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芦笙舞生存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2-01-18吴慧敏陈玉凤覃平娜
吴慧敏,陈玉凤,康 乐,覃平娜
荔波县芦笙舞生存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吴慧敏1,陈玉凤1,康 乐2,覃平娜2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贵阳学院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5。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调查方法,旨在探寻贵州荔波县苗族芦笙舞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进一步挖掘、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结果表明:现代艺术的冲击,对芦笙舞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当地旅游产业机械开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破坏。并提出:流行乐曲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芦笙舞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大众传媒融合互动;打破传统芦笙舞形式束缚,创建大众广场芦笙舞;加强地方保护与重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路径等。
荔波县;芦笙舞;生存现状;发展路径
荔波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有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各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其中大土村是荔波县唯一的纯苗族村寨,全村有5个小组,223户,860多人全系苗族。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查阅资料可以知道苗族先祖为原始时代的蚩尤部落,其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相传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当地最具特色传统文化的芦笙舞,既源于苗家先辈们质朴的劳作生活,又是其精神文明活动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深入调查可发现,在贵州的凯里、雷山、从江等民族聚居村落,每到重要的日子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芦笙舞会,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礼仪性五种。荔波县芦笙舞主要在过年、过节喜庆之日举行,其芦笙主要是当地人亲手制作,制作工艺讲究且精美。随着社会市场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条件不断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均产生很大变化,祖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华逐渐被遗忘,荔波县传统芦笙舞的发展进入艰难境地。
基于此课题组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间先后3次共历时近2个月时间,重点以荔波县佳荣镇大土村为中心,并延伸调查周边水维、甲料等乡镇村落扎根田野调查。采取单独或集体约谈的无结构访谈方式,对传统芦笙舞文化传承人、当地村民等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并对采集的相关图片、口述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和归纳整理。以此探寻荔波传统苗族文化特色、芦笙舞生存现状与传承方式,旨在发现目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部分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1 荔波县苗族特色文化分析
苗族在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其先主为原始时代的蚩尤部落,苗族人口现已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苗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随着历史变迁与发展,不同地区的苗族形成了自己不同的信仰,大致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苗族人民多才多艺,心灵手巧,能唱能跳。苗族服装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手工艺品中的蜡染、银饰锻制、织锦、苗绣、芦笙制作等也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受世人喜爱。
图1 大土村特色寨门
图2 荔波苗族跳苗场
荔波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地主要在荔波佳荣镇的大土、水维、甲料等村寨,其苗族服饰、建筑、饮食、礼仪、歌舞等别具一格,独有一番风味。当地苗族服装主要是以黑色和绿色为主色,男装一般只有上衣,为大襟短衣,女装较为华丽与复杂,由短上衣、百褶裙、头巾、头饰、手帕、项圈、耳环手镯等组成完整的一套。各类饰物上都有花鸟虫鱼等物,十分精美。
当地苗族村民不仅心灵手巧,勤劳质朴。贵州最为出名的是凯里酸汤鱼,而在荔波最为出名就是大土酸鱼,虽然相差就一个字,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与吃法。糯米酸鱼是大土人民的名菜,每逢秋后,苗乡人民就会把自家养在池塘里的鱼儿给捞上来,清洗干净,撒上撵碎的香喷喷的糯米一起搅拌,放在土坛子里淹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拿出来吃了,而且存放时间越久味道越好,存放两三年的能直接生吃,味道鲜美,嚼劲十足。一条酸鱼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炒着、烤着、蒸着、煎着等,做出来都是一道道美味佳肴,另人流连忘返。
2 荔波县芦笙舞生存现状与传承方式
2.1 荔波县芦笙舞的生存现状
2.1.1 荔波县芦笙舞的种类与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荔波县芦笙舞主要种类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不同种类的芦笙舞有其不同的特点及形式。芦笙舞贯穿了当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且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传统芦笙舞则根据种类不同对活动场所和参与人群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其动作类型时而庄重肃穆、时而节奏急促、时而轻巧活跃、时而优美缓和。参与人群不限:包含老年人、专业芦笙舞表演团队、青年男女和小孩。场地无特殊要求,可在村落跳苗场或篮球运动场、草坪山坡等随意地点。
表1 荔波县芦笙舞的种类及特点分析
2.1.2 荔波县芦笙舞的开展现状 荔波县苗族村民主要在重要节庆日举行大型跳苗活动,一般都是在空地、河坝、广场等简易场地举行。其中在荔波县佳荣镇的几个苗族村寨,芦笙基本是村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当地“家家会吹、人人爱跳芦笙舞”的全民盛况,当地的芦笙不同大小、长短均有,长的足两三丈,短的则无一尺,村民拿大芦笙只能吹奏不能跳舞,拿小芦笙则可边吹边跳。荔波县大型节日跳苗活动中进行的芦笙舞通常是不同规格的芦笙一起上场,男性手持芦笙围成一圈边吹边跳,女性身着盛装围在男性外面成一圈或多圈边唱边跳,热闹非凡。
表2 荔波县苗族跳苗活动开展时间、内容与地点
