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如何描绘绿色发展“路线图”
2022-01-17蒋筱青
蒋筱青
上下班可以选择轨道交通、公交等便捷的出行方式;消费可以前往经过认证的“绿色餐厅”和“绿色超市”……市民点点滴滴的绿色低碳生活背后,是成都市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行走在天府大地,无论是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还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方向已定,脚步铿锵。
“绿氢之都”蓄势待发
2021年7月18日,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冷公司”)与张家口市交投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绿色氢能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成套氧液化系统采购合同》,成为深冷公司首次获得向电解质绿氢项目提供氧液化系统的涉氢综合利用合同,以助力2022年冬奥会清洁能源保障。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冷公司地处成都市郫都区成都现代工业港,深冷技术是其“看家本领”,如今深入涉足氢能产业,让公司党支部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谢乐敏深感振奋,他说:“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依托公司在氢气、天然气等生产应用环节的技术优势、装备制造和研发能力,深度融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抓住机遇,稳扎稳打。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成都市的“低碳尝試”,重磅之一就是打造“绿氢之都”。
清洁能源众多,为何选择氢能?氢能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清洁能源,既能作为能源使用,也能进行储能和能源转换。其中,“绿氢”因通过光伏发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温室气体,被誉为“零碳氢气”。
打造“绿氢之都”,成都市有良好的“家底”支撑。此前,郫都区被确定为成都市氢能应用示范区和氢能产业聚集区。2021年7月,随着投资15亿元的东方氢能产业园落地郫都区,又为成都市打造“绿氢之都”注入一剂“强心针”。
机遇已至,如何在“新赛道”上跑出好成绩?深冷公司也有自己的考量,公司投资发展部部长李恩泽介绍:“目前,我们在深冷液化技术等领域拥有多项专利、专有技术以及国内外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成渝‘氢走廊’建设,规划在蜀道集团下属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等建设加氢站项目。”
“碳惠天府”锁定绿色生活
2021年12月20日,《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低碳成都100案例》正式发布,多维度展示了成都市绿色发展、低碳城市发展的进展成效。其中,“碳惠天府”机制是成都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重要创新。
2021年5月,“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正式上线,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搜索“碳惠天府”即可点击进入。目前,该平台上线了步行、共享单车、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汽车驾驶、环保随手拍等低碳场景,市民在“任务中心”绑定后,完成任务即可获得“碳积分”,积累一定积分后可在该平台“商城”兑换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低碳环保行动的同时,“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运营实体成都产业集团,也在积极引导相关企业推行低碳管理、实施碳中和公益行动。具体而言,成都产业集团根据《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公众低碳场景评价规范》,对企业和商家进行低碳评价,向达到规范要求的授予“碳惠天府”低碳场景标识。
红旗超市(蜀锦路店)等商超场景,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景区场景,柴门饭儿(太古里店)等餐饮场景,成都空港大酒店等酒店场景,不少企业通过提升改进自身设施设备等实现节能减排,成为“碳惠天府”低碳场景。在这些具有低碳场景标识的商户景区酒店等消费,市民可以通过“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扫码“打卡”,获取“碳积分”。
落地实验室剑指“碳中和”
地处天府新区的成都超算中心,与国家电网等新能源单位开展测试及商务合作,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兴隆湖东侧的“独角兽岛”,这一新经济企业成长的“乐园”,绿色停车场将跟进配套……
绿色是城市的底色,也是发展的动力,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天府新区还有不少探索。
2021年12月23日,天府新区兴隆湖畔,能够折射实现“双碳”目标智慧与决心的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全省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向前迈出坚实一步。
记者了解到,天府永兴实验室是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的天府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之一,承担着解决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要职责,是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旨在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作为2014年就跻身“国家队”的天府新区,“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此次天府永兴实验室成立,也将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及固碳领域,布局零碳能源系统、高分子碳中和等8个前沿研究中心,让城市的绿色底色更加深厚。
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天府永兴实验室预计到2025年初步建成,将产出一批代表性科研成果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到2030年实现实验室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