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美术观其历史的鼎盛时代
——评中文版威廉·沃恩《英国美术的黄金时代》
2022-01-15龙翔
龙 翔
《英国美术的黄金时代》的作者威廉·沃恩(William Vaughan)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鲁斯金艺术学院(Ruskin School of Art, Oxford)。他曾任职于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后就职于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London)。现今沃恩为伦敦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的资深艺术史教授。他发表、出版了有关于18、19世纪英国美术的多篇学术论文和多部专著。《英国美术的黄金时代》(British Painting: The Golden Age) 于1999年由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Thames &Hudson)在英国首次出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龙晓滢老师将其翻译成中文,并于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在国内出版发行。在结构上,全书共分为15章,每章下设1~7个主题不等。整本书约320页,在书中附有大量英国绘画的黑白与彩色图片,具体详实。
一、英国美术史上道德绘画与社交绘画的蓬勃发展
在专著的前言,作者沃恩认为英国美术史的辉煌时代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英国历史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可谓水到渠成。“美术史上这一辉煌时代诞生在汉诺威时期的英国绝非偶然。随着1688年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渐渐稳固,英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工业和政治实力的长期增长。英国超过了他主要的竞争对手——首先是荷兰,其次是法国,走在了世界经济的最前端。”①经济水平和科学创新的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拓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美术史在此期间蓬勃发展,到达了鼎盛时代。此外,同时期英国本土艺术家与欧洲大陆(如意大利和法国)的艺术家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绘画的发展。
作者在第一章到第四章讲述了道德绘画与社交绘画在英国的兴起。18和19世纪上半叶,大量艺术家从四面八方涌入伦敦,使得当时伦敦艺术家增长的比例远超城市总人口增长的比例。顾客们逐年增长的需求促使此时期的道德绘画和社交绘画蓬勃发展起来。沃恩认为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 1764)。“霍加斯充分意识到艺术家需要赖以谋生,艺术与经济几乎是不可分割的。”②因此他的作品是纯商业化性质的,并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一种现象。故沃恩认为他是当时英国“改变了艺术性质的革新者之一”。③不同于沃恩,在《艺术发展史》一书中,贡布里希(Ernst H. Gombrich)则认为“威廉·霍格思(William Hogarth)知道当代的艺术在英国没有公众市场,所以他精心创作了一种足以迎合同胞口味的新型绘画”。④
与此同时,英国与欧洲大陆画家们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也日益频繁,进一步推广了社交绘画,特别是肖像画,在英国的发展。英国画家诸如乔纳森·理查德森(Jonathan Richardson)、阿兰·拉姆齐(Allen Ramsay)、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以及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等先后前往意大利学习肖像画,后来他们将所学习到的技巧和由此引发的灵感带回英国。而来自欧洲大陆的画家们,如法国肖像画艺术家菲利普·默西尔(Philip Mercier)、德国社交绘画艺术家约翰·佐法尼(Johann Zoffany)等均在当时的英国画坛上获取了一席之地。“社交绘画的新颖不仅给刚到来的外国人提供了机会,也给年轻、默默无闻却又雄心勃勃的英国艺术家们提供了机会。”⑤
此外,在英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的发展也息息相关。不少艺术家均从英国文学作品中获取灵感,用于艺术创作。威廉·霍加斯、约瑟夫·特纳(Joseph Turner)等一系列艺术家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霍加斯曾在他创作于1745年的肖像画《画家和他的哈巴狗》(The Painter and His Pug)中摆设了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约 翰·弥 尔 顿(John Milton)和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著作。除此之外,作者还指出当时英国小说叙事技巧的发展对绘画中叙事传统的影响:“对叙事的态度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性,与文学的关联对在英国美术中发展这种现代性至关重要。绘画中的叙事传统也许和艺术一样古老。然而,在18世纪,它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心理强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小说的影响,例如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的《帕米拉》(Pamela, 1740)。”⑥撒母耳·理查森的小说《帕米拉》脍炙人口:“《帕米拉》一经出版,便在整个社会引起轰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争相追捧,曾一年内五次再版”。