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 尽心尽责
——回顾33年新闻生涯
2022-01-17安红
□ 安红
作者与结对帮扶对象的孩子在一起。
回顾3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下乡村、做专刊、跑时政、上夜班……每个岗,每一年,都竭尽全力。有收获,有泪水,更有快乐。最深的感受是,新闻工作是一项长干常新的工作,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新闻的脚步。回首往昔,一些故事渐渐涌上心头。
初入职,喀喇昆仑洗礼之行
做记者,丰盈了我的人生。
1989 年8 月,我入职新疆日报社不到一年,在报社驻喀什记者站工作。
我的入门老师之一,喀什站记者董建生牵头申请获批了新疆日报赴喀喇昆仑边防采访活动,希望展现当代军人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风采。我们组成了6 人采访小分队,分乘两辆车。
路途是艰险的。上山途中的第一个达坂——库地达坂十分险峻,是在一座山峰上凿出的之字形石子路。上到最高处往下看,下面的汽车就像玩具车模。其中一辆车的司机山路行走经验不足,在下山的之字路上不停地踩刹车,结果每拐几个弯,他就要停车,下车去山涧里打水来泼刹车片,因为刹车片被他踩到又烫又红,散发出了糊味。我坐的车,司机经常走这山路,反而没有任何问题。老师们的脸色都很凝重,因为他们明白,这种情况特别危险,刹车有可能失灵,在这陡峭的山路上,后果不堪设想。只有我这个不知深浅的年轻人,依然沉浸在上边防的“豪迈”里。
第一站是三十里营房,到达时天已黑透,山里的气温一入夜就相当低,但是部队组织列队欢迎。刚出校门的我第一次得到这种待遇,被感动的同时又觉得很不好意思。
深深被震撼,是在神仙湾哨所。这里海拔5380 米,我一下车就头重脚轻,继而头晕头痛,像是发高烧的感觉。随行的十八医院李医生赶快让我们吸氧,过了半个多小时,高烧的感觉才慢慢缓解。哨所的前哨班在一个小山头上,大约两三层楼的高度,我们上去时休息了3 次。不一会儿,我却看到,战士们全副武装,往前哨班奔上跑下,如履平地,并且如此往复多次,为的是配合我们的摄影记者拍照。我感叹生命的张力无限,也对战士们肃然起敬。
在采访的那近20 天时间,时时处处被洗礼着——
在一个哨所,我看到了2 只小野鸭,战士们从野外捡回了它们,精心呵护,那种对生命由衷的喜爱,让他们的脸上闪耀着光辉……
在康西瓦烈士陵园,我仔细读着墓碑,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留在那苍凉的高原,内心无比痛惜……
我们在库尔那克堡哨所住的那夜,李医生半开玩笑说,小心点,这里5000 多米海拔,有的人会一睡不起。于是,第二天起来,看到几位老师都精神不佳。原来,他们都没怎么睡觉!
高海拔缺氧状态确实对身体损害相当“暴力”——当时的边防团长在高原驻防时,一口牙全掉光,部队上级领导得知后,专门安排他到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做了全口种植牙;
我们还听说有的人心脏会肿大,有一位高原军官去内地住不到宾馆,就去医院“借宿”,因为医生会让他立刻住院。而这位军官住一夜就悄然离去,因为,对他来说,心脏肿大已经是常态了,不耽误上高原;
高原肺水肿也是相当常见的病,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治疗这种病的技术是最好的,成活率全国领先;
我们采访小分队从上山到下山一共15 天时间,这不是原定的采访日程,我们是不得已提前结束采访下山的。因为第13 天的时候,我们的带队领导血压飙升,李医生做了让我们下山的决定。
我的反应比较轻,只是掉头发。下山后我们都窝在家里写稿,有一天董建生老师过来追稿,他看到我的房间满地头发,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从喀喇昆仑边防下山后,我们采访小分队陆续一共发了20 多篇稿件,其中,《军魂在“生命禁区”升腾》,获得自治区第五届好新闻一等奖。
亲眼目睹解放军官兵凭着精神、意志和毅力,战胜缺氧、生活困难、孤独寂寞……顽强驻守在“生命禁区”,没有丢失祖国一寸土地。亲身体会“忠于祖国、热爱边防,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扎根高原、建功边疆,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的喀喇昆仑精神,我的入职洗礼如此扎实。此后,无论是下乡村交通困难、采访不顺,还是跑时政几乎没有休息日,后来做编辑彻夜等稿……在工作中吃的任何苦对我来说都是“小儿科”。
鼓士气,反分裂斗争责无旁贷
新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
作为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抓手,新疆日报从2017年3 月1 日起开设“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专栏,刊发各族各界人士撰写的发声亮剑文章。专栏从开始每天刊登一篇逐渐到固定在二版每天刊登两篇。稿件以署名文章为主,主题集中、文笔犀利。有直面问题、切中要害的檄文;也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切身体会、真情实感讲道理、辨善恶的文章;更有有思想、有深度、有理论又深入浅出的文章。这些发声亮剑文章革命性、战斗性强,起到表明立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营造共识的作用,持续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与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两面人”和错误思想做坚决斗争。同时,新疆日报承担为全区新闻单位提供通稿的重任,所有需要刊发的发声亮剑署名文章,都由新疆日报审核把关,然后作为全疆媒体使用的通稿。
