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的“乡村生活”
2022-01-14杨黎明
杨黎明
我理想中的完美住宅,得有几个重要元素:有一个偌大的阳台,和一个宽敞的书房,以及敞亮的玻璃窗。历经千辛万苦,我终于拥有了这样一套房子,满足了我的所有理想需求。我尤其喜欢那个“特大号”的阳台。
阳台坐北朝南,阳光充足。我在阳台上来回踱步,琢磨着如何充分利用这个阳台,让它的价值最大化。思来想去,我最终决定,将它变为一个绿色小菜园。正好,妹夫要从老家过来,于是我叮嘱他从老家带些菜秧或者蔬菜种子过来栽种,有苦荬菜秧、地瓜秧、黄瓜秧、金瓜秧、白菜籽等蔬菜种子,令我颇为兴奋。我网购了花盆,还从社区周围的地里挖来了大量泥土,一袋一袋从一楼搬到五楼。身体虽然劳累,但我不亦乐乎。每个花盆种上一株菜秧,然后再一排排摆放整齐。当我忙完站起身来,俯瞰这些排列整齐的蔬菜时,心里美得就像一位将军在阅兵。
我每天都以一种初恋般的热情,殷勤地侍候着这些秧苗。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它们,生怕它们受到一点点伤害。忙起来时,我可能会忘记吃饭,但一定不会忘记给这些菜苗施肥浇水。我对它们的爱,不亚于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每次出差在外,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牵挂和想念它们,就像一位母亲牵挂家中的孩子;每当看见秧苗长高了,心里那种美滋滋的感觉,不亚于一位母亲看见孩子渐渐长高。在我辛勤地侍弄下,那些蔬菜一天天长大。不知不觉间,豆角和四季豆的藤蔓爬满了阳台的围栏,开出一朵朵红白相间的小花,看上去真的很美。这些花朵,不仅美在我的眼里,更是美在我的心头。我知道,它们正在用自己的芬芳来回报主人的关爱。我也美美地享受着,这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喜悦和回报。
从书房推开玻璃门,便进入了我心爱的菜园。每当我伏案工作累了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缓缓地推开落地玻璃门,这时迎面而來的,不仅有明媚的阳光,还有各种蔬菜吐露的生机。我端详着那些翠绿的蔬菜,欣赏着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就像一位母亲温情地看着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在嬉笑打闹,心里不免乐呵呵地笑开了花。不知不觉间,身上的疲倦早已烟消云散。
耕种这个菜园,不仅为了能吃上自己亲手栽种的绿色蔬菜,其实更是为了寄托自己心中的一种情怀,一种关于土地和乡村的情怀。每当我走进这个阳台菜园,便是从一种生活,步入另外一种生活。确切地说,是从城市生活,步入一种人工模拟的“乡村生活”。是的,土生土长于农村的我,一直有挥之不去的乡村情怀,以及解不开的土地情结。18岁那年,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到省城去求学。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的乡村,也是第一次离开供养了我家祖祖辈辈的土地。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离开乡村,便代表着出息。如果毕业之后,能落户于他乡,并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这在乡亲们的眼里,那可是十足的成功。
转眼间,我已离开家乡十几年了,说不上出息,也谈不上成功。在我看来,只是在别人的故乡里漂泊。虽然不用再像我的祖辈那样,在土里刨食,但也得在都市的楼宇间辛勤奔波,才能得以养家糊口。和我的祖辈相比,我并没有比他们更成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活而已。他们过的是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亲近自然,绿色环保。他们每天享用着由自己亲手栽种而收获的绿色食品。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远离土地,远离自然。
“人”原本应当与“自然”辩证统一,这是我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命规律。可我遗憾地发现: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高楼里的“城里人”,似乎难以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与“自然”背道而驰,说白了,就是“对着干”。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最“自然”的健康生活,可是仍有无数人每天在通宵达旦地熬夜加班。为什么他们要燃烧生命,与自己的健康作对?因为,在高速运转的城市里,他们别无选择。在高度分工的当今社会,我们无法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地生产所需的食物与材料,只能被浓厚的现代化工业氛围束缚在看似外表华丽的城市中,内心却无比空虚。因此,我们这些从乡村里出来的人,每当吃着那些加工食品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念土地,思念家乡清新的泥土味,怀念曾伴随我们生命成长的乡村生活,也怀念那种自给自足、绿色环保、悠然自得的健康生活。
每当我们穿行在街头巷尾居民区,不免可见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或者阳台上,搞几个盆,装点泥,栽种着品种各样的蔬菜。其实,那些小旮旯里栽种点蔬菜,并不能满足任何家庭的生活所需,但可以抚慰那些主人浓郁的土地情怀,以及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无论是栽花、种菜、喂马、劈柴,还是周游世界,都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确切地说,是各自感知幸福的方式。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我想每个渴望幸福和追求幸福的人,都应当如海子所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除此之外,我想我们还得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与生命,关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关心我们共有的地球,和世界;关心我们未来漫长的路,和未知的未来。让我们在蓝天白云下,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呵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
(编辑 姚宇澄)