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2-01-15敬龙军陈秀宇
刘 尹,敬龙军,陈秀宇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肩负着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时代使命[1]。“十四五”全面开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我国体育政策利好、市场规模庞大、制造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的支持下,体育数字化将沿着“数字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技术”这两条路径快速发展全面发力,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家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治理都有周密规划,体育产业逐步冲破传统市场局限。我国利好政策、振兴经济、庞大市场等独特优势为体育产业发展促量提质,数字化技术逐渐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推动力。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到29483.4亿元、增加值达到11248.1亿元,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1.6%,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90 865.1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4%[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中国经济GDP首次出现季度经济负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但数字化经济领域却出现新增长点[3]。基于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行业考验,探究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对策。
1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1.1 产业政策持续向好,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自“十三五”时期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利好的体育产业政策,使得体育产业取得迅速发展。在宏观层面的体育产业政策方面(见图1),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从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面临形势、主要任务、总体要求和主要措施等方面,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意见》中指出推进“互联网+健身”,通过现有数字技术资源,运用市场化方式打造“全国社区运动”品牌,以“线上+线下”体育模式为手段,举办具有经济价值的体育赛事活动,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
图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相关文件展示图
近年来海南省体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得益于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出台多项利好体育政策文件,其《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推广体育产业专项债券,建立信用大数据平台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整体而言,政策的不断向好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关键期。
1.2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供需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但却改变了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观念意识,导致人民群众对体育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往的消费习惯以生存型为主,现在向着享受型、满足型转变,这种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催生体育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体育产业随之迎来转型升级关键期。体育产业总规模逐年得到显著提升(见图2),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9483.4亿元、在我国利好政策和市场优势下,其增加值达到11248.1亿元,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1.6%.其中体育服务员的总站比最高为67.7%,增加值为7615.1亿元。而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出售、出租与贸易代理规模最大,占整个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健身休闲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另一方面健身休闲市场逐步成熟,体育健身休闲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达到74.4%[2]。总体而言,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体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供需。
图2 2014—2019年体育产业规模数据图
1.3 消费模式加速更新,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市场
在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下,各领域产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行进轨迹。随着体育产业政策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创新,国内体育消费模式的不断升级。以江苏省为例,2019年江苏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4620.42亿元,占全省GDP1.58%,其中年人均体育消费2442元,体育消费水平相比2018年明显提升[3]。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体的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居民对体育的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以往的重视物质体育消费到更为注重精神体育消费转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消费需求也发生改变,体育产品需求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国内需求结构的完善,从而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育产品质量的大幅度上升,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
1.4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指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指出:(1)加快落实产权保护,确保创新驱动;(2)加强诉非对接,促进纠纷多元化解;(3)推动产业升级,提高高端法律服务;(4)扩大开放力度,巩固并深化对外商投资的激励机制,这对当前我国空前巨大的经济规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内外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必定会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创造更有利条件。
1.5 内需体系趋向完善,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的经济大国,内部可循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以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经济动能转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释放市场内需潜力,把内需潜力转变为现实需求,继而把现实需求转变为发展动力。2020年我国体育产品线上销售额大规模提升,从各个国产品牌的销售额来看,安踏的线上营业额已突破90亿元,同比增长超50%。李宁的线上交易额增长率在30%至40%之间,其占比达到其收入的28%。体育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然短期承压,但是在国家利好的体育政策及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的支持下,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继续保持生机。体育产业内需体系要坚持体育产品创新驱动,完善体育产业链条,不断激发内需潜力,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加快推动AI、5G、物联网等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动力。
2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2.1 体育产业模式创新固化限制数字化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体育产业逐渐泡沫破裂,数字化转型才是有效出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柱,以大数据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来延展体育产业链,创造出高质量的体育产品、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创新。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着如何广泛的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如何在体育将数字技术打包成创新工具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内一些小资本、商业模式单一的体育企业,急需借助数字化转型来实现销售模式的创新突破。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客户需求发展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技术在赋能体育产业的同时,也推动着各个领域的业态的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越来越多休闲消费项目参与到和体育产业争夺客户中来,例如:综艺节目、线上交友、抖音直播等。体育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升级就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育产业模式。
2.2 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营商、人才、税收等方面相继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体育产业领域逐渐扩大,社会贡献逐步显现,但在政策落实上依旧存在很大问题。一,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优,东部地区体育产业政策落实的情况也会令人满意些。因此在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市远比经济低发展城市更能有效落实体育政策。二,从政策督促角度来看,大部分政策出台后没有配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估机制,导致体育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到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导致政策的效无法得到充分释放[6]。三,从政策内容来看,相关体育政策条例不够明确细化。如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中,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服务贸易提出具体相应的可行性措施。总而言之,政策是否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
2.3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阻碍体育产业循环