荔波县芦笙舞按其舞蹈内容来分主要有赛调、贺调、舞曲、丧调等,分别用于比赛、祝贺、跳舞、送葬等不同社会活动场景,各种曲调有其不同演奏特点:短促有力、柔情绵长、欢乐轻快、缓慢悲怆。苗族人民用传统芦笙舞文化传递着对友人、亲人、故人的情感与愿望。一般在大型比赛和祭祀送葬时跳舞的人比较少,十多至二十人,要求都是经验丰富的专业舞者参加;而在过年、过节日和平时祝贺、日常练习娱乐中参与人数可达到近百人。整个村子一起吹奏芦笙,高歌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图3 大土村村民苗年跳芦笙活动
图4 表演队伍练习芦笙吹曲
2.1.3 荔波县芦笙舞文化的社会影响 荔波县苗族芦笙舞是当地村民长期社会生活及生产劳作留下的宝贵文化产物,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明的延续与表现,荔波县苗族人民将其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生产生活等用肢体舞蹈语言的方式来展现,巧妙地将芦笙乐曲吹奏和传统舞蹈动作完美结合以此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芦笙舞者吹跳时灵活使用其面部不同表情向他人传递着日常质朴劳作和生活情调。芦笙舞的开展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表达之一,在人类思想的交流沟通上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它不但冲破现代文化、语言以及宗教等特定模式的束缚,通过现代媒介载体的方式促进了苗族各派、苗族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至今在保留其原有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相融合,形成自己所独特的展现风格和表达形式,加强民族之间的感情,也不断受到世人的认可和称赞。在当地社交功能中至今还维系着苗族传统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纽带。
传统的荔波芦笙舞文化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蕴含着苗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价值,其凝聚了苗族人民团结一心、勇敢向前、患难与共的社会凝聚精神,为我国苗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定的社会基础。同时,芦笙舞蹈作为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通过走访调查当地村民不难发现,长期进行芦笙舞练习可使身体健康、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苗族芦笙舞文化以其朴实的风格、浓郁的乡土特色使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现实理想、民族精神、团队风貌均得到充分体现。芦笙舞文化虽然是民族传统村落体育舞蹈文化的小分支,但它也是注入中国民族历史文化长河的一小分支,其文化体系的传承延续与科学发展,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荔波县芦笙舞传承方式
荔波县村落长期从事芦笙舞的人员大都是中老年,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十多二十岁时就开始学习芦笙舞,从事相关练习表演活动,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传统芦笙舞的村落传承,舞种主要擅长传统祭祀性和习俗性的芦笙舞。其中,比较擅长表演性和自娱性芦笙舞者都比较年轻,这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顺应了时代变迁和市场发展需要。
表3 荔波县芦笙舞传承代表人基本信息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大土村只有过年时是村里最为热闹的时候,外出打工讨生活的村民回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也回了。贵州的贫困山区一直存在着一个社会现实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为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中青年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外出务工,平时到村落乡下去大多只能看到本地老人和小孩。对中年传承人李光阳进行访谈调查,口述记录为:“怎么寨子上的人这么少哦”,李:“这几年我们寨子的人都出克打工完了,出克打工了才有钱给小娃读书,现在读书用钱太多了,有些人家里面有田地多的还可以种点东西卖了换钱,有些人是觉得种地一年下来才有收获,钱来的太慢了根本不够补贴家用,年轻的只能出克打工,留娃娃在家给老人带了。”李光阳通过芦笙表演在寨子上小有名气,以前读的书较多,目前在县城上班,平时相关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都是由他来组织,他表示以前寨子上出去的人比较少,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寨子上也没有普及,村民劳作闲暇时就坐一起吹跳芦笙、互相讨教、比赛,有了电视广播等媒介后村民对传统的芦笙关注度就随之转移,开始接受更多的外来文化,年轻一辈则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娱乐游戏等,对民族传统芦笙舞练习和文化传承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图5 外出年轻人和老一辈人学习吹芦笙
图6 村民们节庆表演时的芦笙
以前荔波县大土村村民从一出生就要与芦笙打交道,每当有新生儿出世时各家就会吹奏芦笙来庆祝,孩子长到四五岁就要和祖父辈开始学习吹奏芦笙,大点后就和寨子上吹得好的老人进行讨教、拜师练习。李光阳表示他自幼通过周边环境耳濡目染,四五岁时就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传统芦笙舞曲,对芦笙有独特的认识和喜爱,从小就缠着父亲教他吹奏各种曲子,长大后还和寨子上吹奏得好的老一辈学习,通过长期不断坚持与努力,现在是荔波县“苗学会”的负责人之一。荔波芦笙舞的传承方式都是村落家族一代传一代,与其它大多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模式“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有所不同的是:“男女均传,传男又吹又跳,传女只跳不吹”。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外出务工求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当地老人为了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在自己手上失传,决定打破陈旧束缚,只要有人想学,将不论男女老少表示都会积极传授自己掌握的芦笙知识。
3 荔波县芦笙舞的制约因素
3.1 现代艺术的冲击,对芦笙舞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
贵州于2015年12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成为全国第八个交通便捷的省份,原本与外界隔绝的原始村落,也打开了相互交流渠道,传统的民族文化生活慢慢渗入了现代文化元素。受外界新鲜事物和开放思想的冲击吸引,使得村落年轻一代逐渐对本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隔阂和抵触思想。随着地域交通与社交渠道逐渐便利,苗乡村落年轻人不断走出大山中的家乡进入打工潮中,回乡后带来大量的外界流行艺术文化,如聚会唱KTV、集体广场舞等。再加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接触减少,许多原始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难以吸引兴趣,更受喜爱的则是流行歌曲、影视文化作品等现代艺术元素,且逐渐遗忘摒弃本民族传统文化。村落以前用来打发农闲时的芦笙舞、对山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也正慢慢减少,人们对芦笙舞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
