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新形势下的高校科技论文管理
2022-01-17王璐瑶
王璐瑶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0 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基础科研的主要产出形式,既是科技人员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工具,也常被作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动高校高水平论文产出的方法有很多,加强科技论文管理就是其中重要抓手之一,对增强学术研究氛围、激发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热情、促进高水平科技论文的发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导向、破除论文“SCI至上”的新形势下,高校科技论文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 破除论文“SCI至上”的新形势
SCI(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很长时间以来,SCI论文相关指标成为国内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对于上述现象,国家接连出台文件。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破除论文“SCI至上”,反唯SCI论文,并不是说不发表SCI论文,反对的是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反对将SCI相关指标作为评价学术水平和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科技论文管理该如何做,才能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关注科学与实际问题的同时发表货真价实、高质量的科技论文。
2 高校科技论文管理——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论文奖励政策与实施是高校科技论文管理的重点。和其他国内高校一样,电子科技大学从2000年开始,制定并实行了对学校为第一单位发表的论文进行奖励的政策,论文奖励政策也随着学校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度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论文奖励政策施行以来,对营造学校教师发表论文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由于2021年SCI收录数据尚不完全,所以2021年的论文数量呈减少状态)。
图1 电子科技大学2000-2021年SCI收录论文数量变化情况
2.1 追求论文数量增长时期
为了鼓励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2009年以前,学校的科技论文奖励范围包括: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学校署名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光盘版、《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研究论文。奖励标准按照每篇科技论文的收录源进行定额奖励。三大检索奖励政策对学校教师发表论文的积极性起到了激励,实现了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SCI的论文数量从2002年到2008年增长了6.49倍,EI数量增长了7.93倍。
2.2 考虑期刊档次、注重论文他引时期
随着学校科技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高质量论文,提升学校学术声誉和地位,于2009年从几个方面对论文奖励政策进行调整:一是由于SCI收录的数千种学术期刊良莠不齐,政策调整时放弃了无差别的定额奖励,转而开始同时看重学术期刊的档次,在论文奖励政策中引入了“影响因子”,对SCI收录期刊进行了分层考虑,按照影响因子的大小对每篇SCI论文进行单独测算奖励;二是考虑到EI、ISTP在学术促进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取消了对EI、ISTP收录论文的奖励;三是增加了对论文引文的奖励,对单篇论文3年或5年之内SCI他引次数高于30次或100次的论文进行不同额度奖励;四是为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激励文科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论文纳入奖励范围。
2009年到2014年,学校的科技论文数量继续沿上升通道持续增长,并且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在本学科和本领域具有影响力和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不多。6年奖励SCI论文共计4 970篇,但引文奖励仅有20篇,Science、Nature仍旧未有突破。
2.3 考虑学科差异、追求论文质量时期
以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的奖励体系没有以学术影响力为主要奖励导向,不能体现学科差异性,无法满足快速提升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要求,因此于2015年再次对论文奖励政策进行调整:一是考虑到影响因子在学科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且影响因子与文章质量并不完全正相关,因此为了体现学科差异性和论文水平差异性,SCI收录论文调整为按中科院JCR大类分区进行奖励,同时在奖励金额上体现一、二区与三、四论文的差距;二是增加了对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的奖励,同时修订了论文引用次数的奖励;三是为了鼓励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增设了奖励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四是提高了Science、Nature论文的奖励金额。
2015年到2020年,学校的科技论文数量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且Science、Nature有了零的突破。2019年11月,首次以第一单位在《科学》(Science)正刊上发表原创研究成果;2021年3月,再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科学》(Science)正刊上发表研究成果。2020年6月,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
3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论文管理的建议
一直以来,各高校都通过论文奖励制度来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以推动学校科研的发展,但在破除论文“SCI至上”的新形势下,高校科技论文管理势必要进行改革。新形势下的高校科技论文管理应以质量、贡献、影响力为导向和核心,营造潜心从事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氛围,鼓励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科技论文。
3.1 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的奖励,设立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奖
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的奖励政策对于促进论文数量原始积累起到了较大作用,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分区=奖金”这样的奖励政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偏颇性。为了避免功利导向,很多高校已废止了按照论文数量、论文分区、论文他引进行奖励的制度。但与此同时,仍应通过其他的成果奖励形式,以精神激励和经济手段的双途径来鼓励教师在关注科学与实际问题的同时,多发表有干货、有真东西的高水平高质量论文。
学校可以设立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奖,按不同学科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高水平成果,一方面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同时也可以宣传学校的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营造潜心研究、原创突破的科学氛围。该奖项应以质量、贡献为导向,鼓励产出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整个评选过程应充分发挥小同行专家的学术评价作用。
3.2 优化学术评价机制,摒弃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
高校在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奖励的同时,应优化学术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博士留校、任期考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考核评估措施,取消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突出品德、能力和质量导向,重点考察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等代表性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在学位授予、人才培养等方面,论文相关指标只能作为多方面参考指标中的一项,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科研项目、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等都可以作为毕业条件,并不仅是论文。
3.3 制订符合学科发展的高水平期刊目录,鼓励产出高水平学术论文
为鼓励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校学术委员会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遴选并制订符合学校学科发展的高水平期刊目录。该高水平期刊目录在聚焦学校学科发展的同时,应以引导学校整体学术品味、学术水准为目的,强调国际同行认可,保证遴选期刊质量。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在这些高水平期刊上多发表高质量论文,这对于提升学校的学科影响力和双一流建设有着直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