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策略的探索研究

2022-01-14柯建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功能

柯建琳

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在高新科技时代到来的当下,各个行业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属性,当此类需求作用于教育体系时,则需要高职院校承担起更为重要的人才培养责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满足教育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对接需求。然而现阶段,受到工作体制、服务认知度以及发展方面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建设与推广未能起到相应的职能效用。为此,必须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教育、社会服务属性等,构筑更为全面的管控策略,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及质量。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高速发展对于高校发展所起到的内驱作用全面贯穿高校教育体系。高校的教育功能、研究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而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进而通过教育来实现其服务于社会的本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为满足其在社会体系中的职能作用,需要针对服务属性界定新的职责任务,以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实现其在社会领域中的相应价值。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人才的专业性、应用性等进行培养,确保在双创背景下可以通过人才多元化培养及传播,保证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发挥最大价值。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社会服务功能的彰显体现其在教育及社会体系中的效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体系的建设意义在于,全方位围绕技术、学生体系,结合教育目标,构筑与职业发展区域发展相对应的服务架构,这样通过多方协调运作,可以保证社会服务功能深度落实到教育职能中,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发展,同时经由相关服务功能的实现,反哺社会服务体系,为高职院校明确教育目标提供指导。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随着整體教育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中各类专业的建设呈现出精细化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性人才是服务于社会行业的,这就令整个教育过程带有相对应的服务属性。在服务行业不断拓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具有一定的服务及品牌效应,但是从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来看,原有的教育体系所产生的服务功能未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诉求,这就造成社会服务功能存在一定的缺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因为发展不均衡,产生服务行业与经济区域不对等、培训服务业务与科研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

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属于被动式,只有教育部门下达相应的教育指令,高职院校才可通过适应性的调整服务于社会。尽管教育部门针对此类现象已经制定相对应的策略,但是在实际落实时,一些高职院校并未能主动适应需求,无法满足实际服务诉求,造成服务功能与地方服务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并未能对自身进行定位,进而产生因为隶属关系与行政关系所导致的教育脱离行业,拉大了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而受限于高职院校的服务特点,如果此类服务属性与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属性差异性较大时,将造成服务意识缺失,无法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现有的服务功能。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服务特点不明确,造成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存在一定的缺失性。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功能存在认知偏差,错误地认为高职院校教育事业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性质截然不同,导致服务功能的具体落实无法真正作用于教育本质之上,无法彰显高职院校的教育内涵。另一方面,教育机制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将育人作为主要教育目标,此类教育需求映射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则是过于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忽略了教育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这就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充分发挥教育导向作用。

三、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的策略

(一)树立基于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分为人才专业化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其社会服务功能要全过程落实到教育体系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时,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服务职能相关联,保证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全过程服务于整个社会体系。通过办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作用于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保证教育事业顺利开展,满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诉求,依托行业来实现服务属性、社会属性、教育属性的办学需求,培养出专业性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二)优化办学结构,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在教育工作开展时能否保证教育职能可以渗透到服务体系中,进一步为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有效支撑。对此,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必须将教育重心立足于学校办学内涵之上,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确保社会服务功能可以通过各类教学工作的开展来实现其具体价值。首先,针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组建具有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的教师团队,确保各类社会服务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体现出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及教育属性的教学拓展。只有这样,才可有效结合各类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等,以教师为载体,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定向化延伸,打造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互动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保证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其次,应对校园布局进行规划,对特色化专业进行重构调整,保证各类社会元素融入教育元素中,通过校园整体氛围的建设,确保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自然过渡,进而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最后,应扩建基础类教学设施,构筑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保证专业教育水平可通过基地进行价值化彰显,保证高职院校迈入高校教育发展快车道。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与推进,可加大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确保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对学生起到教育引导的实际效用。这样,学生在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下,可有效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整合,在后续岗位工作中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建设基于内部服务环境的教育管理机制

依据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定位,为尽可能依托校园教育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各项管理机制的组建与落实,强化教育事业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对接性。通过协调性的组织管理,高职院校可依托与教育管理相关联的各类机制,彰显社会服务功能的本质特征。为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应工作时,应从科学研发角度、专业职业角度,挖掘与教育相关联的各类服务诉求,然后通过多方面的沟通,保证专业服务的针对性,打破原有的教育局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教育管理的渗透性,满足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诉求。

(四)建设考评机制,保证社会服务功能的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多體现在如何依托教育资源,推动地区产业化发展,保证各类服务功能的实现可正确作用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核定当前教育视野下,各项教育活动的开设能否达到相对应的教育条件,应适当地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补充,摆脱原有“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模式的弊端。对此,高职院校在设定考评目标时,可以从教育科研角度,对与科学技术转换成果相关联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前教育结构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联性,界定出不同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起到的教育服务与社会服务功能是否存在一致性。只有通过多方面的衡量,才可保证服务主体的针对性与维度,强化实际管控质量,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正确指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必须立足教育本体,通过对各类服务功能的解析,界定出不同视域下,与社会服务功能相对应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否具备相应的义务及其内涵。只有这样,通过各类教育实践,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反推动作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史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拓展档案文化社会服务功能[J].兰台内外,2021(3):3+21.

[2]刘艳春.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档案编研成果社会文化服务功能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6-18.

[3]许洪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7):13-15.

[4]李莹.新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定位[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139-140.

(作者单位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功能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