⑦由于《帕米拉》的小说主题围绕道德领域,因此适合成为道德绘画创作的素材。除了霍加斯外,约瑟夫· 海默(Joseph Highmore)等数位英国艺术家也从18世纪英国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汲取灵感,并创作了相关画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1768年英国绘画史上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事件,即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成立。“艺术家们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具有威望的强大组织,它能提升艺术家的职业地位,还可以提供与当下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视觉艺术相关的系统训练。”⑧不同于意大利和法国的皇家艺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并非由国家所资助,因此保证了其民主而非君主专制的学院制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创办推动了英国绘画史的发展,并培育出一批杰出的英国艺术家。例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在此学习绘画技巧。“英国学院派美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直到19 世纪,以皇家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绘画仍然是培育正统画家的摇篮。”⑨
二、绘画中的幻象主题:威廉·布莱克
作者在书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绍同时具有文学家和艺术家身份的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 1827)。在英国18~19世纪的文学史上,布莱克毋庸置疑占据一席之地。他集诗人与版画家于一身,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沃恩认为布莱克是一名虔诚的幻想家,并在其作品中不断探索着幻象的主题。
威廉·布莱克出生于英国普通人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因此他早年曾做过七年学徒,学习雕刻和版画。后来他的雕刻技术获得了一些商业认可,比如曾给韦奇伍德(Wedgwood)陶器做商品目录。“18世纪80年代末,(当布莱克)继续做着计件的雕版工作时,他找到了一种独立于资助和商业成功的表达方式,这也将他视觉艺术家的天赋和诗人的技艺融汇到了一起。布莱克发明了一种结合图像与文字的雕版工序,他以这种形式来创作自己诗歌作品的彩色版本。”⑩
就布莱克的文学作品而言,他创作了一系列有基督教宗教背景的诗歌。他将自己创作的诗歌与雕刻相结合,创作出了同时包含文学和绘画的艺术作品。“布莱克对《圣经》故事、自己的诗歌作品以及其它文学作品等都采取了图文相映的呈现方式。”⑪《纯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是布莱克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当今国内外学习英国文学史的学生们必读作品之一。他在《纯真之歌》中歌颂了造物主,而在《经验之歌》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世态炎凉。例如对于诗歌《病玫瑰》(The Sick Rose)(图1),读者可以对这首短诗赋予不同的解读。它既可以象征两性关系,也可以“象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⑫沃恩认为《病玫瑰》这首短诗“描绘了占有之爱的毁灭力量。同时,画在诗篇四周的玫瑰以富有旋律与下垂的线条表现了病态。布莱克是表现性线条大师,此处是其高超技艺的集中体现。”⑬布莱克对于其作品中线条的展示还体现在他于1806所创作的《天使守护着坟墓里的耶稣》(Christ in the Sepulchre, Guarded by Angels)该幅作品中(图2)。沃恩认为在该《圣经》场景中可以“清晰地体现出布莱克受到的哥特式艺术流动线条的影响”。⑭
图1:《病玫瑰》,威廉·布莱克(该书插图),1794年,10.8厘米×6.7厘米,大英博物馆
图2:《天使守护着坟墓里的耶稣》,威廉·布莱克(该书插图),1806年,42厘米×30厘米,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如今威廉·布莱克在英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他生平期间却并不得志。在1809年他曾筹备并举办过个人作品的艺术展览。“在布莱克为1809年展览写的图录中,他宣称自己的作品受到了一个幻象的启发,在其中他看见古代的绘画和雕塑在‘寺院、塔楼、城市、宫殿的墙上……它们建在伊甸园河流周围的高度文明的国家中,如埃及、摩押(Moab)、以东(Edom)、亚兰(Aram)’。”⑮由于当时英国评论家们对布莱克个展的评价并不高,因此布莱克之后再也没有举办过任何公开展览。所幸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自己的艺术创作,而是在其作品中继续探索着幻象的主题。
三、科技进步对英国绘画的影响
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下半叶,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上半叶。在此期间,英国的科学和技术有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们,如“改良蒸汽机之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铁路机车之父”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等。科技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绘画的发展。“从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对后来的世界格局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使机器大生产代替原来的手工生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文艺从被宫廷及少数贵族阶层所独享走向社会广大平民阶层,表现在美术上,即出现了英国近现代绘画的繁荣。”⑯
