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传统天井式民居建筑空间形式研究
2022-01-18张葳,邹航
张 葳, 邹 航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长江流域属于中国七大水系之一,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由19个省市自治区组成。长江中下游自宜昌至上海崇明入东海,其间人口密集程度高、自古至今均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天井院民居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广泛采用的民居住宅形式已逾千年,自古以来蕴含“和”的家庭意义,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井式民居特殊的形式,使建筑与天地万物在空间中融合。
1 概述
1.1 概念
“天井”最早出现于典籍之中,是一种建筑空间形态,在《孙子兵法》中指四周高耸、中间低矮的坑道地形,发展到明清已成为民居普遍组成部分。主要存在于房屋或者院墙之间,《辞海》中的解释为:“四维或三维房屋和围墙中的空地”,上部露天,井身呈梯字形,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形式有设内池水沟、四周安围栏等,满足生活用水、通风、采光等建筑基本功能。基本的天井式住宅,入口面对门厅,前中设天井,厅堂位于天井后方中位,两侧设置房间。天井增加了民居建筑中的空间临界面,有利于建筑的采光、通风、排水。中国传统天井式民居将“间”作为原始单位,若干间构成单体建筑,多数民居面阔三间,中间的一“间”为开敞形式,形成“敞”厅,成为空间中心;环绕着天井的房间或围墙构成了“进”,一进院落为“口”字形、二进为“日”字形、三进为“目”字形等。天井式民居布局多穿堂,通过这种形式,将“隔”与“透”融合运用,体现了中国木构建筑总体空间灵活通透的特征。
1.2 天井式住宅的地理分布与沿革
天井式民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民居住宅形式,如: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江苏,这些地区传统天井式民居大量存在。“天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末年《孙子兵法·行军篇》中,与天牢、天罗、天陷等一系列地形作为作战武器存在,天井是山崖、峭壁形成的自然产物,指四周高耸中间低矮的地理地形。南方潮热的气候原因难以形成原始人类的穴居,在西周时期由地下或者半地穴式形成“坑道和矿井”[1](一种地理学名词),开口小而高,称为竖井。据传“天井”最早出现在民居建筑大概是东汉辞赋家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对建筑天花处藻井的描写:“圆渊方井,反植芙蕖”[2],出现“天井”的雏形,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烧香曲》中写到“露庭月井大红气,轻衫薄细当君意”[3],庭院中的月井就是现在的“天井”。到了明代,天井已普遍存在于传统民居之中,由于技术和材料限制,建筑外墙极少开窗,门窗面朝天井,南方低纬度,多雨潮热,天井空间是改善居住的关键条件。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随着经济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二层楼阁天井式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普遍民居形式,谢肇淛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余在新安,见人家多楼上架楼,未尝有无楼之屋也。”[4]江西景德镇一带天井式民居强调“进”,一进院最为常见,二进院天井有单双两种,江西抚州地区较多的形式为三进两天井,少见四进院。安徽地区多数建造二层楼阁,天井占中心位置,围绕天井布置各个房间。江苏地区河网繁密,调节气候,故天井的尺度普遍较小,进深小而高,利于通风纳凉。
2 天井式住宅的平面形式
天井在民居建筑空间内的作用体现在平面布局中,由一个简单的元素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平面形制。明初洪武年间《明会典》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普通民居规定开间不超过三间,但是进数上没有明文规定,最为常见的是一进院传统式,二进院天井有单双两种,随着家庭人数递增导致房屋不够用,普遍解决方法是增加进深,根据不同房间需求出现不同的平面形制,表现多为以下几种:
2.1 “凹”形
安徽歙县郑村乡苏雪痕宅(图1),东南朝向,正堂两侧面向天井的三间室为卧房,一层楼高明显低于二层,一层明堂为客厅,楼梯设在左侧卧房内,二楼设有香火座,两旁同为卧房。是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形式。
图 1 安徽歙县郑村乡苏雪痕宅(作者改绘)
2.2 “H”形
安徽歙县乡孙叔顺宅(图2)就是这种平面布局形制,住宅东南朝向,进门是水池,与正堂后侧的天井相对,孙叔顺宅入口处将天井分为两个部分,虽与普通“H”形天井形式不同,但整体布局类似,是“H”形的一种变形。
图 2 安徽歙县乡孙叔顺宅(作者改绘)
2.3 “口”形
例如明代中叶徽州的浅口方文泰宅(图3),口字型,三进两院式,砖木混合结构。正屋较长,面阔不超过三间,一层靠前为门厅,靠后为客厅,左右次间为住房并衔接前后进院,一侧房间内设楼梯。二层明堂作供奉祖先用,后堆放杂物,左右次间为卧室。二层有跑马廊,靠近天井一侧,超出檐柱外侧形成飞来椅,栏杆呈弧形,制作精美,做工精良。
图 3 浅口方文泰宅“口”形平面(作者改绘)
2.4 “日”形
实例如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浯溪村王廷恒宅(图4),三进两天井式,是浯溪村最大的明代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石混合结构。此种类型属于大型住宅范畴,一般多代居住。
