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闪耀,未来等你
2022-01-19刘畅
刘畅
《等你,在未来(第七季)》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玲,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陈柳岐主编,收录了第七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的200篇优秀获奖作品,共50万余字。
本届作文大赛的主题是“气候危机对人类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面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一群十六七岁的小作者们提供了看待这一问题的视角,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答案。他们表现出超越人类本性的坚韧果敢,挖掘出深藏人类内心的矛盾抉择,显示出对于人类基本情感的认同和更为美好的期待。
“我们没于泽底,长于崖壁;我们逆风而生,火烧不尽。”
“重建总比打破困难,希望总比绝望易逝,可是无数人用他们的坚毅、勇敢、仁爱、博大和智慧在这片绝望之地上,建立起希望之邦。”
“当人们在已有的光明中找不到出路时,就必须有人向着黑暗的迷宫踏出第一步。”
“盛世浩大,星河长明。你同世界,皆不可负。”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保卫地球,留住花香。奉道而行,乘星驭风。”
“科学便是如此,由前辈们铺下的路走来,让后辈走下去。只有路越铺越扎实,才可以走得越快、越遠。环境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
这是年轻作者们对于责任与担当最直白坦率的理解。他们用无比真诚的技法与情感,探讨着关于未来的种种模样。
关于改变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任何生命或文明的存续与发展,都需要应对接连不断的变化,只有适时做出改变,才能找到新的生机。气候危机正是自然给人类的警示信号,年轻的作者们听到了警报,纷纷构画出自己设想的逃生路线。
时光穿梭是本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改变方法,它让人类在面对危机和变化时多了一份主动性。《狂风起于巅末》中的机器人就利用其主人发明的时光机,从3017年穿越回2087年,并通过改良能源、工程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科技产生的巨大变革必然会给文明带来冲击。在《重生的地球》中,为了躲避气候危机,有能力寻求改变的人类在巨大的玻璃穹顶下模拟建造了生态系统,开启了“穴居”文明,同时探寻移民其他星球的途径。而另一部分人被遗留在原始的、正在恶化的地球生态中,他们无力寻求改变,并要肩负起重建生态的重任。最终,在生态被恢复的家园里,可能上演鸠占鹊巢的悲剧。作者在文末发出疑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留住人更重要,还是留住自然更重要?
科技的改变、文明的改变,都不是最终目的,只有作用于人的改变,激发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根本的和谐统一。《无限的延续》中,同样出生于上层社会的兄弟二人,在面对环境恶化时起初拥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哥哥程声放弃了海底城中富贵享乐的生活,在陆地上积极推行环境保护计划,弟弟程闻则对哥哥的行为非常不解。但当海啸来临,程闻被程声的行动感染,投入到救援行动中,最终不幸遇难。程闻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真正理解了“用有限的自己去换取人类无限的延续”。这生发于人内心的观念之变,代表着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
关于奉献
保护环境不是一声呼吁、一句口号。在实际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着与之相关的具体工作。为了环境,为了地球的未来,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为了其他生命的存活,有太多人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我,仍在这里》描写了一位在世界末日里,执着地在家中等待爱人执行任务归来的女人。她的爱人是宇航员,执行任务时所乘坐的宇宙飞船不幸失联。此时的地球上,已经升起一架又一架火箭,将人们转移到其他安全的星球上,但女人始终坚守在房间里,相信“他执行完任务一定会回家”。最终在灾难降临之际,女人等来了爱人的回归。面对灾难,奋不顾身是一种奉献,居于后方的坚定守望和不离不弃,更是一种无声的奉献。
《森林的守梦人》选取了护林员这个与自然环境距离很近的职业进行描写。森林对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护林员的忠于职守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守护森林的工作是异常艰苦的,文中主人公遥远,就承受着周围环境的荒凉冷寂,以及伤寒带来的身体疼痛。
《种出星星,看见光明》通过行为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人物心里的挣扎矛盾和成长转变,被通过动作、物件、着装、环境、表情、对话等表现出来。故事的主人公姜屿原本在航天局工作,却突然被调到了漠北治理风沙,工作环境的落差让姜屿愤愤不平。漠北的同事大吴和姜屿有着相似的境遇,而他却在这里呆了20年。“没有我们这代治沙人,没有这个地球,后来的人还谈什么航天,看什么星星?脚底踏实,才能看见天上的路。”大吴的话,很好地诠释了治沙人坚守的意义。
《海下那一代》中的奉献承载了更多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与环境抗争的战士们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之中。为抵抗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带来的气候变暖,挽救被海水吞噬的陆地,一群年轻的战士要将新研究出来的海生植物的种子播撒进强压的深海。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葱茏绿意冒出海面,却有更多的战士牺牲于海底。作者选取了战士中的一位代表江万福着重描写。江万福面对森博士大声地报出“总牺牲人口219人!其中100人有妻儿,94人尚未婚娶,剩余25人已签订无偿协议,自愿为国牺牲!”一组数字显示出这场人与自然环境的抗争的惨烈。但战士江万福面对这抗争并没有胆怯退缩,而是扬声喊出未来的愿望,“我江万福这辈子还没娶着个漂亮老婆,战士们很多也还没成家立业。我们都还年轻!”个人的朴素愿望与家国的使命召唤形成对照,与普通人一样的心迹表露提醒着读者这些战士生于平凡。可也正是这平凡之躯,敢于代表人类迎接自然发起的挑战,牺牲自我换来后世万代的和平幸福。
关于科技
年轻人的想象非常大胆,基于高中阶段的学科知识,将科技的力量无限放大。其力量穿透时空,为自然所用。
人类的“休眠”是年轻作者们常用的时空衔接手段,最典型的是《时间缝纫针》里,将跨越冬眠的前后两次苏醒比作“缝合时间”,科学家的每一次苏醒都将科技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这将人类精尖的科学智慧和经验积累利用到了极致。