3.2 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与之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落原本落后的生产方式已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祖辈传承下来的民族语言被当地的客家话和普通话所替代,极具民族特色文化的服饰也普通化,独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村落建筑改建为牢固的钢筋水泥楼房等,集体参与的原始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也正减少甚至消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荔波县大小村落外出打工求学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学习传统芦笙舞的年轻人相应减少。一批宝贵的传统芦笙曲目和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逝去而失传,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认识不断降低。
3.3 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人们所处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走访发现,当地中小学把芦笙舞文化单独设为一门民族特色课几乎没有,尽管有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却对其不重视,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授指导,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提供保障。而更为重视的是学生文化成绩,每周就给学生开设一两次体育活动课,有时还会被其他文化课程的所占用,导致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高水平的芦笙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艰苦的磨练而形成。学校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民族传统文化芦笙舞的学习,芦笙文化意识被消弱和取代,人们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芦笙舞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3.4 当地旅游产业机械开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破坏
依托贵州省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境内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荔波县第三产业中主要部分为旅游业,近些年凭借自然山水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大肆开发旅游产业,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当地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但开发过程也是把双刃剑,如何处理好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保护的关系就成为现阶段最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在开发民族民间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时,相对机械式的生搬硬套,却忽略了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底蕴和所表达传递的情感思想等还原展现,也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从而导致原本带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房屋建筑翻新过程中遭到拆除破坏,将特有的传统芦笙舞蹈完全替换成现代受欢迎的流行舞,最终传统旅游资源失去其原有魅力,特色传统文化产业无法吸引大众的目光。
4 荔波县芦笙舞的发展路径
4.1 流行乐曲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芦笙舞中
十年前,凤凰传奇的一首《最炫民族风》火遍大江南北,此首流行乐曲凸显了民族、时尚、流行等多特点,将现代民谣、摇滚、慢嗨、舞曲等元素继承发展的同时,又能保留歌曲自身的民族文化韵味,备受大众喜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村落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快速发展下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荔波芦笙舞的发展应不断结合市场变化和大众需求,在与其它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同时,应紧跟时代步伐,用传统乐曲芦笙吹奏流行乐曲,其舞步也可加入当代的流行舞步,将流行的文化元素加入到芦笙舞的整体编排之中,打开现代创作思路、丰富其展示形式,让年轻一辈积极参与其中,大众所认可接受。
4.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大众传媒融合互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贵州依靠其自然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资源保护优势建立起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化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交流也为贵州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外宣传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内外大众传媒与体育文化融合互动的案例较多,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反响,也吸引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与喜爱。如早些年电视传媒中的真人秀节目——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等;近些年网络APP传媒中的体育竞技类综艺节目——腾讯视频《超新星全运会》、优酷视频《这!就是灌篮》等。民族传统芦笙舞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和娱乐性,深入挖掘其项目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利用大众传媒技术平台将芦笙文化鲜为人知的地方呈现出来,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如在之前真人秀节目《跟着贝尔去冒险》中就有一小段当地人迎接外来宾客时所吹跳芦笙舞,过程欢快热闹,备受大家喜爱。
4.3 打破传统芦笙舞形式束缚,创建大众广场芦笙舞