图 4 江西抚州东乡区黎圩镇浯溪村王廷恒宅平面图(作者改绘)
除此之外,以“凹”或者“口”作为原始单位,这些民居还可纵向横向叠加或混合组合,比如:三个“凹”形叠加组合成“L”形、两个“凹”横向排列成“一”形、纵向排列成“|”“H”形和“口”混合组合形成“目”形等等。用于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景德镇此类住宅居多,便于分期扩建整个建筑的完整性。
3 空间特征
3.1 典型天井式住宅的内部空间划分
天井式民居以“进”划分内部空间层次,厅堂、书房、卧室等都围绕天井进行摆放(图5),房间按照传统礼制尊卑排列,入口一般位于主轴,正对正落,进门是门厅,主要功能是门房和临时会客,有的民居也设茶厅,亦称轿厅,顾名思义,停轿备茶而用。天井正对的是最重要的室内空间——厅堂,厅堂中轴线上的开间面积相较两侧更大,天井两侧的房间无论在整体面积还是开间大小方面都小于厅堂。二层正堂供奉祖先,两侧厢房作储藏室用。正落后方为女厅,家中内眷使用,厅前多设天井,景观池鱼、盆栽植物营建自然本原的意境。书厅在女厅一侧,以整面槛窗与外部分隔,是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的寄托。天井处于中轴线上,决定了民居的进数和内部房屋的摆放朝向和主次位置,与厅堂和廊道房顶相连,互不可缺。
图 5 景德镇祥集弄3号(黄浩.《江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厅堂与天井四周融合成“敞厅”,其间不采取任何隔断,直接将外部空间导入至室内,相互连接,作为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处于民居主体地位,空间占比大,在气度和装饰上都视作核心位置。“厅堂”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宋代《营造法式》,“堂”产生先于“厅”,后因“厅”“堂”应用功能相似,故统称厅堂,常用作日常起居、迎宾会客、婚丧嫁娶以及祭祀这几类活动,体现主人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堂内中心位置以太师壁划分前后厅,上挂匾额,下挂祖宗肖像,面前摆太师椅和八仙桌,增添平行视野趣味。
厅堂两侧房间一般用作卧房,有时与书房相连,在大规模民居中,二层房间常用做卧房,居住老爷或是少爷,而女眷则居住在后院。
3.2 天井式民居厅堂的空间界面
空间界面有垂直界面和水平界面两种,厅堂中的水平界面包括顶面和地面,垂直界面包含门窗、墙体、隔扇等等。
顶面即室内空间的顶部界面,分为彻上明造和天花,彻上明造又称“露明”,室内顶面结构完全裸露,展现结构美,将屋顶空间纳入室内空间,隔绝上空热气,保持室温。天花是古代民居厅堂顶部用于遮盖结构的一种建筑构件,美化空间,防止落灰。天花粗分为软天花、硬天花和藻井三种,软天花即高粱秆搭架,面上糊麻布或纸,并绘彩画,较简略,用于较小房间。硬天花源于宋代“平闇、平棋”,到清代出现“井口天花”,由若干木条交叉呈格子形状,适用于高大空间。藻井多用于大型建筑如宫殿、寺庙、佛坛等,民用建筑极少。天井式民居厅堂地面铺装采用一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加工,避免生活引起地面凹陷凸起,美化空间,如室内铺装以铺砖和木材为主,较少使用石料,一层采用镜面或纹样砖材料,形式有正纹方砖、斜纹方砖、十字纹、条砖等,隔湿热,室内铺装多用细墁地面。木材料遇潮湿易变形,因此下铺设木龙骨,通风透气。
隔扇是重要的空间分隔手段,分为可开启和不可开,开启时称为门,关闭时称为窗,分为束腰、棂空、平板三部分。门的种类为大门和房门,形式有板门、格子门等。板门即木板门,是民居宅门,属于不透光门,江西景德镇的前店后宅多使用板门。普通大宅为六扇板门,小宅可四扇,厅堂通往两侧备弄可用板门隔断。宋代沿袭下来的格子门在天井式民居中最为普遍,用作内门,隔断室内外空间。窗户上的“扇”开启时能达到安全和交互的双向要求,包括长窗、半窗、地坪窗、支摘窗和花窗等,在徽州有些天井式一进院民居中,房间窗户正对天井,进入内院的客人易看到窗后内眷,便使用护净窗(图6),将窗户的开启面积减小,花纹密集,既不影响采光也起到了遮挡作用。“古之户槅,多于方眼而菱花者,后人减为柳条槅,俗呼‘不了窗’也。”[5]到了明代,隔扇纹样主要在格心,以户隔柳条为主,其中有直线纹、柳条变人字纹、杂花等,都是单纯的单数或多数几何样式。天井式民居的槛窗下部多为木板,排列在两根柱子之间,多为双数,两边固定不可开启,使空间界面灵动、通透。
图 6 护净窗(张国标.《徽州木雕》.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3.3 天井的功用与寓意
天井具备自然通风采光、雨水排集和防火防灾等功能。天井式民居大多都是封闭式,采光和通风是居民生活的两个必要条件,在保证私密性的情况下,利用天井开敞空间循环空气,实现了不同季节和时段的纳阳需求。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多,雨水集中于蓄水池中,可用于火灾,夏季便于地面多余水分挥发,冬季便于阳光照射进民居内部及厅堂,冬暖夏凉。
4 结束语
长江中下游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古代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布局按照传统礼制尊卑排列,天井式民居丰富的平面形制和多样的界面分隔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木建筑灵活多变的空间特征,因地制宜地满足了建筑的防护、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顺应了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习性和气候地域条件。天井式民居中特有的“敞厅”将外部自然纳入室内空间,体现了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