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演讲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2022-01-14袁源
袁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注重思政课教学改革,出台相应的课程标准,提出明确的教育要求,尤其强调“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结合中职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究课前演讲教学模式对培养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自其改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首篇文章,进一步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把思政课摆在尤为突出的重要位置,对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和改革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备受重视,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20年,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标准》,对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调“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如何贯彻落实这一主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一线教师,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二、课前演讲助力培养思政课學科核心素养
课前演讲,即学生从国内外时政热点或相对熟悉的领域中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利用教师讲课前的3~5分钟,以演讲的形式呈现,并由师生共同讨论、评价的一种“鲜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是其主要内容。
通过总结近几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课前演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基于相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亦会助力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
学生的演讲中,国内外时政热点占大多数,学生通过信息收集、课件制作、讲述讨论增强了政治认同感。例如,2019年,学生在世界最大空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和“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的热议中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认同;在澳门回归20周年的讨论中增强对“一国两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在国家医保药品谈判中体会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情怀。2020年,在中国抗击疫情的举措、“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中国女排夺冠中感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在介绍中国维和部队中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故宫文物及修缮的讲述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在了解第三届进口博览会中感受中国坚定推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在对中国香港局势分析中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21年,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等。这类话题的演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政治方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结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二)体现高尚的职业精神
学生的演讲中也体现着其职业精神。例如,2019年,GV-971——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阿尔茨海默症创新药历时22年成功上市,终结了这一疾病17年无新药的历史,在讨论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孜孜不倦,有所作为;在电影《中国机长》的热议中体会“所有的奇迹,都是实力”,感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2020年,在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中体会高尚的职业道德、勇于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对大国工匠人物的介绍中感受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21年,在讲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几十年研究青蒿素的历程中体会个人成长、职业选择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讲述不同行业的最美人物中,感受“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这类话题的演讲利于学生增强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职业发展成就出彩人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体现法治意识
学生的演讲利于提高法律素养。例如,2019年,学生通过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讨论“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的问题以及权利和义务问题,认识到要自觉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决维护者,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2020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讨论,关注对违法违纪官员的审理和宣判,提高了大家的法治素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2021年,学生讲述的“德国之翼”空难事件,让大家感受到要敬畏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规则和法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关于网络暴力和校园暴力的话题,情节严重者要承担法律责任,要坚决捍卫人格尊严,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通过这类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学生的演讲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你昂起头来真美”的自信话题传递着阳光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偶像经历的讲述展现着渴望自立自强、坚韧乐观的意识倾向;自我介绍及追逐梦想的大讨论,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调节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对友谊问题的讨论,让大家感受真正的友谊该有的状态及其重要性;介绍拖延症及如何克服拖延症,帮助大家有效学习;在对作家莫言的了解中体会才华与历练密不可分;关于心理健康的大讨论,呼吁大家重视心理健康,探索问题排解渠道。准备材料过程中,学生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演讲的过程,就是学生敞开心扉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过程,是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
(五)提高公众参与素养
学生的演讲体现了对公众参与的重视。例如,2019年,垃圾分类和青岛创建文明城市的话题,学生积极倡导和监督实施,彰显主人翁意识;讲述青岛的历史、旅游、地铁、美食等,彰显对岛城的热爱和社会责任。2020年,学生用亲身体验讲述疫情时代的“地摊经济”,体现对社会生活的公共参与;世界海洋日及珍惜野生动物的话题,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鼓励大家热爱公益活动,参加社团活动,发扬志愿者精神。这类演讲增强了学生的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参与能力。
三、课前演讲的其他价值体现
通过课前演讲,教师能感受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个体,而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演讲除了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外,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转变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走近学生,会发现他们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会自信满满地讲述某个话题,会就某个观点进行激烈讨论,教师也能从讨论中感受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学情开展教学工作。
当然,课前演讲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上,可能会出现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占用过多课堂时间的问题;在选题上随意性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很多,既要调动学生主动性,又要兼顾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要做好引导工作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以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2]宋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演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4]王亚强.课前演讲是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有效形式[J].教学与管理,2009(13):43-44.
(作者单位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