早在18世纪,英国的艺术家们就已经抱有在不远的将来乘坐火箭奔赴月球的梦想。相较于之前的画家们,约翰·拉塞尔(John Russell)幸运的在望远镜的帮助之下看到了月球表面的图像。该图像激发了画家的灵感,因此他于1795年创作出《月球》(The Moon)该幅作品(图3)。“这幅色粉画习作是借助望远镜完成的。这是当时用艺术辅助科学研究的很好的例子。”⑰《月球》是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相互合作和互为影响的结果。
图3:《月球》,约翰·拉塞尔(该书插图),1795年,61.4厘米×47厘米,英国伯明翰城市美术馆
同时期该领域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为约翰·康斯坦博(John Constable)。康斯坦博对于同时代科技的发展非常入迷,因此他对于绘画,诸如描绘云朵形成的兴趣兼具科学和审美的二重属性。1821年康斯坦博创作了《云彩习作》(Cloud Study)。“康斯坦博对云彩的研究为探寻大自然引入了新的维度,这就是对增长和变化的探索。它同样也是更加具有活力的接近当时领先科技的方式,也鼓励了风景绘画作为对生动体系之探索的观点”。⑱康斯坦博的艺术作品展现了英国当时与时俱进的气象学领域的发展。
除了借助科技的发展从而推动艺术的革新,19世纪英国的艺术家们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了该时期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科技进步对社会和普通民众生活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工业革命在带来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化过程中人们对金钱和利润的追求导致了拜金主义的产生; 工厂主看重机器的作用,而忽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他们的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逐渐开始丧失,个体在社会面前变得苍白无力。”⑲菲利普·德·卢戴尔布格(Phillippe de Loutherbourg)是当时“伦敦最有影响力的布景画家”,他从自己的“旅行速写中提取素材”,用于设计布景。⑳卢戴尔布格不仅对风景画和布景画感兴趣,他也于1801年创作了《夜色下的煤溪谷》(Coalbrookdale by Night)(图4)。在该幅画中画家反映了工业革命早期的英国工厂:“艺术家表现了在夜空中产生戏剧化效果的著名的煤溪谷铸铁工厂。”㉑即便到了夜晚,工厂依旧在忙碌和运转之中。这幅画一方面可以作为体现英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但是在另一方面也隐约暗示了资本对于工人的压榨。
图4:《夜色下的煤溪谷》,菲利普·德·卢戴尔布格(该书插图),1801年,67.9厘米×106.7厘米,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
同类型的代表作品还有约瑟夫·特纳于1844年创作的《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Rain,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图5)。沃恩认为不同于身处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画家特纳并没有把机器时代的到来视为绝对的灾难。诗人华兹华斯同情该时期英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故在其诗歌中讴歌了大自然的美好,并反映了工业化进程给普通大众带来的不公和痛苦。“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无限渴求和对童年时光的追忆是诗人力图摆脱英国工业革命社会关系对人性腐蚀和羁绊的一种反抗。”㉒然而不同于华兹华斯,特纳较为客观地审视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并在《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这幅作品中“既歌颂了西部大铁路,也展示了它破坏性的影响”。㉓这幅画既呈现了工业化的飞速进程,也不免令观众对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抱有些许忧虑。
四、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与英国绘画中的异域风情
英国的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此时英国殖民地已遍布全球,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可以说,英国是当时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殖民国家之一”。㉔在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Queen 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的统治时期,英国的综合国力到达顶峰。到了20世纪初,英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占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她的殖民地遍布亚州、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正因此,该时期英国艺术家们的作品中折射出大英帝国鼎盛时代的辉煌,并不断涌现出具有异域风情的画作。
