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2022-01-18郝晶刘瑶刘雨威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绝经期综合征因素

郝晶 刘瑶 刘雨威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我国农村女性人口数高达2.45亿,保障农村女性身心健康关系重大。围绝经期是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导致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并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头痛、头晕、骨关节疼痛、疲乏、失眠等,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1]。明确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是制定自我管理方案的关键[2]。既往研究显示个体特征、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等因素与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但诸多因素间的作用路径及程度尚不明晰。因此,本文旨在基于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个体特征、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对45~60岁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路径及程度,以期为其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项目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5月在河北省廊坊市所辖县依据经济状况好、中、差各抽取一个县,在每个县随机抽取一个乡,每个乡随机抽取一个村,共550名女性均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45~60岁农村女性;②常年居住在农村;③具有一定的理解表达及阅读书写能力;④知情同意且愿意参加并配合本次调查。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②人工绝经者。本次调查共发放550份问卷,回收536份,有效回收率97.45%。

1.2研究方法与工具

1.2.1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1.2.2研究工具

1.2.2.1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个人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疾病状况;家庭情况如夫妻关系、隔代照顾时间和照顾老人等。

1.2.2.2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3]该量表是评定更年期症状的常用工具,共有13个条目,对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抑郁及疑心、眩晕、疲乏、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性生活状况等症状进行自评。每一项分为四级:0分为无,1分为有时,2分为经常,3分为严重。程度得分与基本分相乘得出每项症状评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30分为重度、16~30分为中度、6~15分为轻度、<6分为正常。

1.2.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自评量表,由肖水源设计编制,共3个维度,包括10个条目,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总分在12~68分,最终得分与社会支持状况成正比。该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66~0.79。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Amos 22.0软件进行路经分析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形成预防路径,以α= 0.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 本次共实际调查45~60岁农村女性536名,平均年龄(53.160±4.08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平均得分为(10.400±5.427)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8.73%,其中轻度327名,占61.01%;中度93名,占17.35%;重度2名,占0.37%。各项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见表1。

表1 536名农村女性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发生情况(n=536)

2.2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个人情况、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均影响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45~60岁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总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按α入=0.05、α出=0.10的标准,釆用向前逐步法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个人月收入、文化程度、疾病困扰、夫妻关系、隔代照顾时间、照护老人和社会支持均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单因素分析

表3 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4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45~60岁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作用机制,本研究分析了各变量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之间的路径关系,结果显示:个人因素的直接作用最大。通过分析各个间接路径系数发现,家庭因素通过社会支持对45~60岁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总分的间接作用较大,其间接路径系数为0.21。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对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因素产生间接预测作用。模型可收敛,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图1。

表4 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图1 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护路径模型

3 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围绝经期人群所特有的疾病,激素水平的波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45~60岁女性卵巢功能日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持续下降,致使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本研究发现45~60岁农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达78.73%,高于徐婷等[4]调查的江苏镇江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50.9%);之所以有较大差异可能与本研究调查人群为农村女性有关。农村女性接受科学知识的机会少,不能正确对待围绝经期正常的生理变化。本研究中患病率最高的5种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分别为骨关节痛、疲乏、易激动、失眠、潮热出汗,与严翔[5]、张琛[6]等研究结果相近,表明围绝经期女性同时存在躯体症状和心理精神症状,造成其身体和心理、生活和工作的困扰。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不仅仅是内分泌的改变,同时与社会环境、个体因素等有关,以往研究发现压力、人均年收入、糖尿病、高血脂、月经情况均为影响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因素[7-9]。本研究发现,年龄、个人月收入、文化程度、疾病困扰、夫妻关系、隔代照顾时间、照护老人和社会支持均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51~55岁女性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可能性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进一步衰退、老化,雌激素水平低落,机体易产生各种代谢混乱,从而出现骨质疏松、骨折、焦虑抑郁等症状[8]。接受教育程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文化程度高的女性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可以正确、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改善生活方式、化解消极情绪。疾病困扰对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都产生直接影响[10]。慢性疾病通常迁延不愈,长时间的治疗增加女性身心压力,从而引发一系列精神方面的症状[11]。夫妻关系与患者情绪、身体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夫妻关系较好的女性幸福指数及幸福感相应更高,从而使其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得到显著的缓解。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女性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概率降低,家人及亲友的支持可以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应对由激素变化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并消除不良情绪。有研究显示因照顾孙辈和老年人所产生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并未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充分重视,隔代照料加重了女性围绝经期的劳务负担,照护老人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挤占了其进行身体锻炼与其他社交活动的机会[12]。因此对于这类农村女性要更加关注,给予更多关爱,减轻其身心压力。

综述所述,对围绝经期农村女性应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使其以积极的心态了解和接受围绝经期的到来,提高社会、家庭对围绝经期女性的关注和关怀,积极主动地开展综合性预防措施,推进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绝经期综合征因素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考前综合征
围绝经期女性多焦虑 积极化解要得法
解石三大因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延经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