普人才队伍专业化不足,积极性低,缺少后备力量

首先,科普专职人才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当前科普工作需求不匹配,主要归因于科普教育学科结构单一,科普人才难以满足当下跨界融合的知识储备要求。此外,科普兼职人员队伍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尚未形成持续性学习模式,主要以被动学习为主,并且科普组织者在聘请相关人员时没有明确的规划,造成科普兼职人员队伍具有不稳定性。其次,现有政策并不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关于加强评估制度建设的问题,重点应该放在科研机构的科普工作和科普项目评估上。最后,我国目前尚缺乏应急科普人才后备力量。近年来,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开始联合探索在高校开设科普相关专业,虽然试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仍存在课程体系创新性不强、培养模式发展滞后、师资匮乏等问题。

3 新时代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坚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并重,加强顶层科普政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以上阐述的6个方面的问题充分表明,科普政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想指导引领我国科普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有全面、系统、有效的科普政策,以及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场馆、科技企业、传媒机构等多方功能与资源的有机融合。针对目前科普政策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科普税收政策、科普创作政策、科普基础设施政策、科普宣传政策、科普奖励政策、科普人才政策等6个方面对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提出建议。

3.1 科普税收政策

3.1.1 注重对科普税收政策的差异化设计。税收政策涉及多区域、多行业、多企业,各行各业的税收需要有差异化的设计。针对区域差异,政府不仅需要考虑均衡地区发展,而且还需要通过税收政策差异化来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缩小盈利差距;针对行业差异,可采用对不同行业设置不同税率的方式;针对企业差异,政府需要对科普产业的新兴企业持鼓励态度,而且需要在税收政策制定上对中小型企业有所倾斜。

3.1.2 生产环节鼓励资本投入与技术投入。科普生产环节是创新与产出的关键阶段,既需要考虑降低生产成本,也需要考虑加大生产投入。该阶段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鼓励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鼓励资本投入可以考虑降低科普企业贷款利率,减免服务费用,并允许科普企业贷款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在总行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按一定比例或全部税前扣除。鼓励技术投入可以考虑“专利盒”政策,对企业通过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获取的收入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同时对于个人技术入股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入股给予免征增值税和递延纳税的优惠。

3.1.3 消费环节鼓励国内消费与对外出口。针对消费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市场区域的差异可分为面向国内市场的科普产品消费引导政策和面向国外市场的科普产品出口引导政策。面向国内市场,税收政策可从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开拓新型服务形式与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着手。面向国外市场,政府需要从海关通关、技术创新等方面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国际市场规模,构建科普消费的长效机制。

3.2 科普创作政策

3.2.1 健全优化激励体系。激励是从本质上提升科普创作人员积极性的因素。政府需要加强内激励的引导,将科普工作业绩设为科研人员升职的评价标准;完善科普成果评价机制,首先要对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使用、提拔进行合理部署,其次要提供专门的科普基金支持,最后要加大科普创作成果奖励力度,激励科普创作人才愿意投入充足的时间进行科普创作,并能够由此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特点,制定青年科普创作人才发展的专门计划,对优秀科普创作人才给予科普专项基金支持。

3.2.2 科普创作队伍培养。一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大对本地科普创作协会的建设与活动的支持力度;二是促进文化艺术科研领域创作人员互动沟通,为跨界融合的科普发展体系引进多学科人才;三是鼓励高校或科研机构结合发展优势,开设多领域科普创作专业,加强新媒体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对青年科普创作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重视储备人才的培育。

3.2.3 构建“三位一体”框架。图书馆与科普的跨界合作,需要重视基础设施、知识资源、馆内服务“三位一体”的协同构建。其中,基础设施是图书馆融合科普教育的重要因素,基于图书馆现有的智慧数字体验空间,引入科普元素,打造适合科普活动开展的空间。知识资源是科普教育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要盘活现有资源,另一方面要引进新兴的文艺、游戏及多媒体资源,丰富资源库。馆内服务决定着科普教育活动的成效,图书馆可引进社会资源,利用品牌优势提高科普项目推广热度,为科普创作拓宽需求渠道。

3.3 科普基础设施政策

3.3.1 制定总体战略规划。总体战略规划是指导开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贯彻共享资源、优化布局的方针,拓展社会公共场所的科普功能,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科普事业,须统筹城乡、县市等各区域科普基础设施的平衡发展,向老少边穷地区适当倾斜资源。构建全局优化的总体布局,扩大科普基础设施覆盖面,实现各区域资源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