自我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随着全民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不论男女老少、城市与农村,各地形成随处可见的广场舞热潮。芦笙舞因不受场地、时间、参与人群等限制,可通过基层社会性体育指导、群众团队组织等形式,组织好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和不同规模的队伍一起到广场上跳芦笙舞。将传统芦笙舞以大众广场舞的形式来推广开展,既可以让人们利用闲余时间进行身体锻炼,也可以将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文化更好地宣传展现,在激发培养大众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同时,又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体育事业和全民身体素质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4.4 加强地方保护与重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在经济扶贫力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应肩负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农村年轻人减少外出打工,转为在家乡务农创业,解决好基本生活问题在闲暇之余愿意重新学习传统芦笙舞,地方相关部门应进行有组织、系统地引导教授,并组织相应的活动和赛事,加大重视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旅游业作为荔波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应深入挖掘开发芦笙舞等系列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形成一条极具历史地域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好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加强其宣传推广,在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解决当地就业贫困等难题之余,更好地发挥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与魅力。
5 小 结
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精神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好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的成长。荔波县芦笙舞源于苗家先辈们质朴的劳作生活,又是其精神文明活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创新好符合当代人喜爱的流行乐曲文化元素、加强与大众传媒融合互动发展、打破传统形式束缚创建大众广场舞、打造出特色芦笙舞文化旅游品牌等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好芦笙舞,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文化特色与社会影响。
[1] 万 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土家族第一村”双凤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1,31(09):41~50.
[2] 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03):34~37.
[3] 周开敏.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跳竹竿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3.
[4] 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8.
[5] 康 乐,尹雨嘉,胡小勇,等.彝族村落“阿妹戚托”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研究——以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2018(04):60~63.
[6] 崔晓兰.贵州高校推广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可行性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156~159.
[7] 李颖侠,孟峰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推广的路径选择[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85~87.
[8] 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09):171~174.
[9]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6~39.
[10] 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表现形式及其体育价值[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02):34~36.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Lusheng Dance in LiBo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WU Huimin1, CHEN Yufeng1, KANG Le2, et al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interview method、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method,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jam of the Lusheng dance in Libo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rying to dig out and perf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sport da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of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for the impact of modern art, people’s concer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usheng dance is diminishing.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people's understanding to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ad changed a lot. And the change of values also make people’s concern to Lusheng dance has gradually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blind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had also de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the author propose to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pop music into the traditional Lusheng dance, make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interact with mass media, surpass the traditional form’s bondage of Lusheng dance, create a public form of Lusheng dance,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to develop a tourism bran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
LiBo county; Lusheng danc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approaches
G80-051
A
1007―6891(2022)01―0093―06
10.13932/j.cnki.sctykx.2022.01.22
2020-08-25
2020-10-23
2017年贵阳学院院级课题子项目(编号:2017PT31)。
康乐(1990—),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