沃恩在其书中例举了不少与此相关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诸如乔纳森·理查德森(Jonathan Richardson,1665~1745)于1725年所创作的《玛丽·沃特利·孟塔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图6)。孟塔古夫人是一名著名的旅行家。在理查德森的画中,她身着波斯服装,向观众暗示着她精彩的异域旅途和经历。“孟塔古夫人绝非等闲之辈,她是一位先锋知识分子,曾到东方旅行,并且在她著名的书信中描述过她的冒险之旅。在此,穿着袒露的波斯衣裙的她,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天空之下,由一名黑人仆从服侍着”。㉕沃恩猜测或许画家本人被孟塔古夫人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特质所倾倒。
图6:《玛丽·沃特利·孟塔古夫人》,乔纳森·理查德森(该书插图),1725年,239厘米×144.8 厘米,英国哈洛比伯爵私藏(The Earl of Harrowby)
在与乔纳森·理查德森同时代艺术家威廉·霍加斯的朋友圈中,弗朗西斯·海曼(Francis Hayman)创作了不少历史绘画。在海曼的作品中,他展现了英国在该段历史时期的殖民扩张以及与邻国法国在战场上的较量。海曼于1760年创作了《1757年普拉西战役之后的罗伯特 · 克莱夫和米尔 · 贾法》(Robert Clive and Mir Jaffir after the Battle of Plassey, 1757)(图7)。在这幅早期现代历史画中,英国殖民者正在接受印度当时统治者的臣服。㉖海曼的作品无疑展现了英国当时拓展海外殖民地的成功以及所享有的权利。
图7:《1757年普拉西战役之后的罗伯特·克莱夫和米尔·贾法》,弗朗西斯·海曼(该书插图),1760年,100.3厘米×127厘米,伦敦国家肖像馆
除了海曼之外,艺术家乔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的作品也展现出异域风情。斯塔布斯出身平凡,是皮革匠的儿子。他从小就有同马匹接触的经历,也正源于此斯塔布斯在成年后热衷于创作关于马匹的绘画。他于1763年创作了《斑马》(A Zebra)(图8)。“这匹斑马是从好望角带来送给皇室成员的礼物。斯塔布斯把它画在英国的树林里,这令斑马看起来更加具有异域特质。”㉗
图8:《斑马》,乔治·斯塔布斯(该书插图),1763年,103厘米×127.5厘米,美国纽黑文市耶鲁英国艺术中心
此外,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画家,即约翰·辛格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 1738~1815)。与文中提到的几位英国本土画家不同,科普利不是英国人,他是地道的美国人。但是由于受英国顾客所托,科普利创作了一批以英国人为主题的画作,因此也被沃恩收录在其专著中。例如,科普利在1778年曾为知名的伦敦商人布鲁克·沃森(Brook Watson)创作了《布鲁克·沃森和鲨鱼》(Brook Watson and the Shark)(图9)。“沃森年轻的时候曾在加勒比海被一条鲨鱼袭击,失去了一条腿,但是在命悬一线之时他获救了”。㉘因为这幅作品是商人沃森委托科普利创作的,故画家在这幅作品中体现了主人翁的英雄气概。
图9:《布鲁克·沃森和鲨鱼》,约翰·辛格顿·科普利(该书插图),1778年,182.1厘米×229.7厘米,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理查德森、海曼、斯塔布斯以及科普利的作品均不约而同的展现出异域风情的特色。英国学者乔纳森·斯塔福德(Jonathan Stafford)认为英国在19世纪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殖民过程中折射出一种殖民者把被殖民地空间看作是“他者”(Otherness)的心态。㉙无可否认英国扩张的历史丰富了当时英国绘画艺术的题材和内容,但是这些作品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大英帝国对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扩张和索取。
五、评价
除了以上四部分关于18~19世纪英国绘画特点的介绍之外,作者还强调了大众艺术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的英国所经历的长足发展与进步。沃恩观察到自18世纪起,由于英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英国艺术家和普通民众出于对个人旅行与观光的喜爱而创作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作品。在《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一书中,曲培醇(Petra ten-Doesschate Chu)则认为过去英国人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社会经验”,而如今旅行“则变成了一种私密的甚至孤独的活动……为了对生活进行反思”。㉚尽管出于不同的目的,英国艺术家们和普通民众一如既往的热爱个人旅行,因此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作品。
总体而言,此书内容丰富有趣,引人入胜。英国艺术评论家马丁·查辛(Martin Chasin)认为沃恩的专著选择性地介绍了英国艺术到达顶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们,并讨论了他们的生活、艺术的发展以及贡献。“沃恩涵盖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主题,在一篇关于英国绘画‘黄金时代’的清晰而精辟的介绍中包含了许多信息。他完全熟悉自己的主题,为新手创作了一本不可或缺的书。”㉛
但是,全书也有不足之处,即作者在整本专著中对于英国绘画所折射出的英国殖民和扩张历史的反思略显单薄。在描述约瑟夫·特纳创作于1840年的作品《奴隶船(贩奴人把尸体和将死之人扔下甲板——台风就要来了)》(The Slave Ship [Slavers Throwing Overboard the Dead and Dying - Typhoon coming on])(图10), 作者提及了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以及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害:“它讲述了名字叫做‘宗’的奴隶船所遭遇的恐怖事件——船长命令把将死的奴隶扔到大海里,这样他们就可以被描述为在海上失踪了,并且可以以此回去申报保险。这起可怕的事件发生于1783年”。㉜但是除此之外,在全书中作者没有再触及该段殖民历史给殖民地人民的身心所造成的创伤。