数字经济时代,新兴技术遍地开花,云计算、AI、5G等技术不断推动着全球化进程。数字基础设施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数字基建为核心,为大数据的感知、存储、传输、计算、处理和安全等环节,形成的支撑数字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型基础设施更具智能性和慧民性。其主要从供给端进行结构性创新改革,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技术正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新基建”存在潜在需求旺盛,有效供给不足。“新基建”是数字化升级的加速器,我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消费需求也发生改变,面对当前形势的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应深入落实相关政策,务实体育产业相关“新基建”的基础,确保“新基建”设施建设进度,优化供给侧结构。另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存在投资效益和收益潜力有待激发等问题。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将投资资金投放于铁路、机场等领域,虽然这些投资短期内能冲击消费市场,带来收益,但仍存在投资回报速度慢的固有矛盾。而“新基建”是科技产业的前沿领域,技术更新迭代快,体育领域应用场景不清晰,市场化推广和应用定位不准确。
2.4 体育产业创新链条劣势制约治理模式创新
我国体育产业链条存在体育产业上下游供需不配套、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缺失、体育产业有效供给过少无效供给过剩、自主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够四大劣势:(1)体育产业上下游供需不配套。由于体育产业链条受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人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导致体育产业链出现供需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巩固下游消费人群,提升上游供给能力和质量,能有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1]。(2)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缺失。姚明曾坦言,体育产业专业人才还不够,CBA公司的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空缺。不仅如此,相对于即懂数字化技术又精通体育行业管理、运营、创新的人才极其短缺。(3)体育产业有效供给过少无效供给过剩。伴随着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不再满足简单的物质要求,逐渐对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有了更高的要求,凸显出体育产业的供给予需求存在失衡问题。(4)自主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够。目前的国产体育品牌除了安踏、李宁、361等部分服装、鞋帽之外,很少有其他品牌在国际也具有高影响力,国内许多运动品牌依旧停留在仿制、加工两个模式,而没有形成自身品牌完善的研发、制造、销售的产业链。
3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3.1 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模式创新变革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给体育文旅产业带来了困难的同时又给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发展机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以国内体育市场为主体,坚持国内外联动共同发展理念,发展“5G+体育”“智能+体育”等模式。
3.1.1 探索线上线下互嵌模式实现城乡区域体育产业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全民共建共享。将体育与文化、旅游、竞赛等业态融合,以5G、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发展区域特色“体育+”模式,如体育休闲特色小镇,以期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及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3.1.2 推动体育产业组织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垂直型组织结构管理向模块化、多元化的新型体育产业管理模式转变[7]。体育产业作为新时代我国五大幸福产业之一,其数字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而创建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是构成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体育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3.1.3 以商品、企业、数据、管理和服务根本,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出链长运作模式,实现体育产业供应链商品多元化、企业规模化。深入挖掘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商业价值,从而提高体育产业供应链服务业态。
3.2 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机制
在当今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严峻,被许多框架所束缚,直接导致发展停滞,国家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激发体育产业的活力,同时对相关部门做了要求,最紧要的是要打破产业间的壁垒。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崛起下,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应构建:链条式推进机制、多元化共享机制、常态化保障机制。
3.2.1 链条式推进机制
国家层面制定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强化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方案→在经济高水平发展城市进行试点→总结经验→进行推广(见图3)。
图3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链条式推进机制展示图
3.2.2 多元化共享机制
加快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俱乐部等机构之间的数据开发共享机制,加强数据资源整合、管理与共享,促进体育产业融合趋向纵深化,提升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府管控能力、企业竞争力度、体育产品研发能力和公共体育服务能力[5]。
3.2.3 常态化保障机制
政府应完善政策法规,不断落实和出台利好的体育产业税收优惠和体育产业创新等方面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传统体育产业向新型数字化体育产业转型,积极引导扶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3.3 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时期,在5G、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和产业支撑下,“体育产业+数字技术”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体育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而体育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加快“5G新基建”,增进有效供给。新基建是数字化升级的加速器,目前我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面对当前形式的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应深入落实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务实新基建的产业基础,确保“5G新基建”设施建设进度。通过打造应用矩形,推动5G应用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来创新技术赋能体育企业,创新多维化的数字化平台。二是鼓励体育相关企业数字化技术创新发展,利用云、5G、AI、物联网等新技术引领新型消费模式。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我国体育赛事运作的市场化、服务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体育竞赛表演业增量提质。如ATP世界巡回赛、上海篮球世界杯、WTA深圳公开赛等赛事如火如荼地举办,不断引领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传统体育产业基础设施数字化进程,提升传统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传统体育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体育运动环境的模拟营造、VR技术分析等,均能改善供给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四是搭建体育产业数字化多维度的赋能服务平台,提升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比如财务共享服务,就是以共享集中的形式,这样不仅降低平台客户的经营成本,而且提高了经营效率,使得客户可将财力物力更多投入实际业务经营中,以此创造可持续收益价值。
3.4 提升体育产业数字化治理模式水平
体育产业治理指体育利益或非利益团体及其行为方式的组合,通过相互依存的经济行为,自愿地协调和层级制地控制其自身行为和相互行为[16]。一,鼓励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作,增强协同合作理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多元化主体的治理模式。不断强化企业、市场与政府协作治理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所赋予的能力和契机与政府统筹协同,从而实现治理职能的全面提升[7]。二,加强体育产业信息数据保护、安全监管等机制。政府需要从监管、企业、技术等方面进行管理,制定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战略,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健全和完善体育产业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定体系。三,加强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在数字化时代,任何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向来都得是人才先行,体育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保障,但体育产业中所需要的不仅是管理人才,还有数字化技术人才,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只是一句空话。四,构建良好的体育产业数字化营商环境,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靶向式、精准化的需求驱动场景应用,降低企业的成本与转型风险。
4 结束语
数字经济时代下,国家大力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催生出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模式[10]。加快构建数字经济的战略体系,在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引领下,推进体育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促进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通过审视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等基本理论问题,根据当前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大”政策机制,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模式创新,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升治理模式水平,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共享相结合的数字化技术体系,为“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