3.3.2 促进科普资源转化。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缺乏展教内容,而资源转化是关键。首先,通过探索可行的资源共享机制,扩大科普展教资源来源,如对科技教育资源进行形式灵活的转换,将其变更为科普展教资源;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升级,提高展品展项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展教服务质量,扩大其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科普展品需要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开发面向不同客群的展教资源,提高科普教育各年龄段覆盖率。

3.3.3 推进工程标准化建设。规范完善的科普场馆运营及服务标准是促进科普基础设施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科技馆、科普画廊、科普大篷车等科技场馆的建设标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解决目前数字化技术在科技场馆中应用滞后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12]。

3.4 科普宣传政策

3.4.1 成立科普宣传“扶优打劣”专项小组。新媒体时代媒介以线上平台为主,宣传形式多元化。提高宣传质量,提升社会公信力,是新媒体时代科普宣传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成立科普宣传“扶优打劣”专项小组,并建立由同行专家、国外专家以及大众构成的科普评价团队,对各组织科普效果进行评价,对于科普效果较好的平台给予相应的奖励。

3.4.2 多主体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推动力,构建高参与度的科普网络,丰富线上媒体的科普内容,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科普产品和服务形式创新。此外,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还需要构建业界交流协作平台,推动交流国际化,引进国外优质科普资源,借鉴国外成功科普案例,建立国际科普资源交流基地,形成国际科普交流长效机制。

3.4.3 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化科普宣传。科普受众包括各年龄层、各行业的公众,科普宣传差异化是提高科普资源吸引力的重要条件。除面向青少年的线上宣传形式外,科普宣传同时需要联动社区科普馆,提高线下科普宣传质量,缩小科普宣传的距离感[13]。同时,建立完善的推送机制,根据不同受众、不同地域和不同场合,推送不同的科普内容。此外,科普展品展项的设计也应考虑到不同受众群体的偏好需求,在设计理念中体现内容和交互的个性化。

3.4.4 与媒体合作,加大软科学宣传力度。科普在兼顾硬科学领域的同时,也要积极宣传科学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社会软科学,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发展。科普宣传既可以依托科技馆,让软科学融入科技馆的场馆建设、展品展览、科学教育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又可以依托传统媒体,加强与权威报纸和电视媒体合作,增加软科学科普的版面;还可以依托新媒体,鼓励更多的科普作者创作软科普视频、文章、动画等,将相关软科学科普内容进行提权分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3.5 科普奖励政策

3.5.1 加大科普激励力度。政府可提倡科普奖励,并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其中,物质奖励是科普从业人员开展科研创新的物质基础,可适当提高奖励额度,以推动创新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注重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引导有意向的企业投入到科普产业中来,并开设科普奖励渠道。

3.5.2 提高科普奖项的影响力。首先,加强引导科普工作人员和公众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科普在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科学家可以邀请媒体参加科研活动,做到科学家与媒体结合,媒体与公众结合;最后,重视科普奖励的宣传和颁奖工作,以充分体现科普奖励的权威性和荣誉性。

3.6 科普人才政策

3.6.1 加强科普高端人才培养。在新媒体发展形势下,科普传播涉及新媒体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因而对科普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建立一支多层次、高技能的科普人才队伍,吸引包括科普专业知识、传媒、影视、平面设计等多领域、多元化人才进入科普行业;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科普人才培训体系,结合不同时期的科普工作需要,精准培养科普人才,优化科普队伍结构,不断提高科普队伍的业务技能,为科普作品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3.6.2 健全科普人才激励机制。针对科普专职人才的激励,要完善政策导向,以多元的科普投入和多项政策为依托,保障科普专职人才的数量稳步提升;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部门特色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科普专职人才建设工程;要加强政策评估,确保科普政策落实效果。

3.6.3 完善科普人才教育体系。高校是培养科普专职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发挥好其主要功能,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基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趋势,开设适应于市场需求的特色学科和课程体系,实施高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和发展水平,探索建设特色学科群,持续为科普教育工作发力。

4 结语

随着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质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科普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以往科普税收、科普创作、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宣传、科普奖励、科普人才等方面科普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联动机制,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实施过程反映出我国科普工作仍存在税收政策偏颇性明显、科普创作缺乏激励政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不足、科普宣传资源受限、科普奖励力度不足、科普人才积极性低等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完善科普政策的若干建议,对新时代科普工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科普
胆囊结石的科普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