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
2022-01-17王永翔
王永翔
杭州西湖,风景如画。在西湖边的北山街84号院,一片浓荫掩映下,有一幢青灰色的小楼,这里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所在地。在陈列馆二楼的展厅内,一本微微泛黄的文稿吸引了参观者驻足,这本珍贵文稿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封面上標注的时间是1954年3月23日。
1953年12月,毛泽东主席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来到杭州。在来杭州的火车上,毛泽东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抵达杭州后,毛泽东主席和部分随行人员住在刘庄。每天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从刘庄出发,来到北山街84号院办公,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经常是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晨。
当毛泽东主席和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西子湖畔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同时,刘少奇和其他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人也在为宪法的诞生紧锣密鼓地工作着。往往是杭州起草一个稿子出来,马上派交通员送到北京。北京立即安排讨论,再把讨论后的修改意见反馈到杭州,这样反复多次。
毛泽东主席一行在杭州西湖边一共度过了77个日夜。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完成在杭州的宪法起草工作,返回北京。在杭州起草的宪法草案初稿有一个浪漫的名字——“西湖稿”。
1954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会议后,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社会各方面代表共8000多人参与了草案初稿的讨论,提出各种修改意见5900多条。“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中的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正是当时参与讨论时的原件,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捐献。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向社会公布。此后,全国各界共有1.5亿余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制定的,实现了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统一。从“五四宪法”诞生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这次立宪过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生动实践。
如今,“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已被誉为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地标,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宪法的光辉历程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来到这里学党史、悟思想。“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以来,接待观众已达156.3万人次,在党史和宪法宣传教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作者单位:“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责任编辑:王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