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净土的守护者
2022-01-17陈文娟
陈文娟
“应急包里面装有电脑、当季衣服、充电宝等物品,只要接到奔赴应急现场的通知,就能第一时间出发,确保尽早尽快参与应急处置,它就像我的‘亲密战友’!”在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吴怡的办公室和家里,长期准备着两个应急包。从业10多年,他已经习惯在遇有突发环境事件时,随时背起应急包奔赴一线。
吴怡,这位39岁的博士,从读书时代起就与生态环境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来,他一直从事固废处理处置与土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在环保技术研究中解决了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如今,他已成长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固废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方向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随叫随到的“拼命三郎”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应对疫情专家组成员,吴怡第一时间挺进防疫第一线。其间,他辗转多地,针对当时已有病例的资阳、宜宾、凉山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专家组对口区域技术帮扶,对涉疫医院、隔离区的医疗废物收集、暂存、转运及处置现场给予指导和帮助,守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12月,成都市郫都区发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后,吴怡又是第一时间被生态环境厅派到抗疫前线。
“虽然熬了三个通宵,但是值得!”吴怡和同事们加班加点,一起查阅国内外资料和标准、翻译相关文献,在连续鏖战三天三夜后,牵头制定并完善了《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环境监管手册》,明确了疫情防控期间产生的涉疫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医疗废水、生活污水等的环境监管要求,为全省常态化应对疫情提供了坚强的环保科技支撑。
疫情防控,只是吴怡众多临危受命中的一个“单项”。“只要有应急事件发生,吴怡随叫随到。”四川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工作人员胡鑫很是佩服吴怡“拼命三郎”的工作状态。作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应急专家,吴怡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线,长期为省生态环境厅和地方环保局提供技术支撑,先后参与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逾20次。
2017年5月,嘉陵江(广元段)铊污染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吴怡就在其中。由于成功锁定并切断污染源头,圆满完成应急抢险任务,该项应急处置工作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通报表扬。2021年1月的嘉陵江“1·20”甘陕川交界断面铊浓度异常事件应急过程中,吴怡及其团队制订了广元市西湾水厂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同时指导水厂进行减污实验,切实保障了城区群众的供水质量。
“一项科学研究价值大不大、一项革新技术好不好,评判的标准应该是对国家长远发展有没有益、对民生改善有没有帮助。科研工作是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是‘润滑剂’,也是‘发动机’‘推动器’,有了科技支撑,可以让相关举措更加精准。”吴怡说。
用过硬专业技术守护家园
磷石膏處理问题一直是困扰磷化工企业的“痛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2019年长江经济带(湖北、贵州、云南、四川、湖南、重庆、江苏)7省市“三磷”企业中有276家存在环境隐患问题,其中磷石膏堆场的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磷石膏污染问题被列为央督、省督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之一。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的废弃物,每生产1吨湿法磷酸产生约4.5吨的磷石膏渣。由于绝大多数磷石膏采用堆放的形式处理,不仅侵占了土地资源,遇雨水冲刷后,带走部分可溶性杂质到地下水或河流中,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构成较大风险。
“当时我们把市面上所有能够拿得到的药剂全都用上了,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试验了大半年,但对污染物的减量效果不太理想。”时任四川省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吴怡,在完成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支撑课题“磷石膏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对策建议”过程中遇到不少“拦路虎”,能把磷石膏当中的有害物质“抓住”的螯合剂就是其中一只。“后来,我们干脆自己研发螯合剂,突破了螯合的难点问题,最终实现磷石膏的污染物大幅度减量。”
“运用了这项技术后,不用愁以后的磷石膏没有地方放了,处理后直接就可以形成磷石膏板、石膏粉等建材产品,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还从源头上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解决了令我们这类企业最头痛的问题。”绵阳磷化工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成果已在四川省15个磷石膏堆场及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在吴怡的工作中,像这样“变废为宝”的案例还有不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总会留下大量污泥难以处理,甚至有直接填埋或丢弃堆积在山沟农田的不法处置行为,极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带来经济损失,同时影响城市形象。郊县生活污泥量较主城区来说相对较小、热值低,采用垃圾集中焚烧易造成资源浪费。而吴怡及其团队研发的规模化大田蚯蚓养殖污泥处理实用工艺技术就是为处理小体量污泥“量身打造”的,填补了郊县生活污泥处理的空白。
“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脱水的污泥,经过蚯蚓生物堆肥处理后,转化为蜂窝状细小颗粒的蚯蚓粪,成为高品质的园林绿化营养土,蚯蚓也可作饲料、鱼饵,把污泥从源头上就变为了肥料。”已成为郫都区、温江区生活污泥处理主力军的四川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该技术采用生物技术零动力运行,每3吨城市生活污泥可转换1吨营养土,年处置5万吨城市生活污泥,并配套消纳5万吨农业有机废弃物,可减少大气颗粒物污染957吨。”
一张张“成绩单”后面,浸透着吴怡辛勤的汗水。吴怡说,在这条任重道远的征途上,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目前,在环保技术方面,国内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的技术还存在明显短板,必须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最终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让成果惠及更多民生
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选……吴怡的多种身份,是鞭策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
作为单位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吴怡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应用转化的结合,成果丰硕。细数这些年,他先后组织参加学术活动20余次,总编辑论文集10本,作学术报告8次;主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3项,主研国家水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1项,省科技厅成果转化项目3项等省部级项目共计20余项;公开发表环境技术相关的中英文专业论文30余篇,获得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环境监测》年度优秀论文奖1次、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现为《中国环境监测》《四川环境》审稿专家;参编专著7本,参编大专院校教材1部,编撰科普读物《固废知识手册》1本,专利20余项……
室内所使用的一些装修材料、油漆、胶水等,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刺激性气体,如:甲醛、苯、氨等。这些物质会慢慢侵蚀长期在室内的人员身体,引起癌症等疾病,具有相当大的危害。针对这一状况,吴怡又转投环保功能型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完成室内环保活性矿物材料改性的无胶涂抹小试试验和涂料产品开发,目前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均已授权),代表四川省获国家科协创新大赛铜奖。该涂料产品入选住建部科技成果推广名录,2020年12月获得四川省住建厅颁发“四川省科技成果技术备案证书”,2021年1月“无机空气净化涂料”通过央企绿色集采平台入库。转化的新型涂料产品产值达千万,实现了产学研的成果转化。“该产品经权威实验室检测可有效持续吸附处理甲醛、甲苯等有机污染物,并在幼儿园、单位办公室完成试用,室内环境质量指标全达标,效果良好。”绵阳市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說。
“2017年2月底,校舍室内用了这种无机空气净化涂料后没多久,第三方空气质量检测就达标了。2018年的时候我们又做了次第三方检测,出来的报告是合格的,2021年又自购设备做了次检测,空气质量检测也是达标的。”绵阳金太阳幼儿园园长说道,“当年3月初就要开学了,我们新扩建的幼儿园才装修完没多久,如果不通过具备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的话,孩子就没法按时开学,我们也很担忧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气体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危害。”
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路径。在吴怡看来,工作后的这十余年,他见证着大众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关注越来越高,更感受到从地方到全国,各级职能机关“拧成一股绳”地对污染治理发力,“我们不要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出一条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点工作任务,吴怡和团队下一步将着力开展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项目。针对目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难点问题,以我省典型区域为重点,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进一步研究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地表水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开发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染预测预警迁移转化扩散等数学模型;开展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治理模式、治理设施的研究和研发;对比分析不同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治理模式,走出四川治理之路。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吴怡没有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也不因为“骨头”难啃而不思进取,他的脚步没有停歇,一直走在环保的大路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责编/王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