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差分法的覆岩“三带”高度与采动裂隙量化研究

2022-01-17陈松巍卜继霞史博文

现代矿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富集区三带差分法

陈松巍 卜继霞 史博文

(1.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

煤岩体裂隙是工作面瓦斯运移和渗流的主要通道,在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以一定的规律形成裂隙,部分岩层发生离层、断裂,最终形成“三带”[1-3]。对“三带”高度进行准确的划分,可以确定煤层开采上限、瓦斯高抽巷的合理位置以及合适的采煤工艺及设备参数。针对“三带”高度的预测问题,袁亮等[4]提出高位裂隙环形体模型,李树刚等[5]提出了采动裂隙椭抛带模型,许满贵等[6]对“三软”煤层裂隙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许国胜等[7]对水体下煤层开采裂隙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施龙青等[8]对大采高条件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了研究。其他学者[9-12]也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理论分析及现场观测等多种方法研究了覆岩运移和断裂带演化规律,为矿井瓦斯治理提供依据。

但以上研究多采用单一方法,未对裂隙的发育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以新景矿321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离散元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覆岩的运移特征与采动裂隙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差分法对裂隙分布情况进行了定量描述。

1 工程概况

新景矿3213工作面位于525 m水平,设计采高为2.5 m,工作面长420 m,走向推进长度为3 240 m,开采区内煤层平均厚度为2.5 m,煤层倾角为1°~3°,上覆基岩厚度为460~520 m,采煤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根据地面钻孔取芯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可得工作面上方覆岩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

2 新景矿3213工作面回采数值模拟

2.1 数值模型建立

基于采面实际地质概况及围岩力学性质,建立CDEM三维数值模型。模型选取摩尔—库伦屈服准则,模型最上层埋深为240 m,上覆岩层的平均密度为2.4 t/m3,因此在模型顶部施加5.8 MPa等效载荷。煤层开挖范围为X=150~450 m,Z=100~300 m,Y=32.5~35 m。模型四周及底面固定位移,如图1所示。

2.2 计算结果

工作面回采完成后,在模型中部沿工作面倾向和走向提取Y方向上包含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的下沉位移云图。图中黑色线条为工作面回采产生的节理裂隙,沿垂直方向称为纵向裂隙,当该裂隙出现在某一岩层中时,说明该岩层处于裂隙带中;沿横向称为离层裂隙,说明相邻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通过图2(a)、(b)观察纵向裂隙与离层裂隙的发育情况以及覆岩下沉位移情况,可以对“三带”高度进行判断。纵向裂隙在工作面上方覆岩中呈底宽顶窄分布,且发育到距煤层顶板43.02 m处,在上覆岩中存在部分裂隙区域,但该部分裂隙并未与工作面贯穿。对覆岩位移趋势进行分析可知,采空区中部存在一个呈椭球形的高位移区,该区域为重新压实区,以该区域的顶部为裂隙带的最高点。结合裂隙带发育情况和位移云图判断,裂隙带最大高度为43.02 m。

为确定垮落带与裂隙带的分界线,对回采完成后的位移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煤层顶部1,8.2,16.23,24.9,42.7和55.23 m平面的位移三维图,如图3所示。沉降坑由规整的边坡较陡的凹型转变为边角较缓的凹型,再向不规整的顶宽底窄的椭圆台变化,将其由规整变化为不规整的分界线作为垮落带与裂隙带的分界线,判断垮落带高度为8.2 m。再往上沉降坑底部最大沉降区域逐渐变小,到距离煤层顶部42.7 m时,下沉坑基本转变为倒锥形。当距离煤层顶部55.23 m时,沉降坑转变为圆滑的倒锥形,可判断此时的岩层处于弯曲下层带,确定裂隙带高度为43 m,与裂隙发育云图结果相吻合。

2.3 裂隙带高度的经验公式计算

目前,对缓倾斜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大多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

垮落带计算公式:

裂隙带计算公式一:

裂隙带计算公式二:

式中,M为采厚,m。

3213工作面上覆岩层大部分为中硬岩层,采厚为2.5 m,由式(1)~式(3)计算得垮落带高度为5.93~10.33 m,裂隙带高度为27.29~38.49 m和21.62~41.62 m。取计算上限为“三带”的高度,故垮落带高度Hm为10.33 m,裂隙带高度Hn为41.62 m。