《复制地球》的科学设定套用了数学界中的分球悖论,为“1+1=1”这一看似违背常识的理论找到了实践途径。“分球悖論”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三维的球体,可以剖分成有限的若干块,用这些块可以完整地重新拼出两个与原球体同等大小的球体。在文章中,未来的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成功地复制了多个地球,解决了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人类在换了个地球居住之后,成功躲避了气候危机,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此外,收集闪电、资源复制、水净化和淡化海水、空间压缩与折叠、时空穿梭、平行世界、仿真人和仿生动物、基因编辑、胚胎繁殖等技术应用都在本书中纷纷呈现,为一个个精彩的科幻构想提供了切实有趣的落点。
科幻作品不像科研论文一样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年轻作者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往往不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作支撑,他们更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完成未来场景的构建方面做得更好。尽管有些文章中出现了对未来科技成果的原理解释,但它们并不是完全遵从科学历史的发展规律,甚至没有办法用现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对应和理解,不过这不会影响这些科幻文章被创作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中学生创作的科幻作品,只要展现了想象力,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情节设计,语言流畅优美,做到了一篇文学作品要做的思想和价值观传递,就值得被关注并呈现到读者面前。
关于情感
百篇文章就有百种对未来危机的可怖设想,但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这些年轻的作者们却无一例外地选择用最本真的美好情感,引导人类文明和世界的发展进程。
年轻作者们选取的叙事场景大多绕不开家庭、学校、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少数自然环境,而人物关系的塑造也多与父母亲情、同侪友情、师生情有关,少量文章涉及爱情、陌生人的关怀,更少的文章会较浅地进行人类与机器、现实人类与虚拟人物的关系和情感探讨。
作者们有的是从自身的观察体验出发,结合实际生活的感受展开想象;有的跳脱出了周围的生活,试图探寻未来危机之下,人类与非自然、超现实的关系。比如《应许》一文,就构建了一个人类意识的伊甸园,主人公李昂就在这意识世界中和一个名叫星芸的女孩相遇,而后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故事。《蔚蓝之心》《桥梁》中都有作者对于未来机器与人关系的初步想象:前者塑造了一个机器人管家的形象,通过他与小主人对话的情节,将机器人设定为见证人类生活发展变迁的忠诚伙伴,体现了机器人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而后者将机器与人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升华,机器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同时也具有感知、分析的能力,还能在关键时刻主动帮助人实现理想,就像文章里那些无人机一样,在洪水和恶劣的气候即将吞噬成竹博士建造的桥梁,将地球环境彻底倾覆时,它们用曾经向成竹博士借来的树种培育而成的树苗,搭建起平衡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帮助人类缓解危机。《决堤》则在堤坝另一边奢靡生活的比照之下,在隔绝污染的堤坝即将溃决、悲壮危急的氛围中,描写了生活在环境极度恶劣的破败小镇里,没有亲缘关系的少年与老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情谊。
气候危机让人类未来的生活充满变数,但面对变数,年轻的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发出对人、科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真诚呼唤。和谐统一的智慧根植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深处,年轻作者能够向历史借鉴经验,以历史理性烛照未来之路,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关于表达与结构
部分语言的非规范表达并不能掩盖年轻人铺撒于文字之上的激情畅想和正气昂扬。年轻作者在词语的运用方面非常大胆和新颖,为瑰丽的科幻想象披上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外衣。《汤婆婆与气候的故事》中,比拟修辞使文章非常生动。文章将地球气候比作上界神仙汤婆婆掌管的一口热水炉,将气候变暖归因于汤婆婆把热水炉中的水烧得沸腾。全文以汤婆婆的视角,观察地球气候转变的过程,语言活泼顽皮,风格鲜明可爱。
翻阅这200篇文章,就像打开了一个万花筒,每篇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角度和形式。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每篇文章的情节都具有扩展成为一部宏大制作的潜质,因为其中的想象足够大胆,场景足够开放,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层次足够丰富,加上年轻作者们对未来科技影响下的人类文明和生存秩序拥有很强的信念感,甚至是迫切的渴望,这让想象力落实在纸面的时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这种强烈的感受,读者通过寥寥数言就能领悟得到。
总分、并列、对照、递进,这四种结构在本书的文章中都有体现,但是作者们并不拘泥于此,实际的行文结构明显更加灵活多样。《海城》里的情节反转让人感到荒诞可笑的同时陷入沉思,主人公郭洪湖生活在2070年的地球上,这时的地球已经被一望无际的海水围困,郭洪湖不停地寻找,他想知道,这个地球上除了自己以外是否还有其他人类存在。在长久的寂静中,他突然接到了无线电通信语音,传来的人声和车水马龙的声音,给了郭洪湖巨大的慰藉。天光大亮之后,郭洪湖见到的幸存者不是人类,而是超长待机的机器人。这种接连反转的情节设置,带动读者依次产生了从期待到希望再到失望的情感递进变化,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待一条船》一文很容易让人想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等待一条船”是具有更明确的指向性的,那是一条承载着环境美好、家人团聚的愿望之船,同时暗示了主人公小男孩的人物成长方向。虽然男孩的等待在外人看起来充满了荒诞,但男孩自身所具有的坚守、觉醒与成长,无疑消解了荒诞性,让呼吁人类保护环境这一主旨更加凸显。
见微知著,透过点点光芒望见未来科幻之星的闪耀。愿年轻的作者们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能够获得更多的助力,愿年轻人的未来如其所愿,携壮美的希望,通向光明与强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