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困境与思路
2022-01-15郭晓禹李良明
郭晓禹,李良明
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得极大,使世界来到了新变革的十字路口。信息革命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体育科技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支新手力量,肩负着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时代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数字化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加快现代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人才资本已然是行业革新升级所必需的关键推力。基于其广阔的需求前景和潜在的行业考验,系统梳理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内涵、供需现状,从供需结构、培养模式、流动配置、评价机制等角度分析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效性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1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内涵
数字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优秀的体育数字化人才成为时下体育产业跟上时代潮流所必须要重视的重要资源。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是指:(1)善于站在宏观角度看待问题的变化与发展,通盘筹划和规划全局,能深入发掘事物的本质,基于现状把握未来。(2)能明晰体育相关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流程与策略,善于通过数据来科学的发现问题和事物变化的规律,为各项决策提供支撑。(3)善于借助远程交流、合作来共同完成目标,通过线上的方式整合协调内外部资源,把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放在首要位置,从结果出发分析问题的解决策略,发挥快速应答的优势,对任何局面和突发情况都能有效应对。(4)以开放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新文化,摆脱个人的局限思维。结合多方资源融会贯通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打破知识的瓶颈,培养创新精神,面对变革要敢于用新的观点、新的视角看问题,争取在变革中攀上新的高度。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是各级政府和引才单位工作的现实需求、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数字中国建设引领下,中国经济正经历以量为先到以质为胜的转变,数字化转型是体育产业实现接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新驱动。数字化是一个过程,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赋能的创新过程,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除了要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深谙数字化升级的策略,并能够将数字化充分融入体育产业。
2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供需分析
2.1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供给源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技术革命和体育产业的变革,作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高等院校要同时注重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十四五”规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更是依赖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主要供给来源于:一、院校培养。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人才,质量与档次也不断提升,高等教育院校的数字化人才输送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企业培养。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重视数字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使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目前我国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坚持“专业与科技技术综合培养同步进行”。三、国外人才引进。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对科技创新及数字人才的巨大需求,国内所培养的高端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高端人才的引进能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2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需求端分析
据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社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虽然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人才需求有了些许的波动,但在同年第二季度却出现报复性反弹。第二季度的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91%,数字化人才对于市场的重要性来到了新的高度。
一、需求质量方面。市场对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是有着体育相关专业技能,并有新思维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二、需求数量方面。Capgemini(凯杰咨询)发布的《数字化人才缺口——企业的投入是否充足》报告显示,数字化人才缺口越来越大,2020年第二季度的人才相较于第一季度、去年同期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在数字经济推动下,数字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见图1)。三、区域需求差异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东部地区的发展较中西部发展要快,发展程度也较高,导致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因而对体育数字人才需求的质量与数量也有差异。
图1 2019Q1-2020Q2数字化人才市场需求趋势
3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3.1 供需失衡:市场人才供给量少质低
随着市场的变革,大幅度提升了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但数字化人才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是当今各行各业数字换转型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供给量少质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领导力缺失,数字化时代呼唤数字化领导,数字化不断颠覆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对企业领导的认知、思维、实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数字化领导要求对体育市场有足够的数字化洞见和敏捷反应,能够快速地运用数据思维对组织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及持续改进和完善组织。2)人才梯队较高,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在体育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数字化相关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高标准直接减少了可用人才的数量。3)人才供给趋于局限,随着市场变革就业岗位不断增多,种类也不断变化,各岗位对人才的选择更倾向于即受过高等教育且具有其他专业技能特长的人才,导致企业招聘与人才供给之间产生了矛盾。
3.2 模式固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传统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接连发布了相关政策。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的通知》强调:在本科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设立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然而,我国高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教学的模式都是依照原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内容较为简单、且课程覆盖范围狭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较少,无法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固化,也从而衍生出了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很多体育技能表现较强的学生仍然存在文化课程缺堂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执行效果。因此,对如今的体育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合理,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3.3 缺乏保障:体育人才流动配置不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保障人才流动,以创新能力为基本点,完善人才配置体系,构建人才流动配置新格局。体育数字化人才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促进人才畅通有序流动是激发体育数字化人才创新创造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体育人才流动配置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先,人才配置保障能力不足,体育专业人才用量庞大与体育人才结构性短缺共存,市场对体育数字化人才需求的“高门槛”导致人才流动配置局限性增大。其次,人才配置科学化水平不足,一是岗位分析不足,针对体育数字化人才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任务分工的要求不清晰。二是人才调配手段传统,在以公有制经济组织为主的人员调中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手段,且方式单一。因此,提升人才流动配置保障,提高人才配置科学化水平,是解决体育数字化人才流动配置不足的关键。