可知,几种传统方式所划分的“三带”高度相近,综合确定垮落带高度为8.2~10.33 m,为采高的3.28~4.132倍;裂隙带高度为39.7~43.0 m,为采高的15.88~17.2倍。

3 基于差分法的裂隙场分布规律

为定量描述工作面裂隙场分布特征,沿工作面走向提取中部轴线数据,并通过差分法得到单位长度的差分下沉值。其计算方法为走向方向相邻2个网格下沉值的差值与单位网格长度比值的绝对值。该参数为无量纲,可用于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裂隙富集度,差分下沉值越大裂隙越发育。最终不同高度岩层的差分下沉值分布规律如图4所示。

3.1 “三带”高度划分

图4(a)为煤层上方1 m岩层的差分下沉值曲线,此时岩层位于垮落带,裂隙最为发育。由于工作面中部覆岩在开采结束后被压实,裂隙闭合,裂隙发育区主要集中在采面两端的开切眼和回采工作面处,故下沉差分值曲线表现两端大、中部小的双峰形状,此时下沉差分最大值为0.135。图4(b)为煤层上方8.2 m岩层的差分下沉值曲线,最大差分下沉值明显下降,为0.04,但曲线仍保持平滑,因此判断垮落带高度为8.2 m。由图4(c)~(f)可知,在距煤层8.2~42.7 m,下沉差分值出现剧烈波动,且最大值逐渐降低且向采空区中部位移,双峰形状逐渐转变为半椭圆形;在距煤层42.7 m外的岩层中,下沉差分值突然降低一个数量级,说明此时的覆岩处于弯曲下沉带中。因此可判断该工作面的裂隙带高度为42.7 m。

3.2 裂隙分布情况分析

基于下沉差分值越大,裂隙富集程度越高的定义,由图4可知,采空区裂隙场分布规律与“三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垮落带中裂隙主要集中在开切眼和工作面端,随着垮落带距煤层距离的增大,富集区的宽度逐渐增大,由垮落带底部的10 m扩大到顶部的20 m,在此过程中裂隙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而在裂隙带中,由于出现破断岩体的不规则偏转,造成下沉差分值出现剧烈波动,但其整体趋势表现为随高度的增加,裂隙发育程度降低,但裂隙富集区范围增大,且富集区开始向中部转移,并在裂隙带顶部时发生两侧裂隙区合并,裂隙场分布由双峰形转变为半椭圆形。在最上部的弯曲下沉带中,裂隙主要为离层裂隙,鲜有贯穿岩层的竖向裂隙,裂隙发育程度远低于垮落带和裂隙带,故其差分下沉值与裂隙带和垮落带相比下降了1~2个数量级。

4 结论

(1)采用节理裂隙发育情况、位移云图分析和经验公式计算等传统方法所确定的垮落带高度为8.2~10.33 m,裂隙带高度为41.62~43.0 m。而采用差分法所判断的垮落带高度为8.2 m,裂隙带高度为42.7 m,说明该方法对“三带”高度的判断是准确的。

(2)采用差分法对工作面回采后的覆岩裂隙分布进行量化分析,发现裂隙场分布与工作面“三带”高度密切相关。沿工作面走向裂隙富集区分布于开切眼和工作面端,呈双峰状,随着距煤层距离的增大,富集区逐渐向中部转移,并在裂隙带顶部合并,变为半椭圆形。且在裂隙转移过程中,双峰富集区宽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3)本研究所进行的差分法分析仅为倾向方向的差分,未考虑走向和垂向方向差分的影响,在维度上仅为一维,因此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猜你喜欢

富集区三带差分法
二维粘弹性棒和板问题ADI有限差分法
低阶煤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矿床富集区的控矿规律与找矿勘查实践
高地温、高湿度条件下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研究
王家岭矿综放工作面覆岩“三带”实测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基于SQMR方法的三维CSAMT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
针对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分析
庞庄煤矿采空区“三带”范围确定及防灭火技术研究
有限差分法模拟电梯悬挂系统横向受迫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