图10:《奴隶船(贩奴人把尸体和将死之人扔下甲板——台风就要来了)》,约瑟夫·特纳(该书插图),1840年,90.8厘米×122.6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又例如作者记载了英国画家威廉·霍奇斯(William Hodges, 1744~1797)同库克船长(James Kook, 1728~1779)在南半球海域的探险中陪伴着后者并创作出具有当地风景特色的绘画。“发展到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爆发加快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步伐,从而大大推动了地志画的发展。”㉝但是作者在书中对于英国殖民性的阐述只有寥寥几笔,只是单纯讲到了以霍奇斯为代表的英国画家们所创作的具有异域风情的绘画,并没有深刻反省或者强调当时英国作为征服者对于太平洋诸岛屿及当地居民殖民的行径。虽然英国殖民扩张的行为丰富了英国画家们的绘画内容,并影响了他们对于描绘“具有异域风情的建筑和文化的行为”的兴趣,㉞但是这些画作也间接证明或者记录了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因此整体而言,作者在书中花了不少篇幅描述该段历史时期英国绘画中异域风情的元素,但是对于绘画中所折射出的英国殖民和扩张的历史的反思较为淡薄。
相较于经典学术著作如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以及曲培醇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等,威廉·沃恩的此本专著显得较为轻薄简洁,不如一些经典学术著作厚实深邃。此书的优点之一是明确研究了英国自1730到1851年间艺术的发展。因为无论是从绘画、文学、经济或者是科技发展的角度而言,英国汉诺威王朝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段历史时期,故此书的出版有利于对该历史时段感兴趣的学者和读者们进行翻阅研究。它的不足之处是受到篇幅所限,作者对其书中所涵盖的一些主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因此有待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索。
注释:
① (英)威廉·沃恩(William Vaughan)著,龙晓滢译:《英国美术的黄金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0页。英国的汉诺威王朝(Hanover)于1714年到1901年间统治英国。
② Michael Benton, “The Image of Childhood:Representations of the Child in Painting and Literature, 1700 ~ 1900”,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1996 (1), pp. 36-37 .
③ 同注①,第29页。
④ (英)贡布里希(Ernst H. Gombrich)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258页。在书中范景中老师将Hogarth译为霍格思,而非霍加斯。
⑤ 同注①,第71页。
⑥ 同注①,第12页。
⑦ 刘含颖、张瑞红、周思思:《功利化的女性道德典范——解读〈帕米拉〉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大众文艺》,2018年第9期,第30页。
⑧ 同注①,第124页。
⑨ 金影村:《重返自然——论米莱〈奥菲利亚〉对英国学院派的反叛》,《艺术设计研究》,2013年第4期,第78页。
⑩ 同注①,第171页。
⑪ 梁娅梅:《威廉·布莱克的《约伯记》版画插图艺术探析》,《美与时代》,2020年第12期,第78页。
⑫ 许颖红:《英诗〈病玫瑰〉赏析》,《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36页。
⑬ 同注①,第172页。
⑭ 同注①,第175页。
⑮ (荷)曲培醇(Petra ten-Doesschate Chu)著,丁宁、吴瑶、刘鹏、梁舒涵译:《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6页。
⑯ 卢妮斯:《试谈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现代水彩画的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35页。
⑰ 同注①,第247页。
⑱ 同注①,第249页。
⑲ 彭家海:《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探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99页。
⑳( 英 )马尔 科姆·安德 鲁 斯(Malcolm Andrews)著,张箭飞、韦照周译:《寻找如美画:英国的风景美学与旅游,1760~1800》,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41页。在书中张箭飞老师和韦照周老师将Loutherbourg翻译为卢瑟伯格,而非卢戴尔布格。
㉑ 同注①,第290页。
㉒ 刘瑞晴、左金梅:《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第15页。
㉓ 同注①,第310-311页。
㉔ 陈少晶:《近代早期英国对拉丁美洲的殖民扩张微探》,《晋中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84页。
㉕ 同注①,第92页。
㉖ 同注①,第144页。
㉗ 同注①,第222页。
㉘ 同注①,第149页。
㉙ Jonathan Stafford, “A Sea View: Perceptions of Maritime Space and Landscape in Accounts of Nineteenth-century Colonial Steamship Travel”,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17 (55), p. 78.
㉚ 同注⑮,第172页。
㉛ Martin Chasin, “Book Reviews: Arts &Humanities”,Library Journal, 1999 (124), p. 76.
㉜ 同注①,第308-309页。
㉝ 同注⑯,第136页。
㉞ 同注①,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