3.4 机制缺陷: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人才发展生态。科学合理的体育数字化人才评价机制对引导体育数字化人才的良好成长、激发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我国现行的体育数字化人才评价机制存在若干问题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式上存在严重的“三唯”评价,“三唯”评价即指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三项指标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这种标准“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无法满足体育数字化产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学历、资历以及论文只能作为甄选体育数字化人才的一个方面。不仅如此,“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想用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用不上”等评用脱节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体育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与选择。从本质上讲,现行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仍沿用单一老旧的标准,这与体育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要求严重不符,评价结果往往没办法填补现实空缺[10]。因此,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多维度的,有效改善体育数字化人才的评价机制,才能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效果,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4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在相对稳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采用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方法培养人才。“数字中国”建设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加快完善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政府、市场、企业、学校四个维度,联合参与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构建“四位一体”的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见图1)
图2 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模型图
4.1 加强政府对人才的保障
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在推进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相应的人才政策是培养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的重要保障。政府需注重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政策系统设计,制定完善配套的政策,包括宏观上涵盖了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以注重政策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综合性政策;以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为主要对象,针对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发展和培养等各方面规划的专项政策;针对在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提除的具体政策解决问题。其次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实现政府对人才保障的关键,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可采取一些奖励办法,对政策执行有效度高的部门或单位等给予奖励或表彰。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增加反馈机制,能从更多角度了解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规律与人才的自身需求,以提高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充分加强政府体育数字化人才的保障。
4.2 畅通市场人才流动配置
《意见》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市场是人才流动的主渠道[10],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由此,要加快健全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流动市场机制,提高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流动配置科学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人才资源配给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将人才主体与用人主体进入市场,充分发挥单位择优用人,人才自主选择的双向选择机制,激发市场内需,把内需潜力转变为现实需求,继而把现实需求转变为发展动力。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力求建设多样且完善的市场平台,以增加市场对体育数字化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以及任务分工的分析。其次政府应协同市场,改善人才调配手段,提供人才配置保障,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改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科学公正客观评价人才,摒弃“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三唯评价指标。切实把握人才流动配置需求,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保障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的良性发展。
4.3 融入企业人才培养管理
校外资本难介入一直是我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高校为主体,校外辅助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为推进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融入企业参与体育数字化人才培养能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校企之间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主要分为“非实质性合作培养”和“实质性合作培养”[14]。“非实质性合作培养”主要以企业提供一些临时性的岗位,高校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在企业中充当廉价劳动力。根据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对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应当以实质性合作培养为主,相关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高校签订相关用人协议,以协议为导向建立与体育产业数字化相关的教育目标,校企双方为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保驾护航。为建立更稳定的体育产业数字化校企合作关系,不仅需要企业对高校的投入,高校也需要对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与培训等实质性投入,以满足校企之间的双向投入,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体育产业数字化的发展。
4.4 创新专业人才教育模式
强教先强师,针对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与多学科之间相互融通,提出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学科融通的过程中,体育学将从单一学科转变为以体育学为中心的多元化布局,也因此分化出更多有关体育产业数字化的研究方向,借此成立一个新的研究团队,为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和多学科交叉知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要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培养下,还需要高等体育院校创新教育模式,建立从入学至毕业后跟踪指导与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关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专业以职业为导向,学科以科学知识产出为导向,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建立学科优势。要加强体育产业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不能局限于体育学单一学科的发展,要与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相结合,从需求侧出发,需求决定供给。
5 结语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引领下,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是保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学校为中心结合政府、企业、社会多维度来联合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府对人才的保障、贯通市场人才流动、融入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模式。旨在为体育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