新疆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发声亮剑报道。发声亮剑署名文章涉及社会各族各界,群体众多,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报社成立了发声亮剑署名文章审读小组,由报社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社领导任副组长,总编室、地州新闻部、编报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对发声亮剑文章层层进行审核把关。每一篇文章,都经过总编室初审,地州新闻部编辑、主任编辑审定,夜班版面编辑编辑,夜班值班主任审读,当日夜班值班总编辑再审读、签发等流程,确保文章观点鲜明,思想正确。
作为夜班值班主任,审读发声亮剑稿件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2017 年4 月,我读到一篇署名文章时,看到里面有一段话,涉及一位新疆籍的所谓“世界著名”科学家、天文学家。我和编辑一起对该人物进行查证,最终确定其是分裂分子。得出结论,我立刻给相关领导报告。经层层请示,撤掉了这篇署名文章。
还有一次,在审读一篇署名文章时,发现作者将民族主义与民族分裂思想、“两面人”混为一谈,立即进行删改,对文章观点进行修正,保证了新疆日报见报文章没有任何政治概念错误。
经过不懈努力,“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专栏获得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
得奖只是“小确幸”,编辑工作带给我的是“大满足”。做夜班版面编辑时,每次完成版面编辑流程总编签发后,我都有“今天的工作圆满完成了”的成就感。这让我越来越喜欢编辑工作,期间有两次离开,又愉快地两次回夜班。我的进步也都是在夜班完成的——从编报部门成员到副主任再到主任;从版面编辑到编辑组长再到值班主任。
做编辑,我还收获了更加完善的人格。以前的我,大大咧咧、简单任性,这些年看问题逐渐不再简单片面,做事情逐渐不再粗糙马虎,性格也逐渐沉静稳重。
锦上彩,70周年大庆共奋战
“2019 年10 月1 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这是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这是新疆日报2019 年10 月2 日一版唯一的新闻文字。当天的一版,是一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挥手致意的照片。
这个版,获得第三十届新疆新闻奖一等奖。
报纸夜班编辑工作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在这个平台,不能像记者可以“单打独斗”,需要编辑、校对、检查、拼版、视觉协同工作,在四五个小时时间内,将稿件编辑修改好并做好报纸版面。新疆日报夜班尤其特殊,因为新疆日报是一张党报,四种文版,这就要求四个夜班编辑部协同工作。汉文版的稿件经过编辑、校对后,要及时交到民族文版,以便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各文版可以尽早翻译。为在时间上协同性更高,我们四个文版夜班人员在一个大厅工作。每到夜晚,我们三楼大厅灯火通明、人来人往,非常有人气。
2019 年10 月1 日晚,新疆日报夜班编辑大厅格外热闹。这一天,新疆日报总编辑、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采编骨干以及夜班编校检人员济济一堂,大家分兵把守每块版面、每篇稿件,为报道创新出彩打下坚实基础。
□ 赴喀喇昆仑边防部队采访途中,作者(右一)在与藏族群众交流。
新疆日报10 月2 日一版版面在编前讨论时,意见并不统一。总编辑成立新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后拍板大胆采用整版封面化设计的方式。大家立刻去找照片,当天新华社发布了数十张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我们一一找出,一一研究,看什么样的照片最合适。挥手致意的照片有好几张,角度略不同。最后,我们选定了见报的那一张。2020 年元旦,习近平主席致新年贺词时,我看到他身后的书架上摆的也是这张照片。
10 月2 日,新疆日报出版20 个版,分为盛世盛典、盛世同心、盛世华彩、盛世检阅、盛世欢歌几个板块,版面图文统一设计、统一编排,凸显核心、强化主题,令人印象深刻。一版整版选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天安门城楼挥手致意的大幅图片,这一设计既体现了新疆日报党报的“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又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戴和崇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特殊感情。这种独到的封面化设计在全国省级党报当天一版呈现中独树一帜。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见证了祖国富起来强起来。我的父亲是一位老报人,在我幼小的时候,他出差采访是要自己带行李的,常常住在村部。而我入职以后,出差最艰苦也都有招待所住。稿纸、铅字、传真机、版样纸……都逐渐成为我们这代人才有的记忆;电脑、手机、互联网……不仅是我们媒体人的工具,而且迅速成为全民标配。
感谢新疆日报,让我能够为这个时代鼓与呼。在这个平台,我跌撞着,接受并传承新闻人的气质;我努力着,进步并胜任不同的岗位;我成熟着,青蓝相继、薪火相传。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宣传新疆是个好地方,记录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尽一份新闻人应尽的职责,我感到我的辛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